文 黃國保
我國的藝術種類眾多,在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中一定會或多或少地受到文化的浸染,即藝術是文化的一種載體。木雕是以木質材料為基礎的載體,將現實事物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使其特點呈現在木雕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充分表達其藝術內涵。木雕在數千年的發(fā)展中,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藝術形式,在木雕藝術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特征就代表了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凝聚了人民的智慧結晶。通過長久的文化積淀,木雕在選材以及表現手法上都反映了中華文化里傳統(tǒng)的孝悌廉恥、道德品行等方面。木雕藝術是一扇歷史的窗口,連接著古代勞動人民的匠心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我們以木雕藝術為切入點,基于傳統(tǒng)文化分析其藝術特點,對木雕藝術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聯(lián)作幾點思考,以促進木雕藝術的長遠發(fā)展和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宣揚。
木雕藝術是一種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民間藝術,它是以木質材料作為基本的藝術載體,結合當下的時代審美和文化理念,所創(chuàng)作出的木雕作品傳達的是一種價值觀念,也讓原本死氣沉沉的藝術表達變得富有活力,使我們創(chuàng)造出更多具有藝術價值的木雕作品。我國傳統(tǒng)的木雕藝術在選材上也有要求,所以一件優(yōu)秀的木雕作品除了需要承載優(yōu)秀的思想內容,還需要充分發(fā)揮木材的本身特質。不同的樹種擁有不同的材質,需要匠人用心去雕琢,它不同于硬邦邦的化工材料,而是富有生命力的,要懂得因材施藝,把握它的內在屬性。在經過歲月的打磨和風雨的洗禮之后,每一塊材質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同材質的木料就好比不同理念的文化,它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本身,木雕文化精髓就是千百年來的歷史發(fā)展與文化積淀。我們發(fā)展出許許多多的文化也演變出了很多不同的木雕流派,但無論何種藝術表現形式,都必然具備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沒有文化的木頭只是木頭而已,當木雕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時,才可以稱之為藝術品。木雕藝術發(fā)展的根基是文化,無論藝術形式如何變化,木雕藝術的內核就在于它所表達的文化精髓。如作品《喜慶羅漢》,該作品栩栩如生,在雕刻細節(jié)的處理上十分考究,深得同行和群眾的稱贊。高超的雕刻手法能夠顯著提升作品的藝術層次,所以要不斷提升自己的雕刻技藝。
雕刻的作品有時用作生活實際,有時起到裝飾美化,有時還象征著擁有者的身份地位。對木雕藝術的表達要多角度辯證看待,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
《喜慶羅漢》
木雕藝術中常常以山水為題材,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寄托了一種對國家大好河山的熱愛。木雕作品也經常借鑒戲曲人物,以其為主題表達一種忠君的思想。義,原指“義氣”,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忠指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于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在封建社會的儒家文化里,“君君臣臣”的忠義思想是最重要的一種理念,它維持并鞏固著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在君主制的社會里“忠君”是臣子的最高追求,維護君主利益是每個臣子的使命,忠義思想在后來的不斷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一種社會倫理標準。
《公孫情》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于對父母的贍養(yǎng),也應體現在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上,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yǎng)父母也就視同于飼養(yǎng)犬,乃大逆不道??鬃舆€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guī)勸,力求其改正,并非對父母絕對服從。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并稱,視之“為仁之本”。在木雕藝術中,很多作品的思想內核都和孝悌相關,對于儒家思想的基本研究就是“孝”,在傳統(tǒng)的封建社會里,一個人的“孝”主要體現在為家族傳承香火,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家族觀念濃重使得許多封建家庭崇尚“多子多?!薄皟簩O滿堂”的理想,因此木雕藝術的創(chuàng)作題材往往取自這里。比如閩南地區(qū)在婚嫁之時,要對衣櫥、花床進行雕飾,主要有鴛鴦、石榴等圖案,都包含著夫妻恩愛、多子多福、早生貴子等吉祥寓意,寄托人們對于婚姻的美好祝愿。如作品《公孫情》中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公孫情的形態(tài),不僅將老人的滄桑閱歷和孩童的天真可愛展現出來,也構建出一種其樂融融的意境。
我們從木雕藝術所承載的文化寓意,可以看出地方的民俗風尚,這些都是對孝悌思想的一種詮釋。
“中和”是中國儒家哲學和美學的常用范疇,他在哲學上是一種矛盾與對立的統(tǒng)一,“中”指的是一種狀態(tài),是指矛盾雙方都應該在自身的范疇內適度的發(fā)展,既不過度發(fā)展有所超出,也不會出現發(fā)展不足以致缺陷的狀態(tài),使得矛盾處于一種平衡穩(wěn)定的狀態(tài)?!昂汀敝傅氖菍α⒁蛩氐囊环N交織與融合,以此達到多樣性的統(tǒng)一。所以“中”與“和”其實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但是兩者的平穩(wěn)結合就會詮釋“中庸”之美,在藝術上的“中和之道”就是使得作品在表現內容、形式、風格、情感等多個方面堅持一個適度的原則,使得整體結構和諧,各個因素相互包容?!爸泻汀敝勒枪湃藢δ镜袼囆g追求的一種全新境界。喬家大院又被稱作“在中堂”,它就是對“中庸之道”詮釋的一個現實藝術存在。其最為出名的騎馬雀采用的是透雕的手法,盡管工藝復雜,對雕刻技藝也有極高的要求,但是它在整體上展現了木雕師對度的把握,一種適度的美在眾多雕刻內容中,體現的虛實結合、剛柔并濟,形式與內容兩者都得到兼顧。在度的把握上分寸得當,在矛盾中求得統(tǒng)一,這正是“中和”的完美體現。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tǒng)木雕藝術的內容和表達方式都是極為豐富的,現在木雕藝術已經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展示的方式之一,它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寄托著我國人民美好的心愿。在今后的發(fā)展中,無論木雕的形式內容如何變化,我們都要在遵循傳統(tǒng)文化理念的同時,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其中尋找傳統(tǒng)文化與木雕藝術的契合點,融會貫通,與時是進,結合時代審美來發(fā)展木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