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摘 要:語文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倡導以及新課改的不斷推行,新課標要求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滲透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以此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必備的審美品格、審美能力。因此,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探尋美的足跡,捕獲美的因子,體味美的內涵。為學生追求美和創(chuàng)造美提供更多的方法和途徑,使語文課堂充滿審美的情趣。
關鍵詞:發(fā)現(xiàn)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
高中語文課堂在現(xiàn)代教育條件下,呈現(xiàn)一種立體的、多元的狀態(tài)。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既是現(xiàn)代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特點,同時又與學生的學習訴求相符。高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顯示他們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審美認知水平,極有必要開展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為此,我們應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優(yōu)化和整合教學資源,加強課堂訓練,將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fā)出來,使學生能沿著美的足跡健康成長,終其一生都不失去美的信仰。
一、用審美的眼光解讀教材,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
美是什么?康德曾經(jīng)特別強調“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蔽覀冊诮虒W中應善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這種無目的的快樂。
語文是由語言文字共同構成審美要素的學科,語言文字是材料,而獲得審美感受是重要的目的。在語文教材中,包含大量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充盈著豐富的審美意象。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言傳記、佛經(jīng)典籍、新聞通訊、科普類說明文等,文體多樣形式豐富。長久以來,很多學生為了應試,懷著功利的目的學習教材。很多教師為了獲得成績,依據(jù)考綱肢解教材。這對我們的教材來說是一種殘酷的浪費。
例如很多教師和學生對待《詩經(jīng)·氓》這首詩的態(tài)度。因為《詩經(jīng)·氓》是屬于高考大綱中要求背誦默寫的篇目,在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必要字詞詩句的講解、主題思想情感的分析以外,就是反復機械化的背記,目的性極強。原詩中如清溪流淌般的節(jié)奏感和純粹唯美的情懷完全被消磨了。使得這首詩真正淪為了一首“棄婦詩”。怎樣才能解決這一問題?怎樣才能更好地利用我們手中的教材,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呢?
我們需要用審美的眼光解讀教材,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对娊?jīng)》是一部流淌著愛與智慧的作品。其優(yōu)美婉轉的節(jié)律,哀而不傷的情懷,構成后代文學批評與審美的典范。而《詩經(jīng)·氓》篇更是典范中的代表作,其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比興手法的駕輕就熟、回環(huán)往復與重章疊句的運用,完全可以把師生帶入一個純粹而唯美的境界中。另外,我們?yōu)槭裁匆欢ㄒ堰@首詩按照傳統(tǒng)的解讀角度當作一首“棄婦詩”呢?《詩經(jīng)》在還沒有被定為“經(jīng)”的時候,表現(xiàn)的是農業(yè)文明里人們純樸的生命狀態(tài),無關“教化”更無關“載道”。一旦誤入“棄婦詩”的“歧途”,詩的意境和美感就顯得不足了。好的文學一定要給予生命更廣闊和博大的關懷,讓人們在文學的鏡子里觀照自己的生命。如果不做更多的、更深入的解讀和思考,也許就無法發(fā)現(xiàn)詩中的美。
細讀文本我們也許會發(fā)現(xiàn),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根本就是感傷自己在耽溺中愛與青春慢慢地流逝了。那些曾經(jīng)對愛的美好憧憬、對婚姻的幻想,在日常細碎的消磨中逐漸彌散,而青春也由“其葉沃若”到“其黃而隕”。于是詩歌以女子的口吻用幾乎一清如水的語調來回憶自己的一生。這樣的情感體驗也是每個普通的現(xiàn)代人可能都曾有過的。用這一角度來解讀詩歌,就避免了連魯迅先生生前都非常痛恨的歪曲《詩經(jīng)》主題情感的做法,用更多包容和憐惜的情感去體諒那位深情的女子。這樣可以引領更多的學生參與討論,甚至結合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來進行分析。學生結合詩歌有更多的想法可以交流,從而更關注文本中詞句意象和情感的審美特征。假如我們固執(zhí)地用“棄婦”來定性詩中的女子,再進一步強調詩中男子的薄情和暴虐,進而把詩歌主題的解讀引向對古代女性群體處于弱勢的同情,可能就真的違背了《詩經(jīng)》是徹底的農業(yè)審美,它具有“哀而不傷”的情調。這樣,詩成了純粹的教化,缺乏珍貴的美感。
二、用審美的態(tài)度激活課堂,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啟發(fā)學生鑒賞美
什么是審美?德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鮑姆嘉通讓美學在十七、十八世紀的德國成為一門特別的學科。而美學的研究內容并不完全是我們今天講的文學藝術之美,甚至包括人類的所有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用審美的態(tài)度激活課堂,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學習情境,把學生所有的感官調動起來,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的作用,啟發(fā)學生鑒賞美。進而自覺形成美育感染,接受美的熏陶。
《蘭亭集序》以其優(yōu)美的文辭、深邃的哲思成為教材中備受推崇的名篇。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以反復誦讀和品析來感知體悟作者的情感,文本中所蘊含的美的特質或許還是不能完全體現(xiàn)出來。因此,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更多的情境來啟發(fā)學生鑒賞文本中深藏的美。
如果我們把《蘭亭集序》放置在悠長的文化源流中來審視,其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作為書法圣品被后世羨仰,真跡不存,摹本繁多。而想要更好地體味《蘭亭集序》作為文學作品的言辭之美、情思之美,首先要深入了解王羲之,了解他所生活的時代,也就是要知人論世。那么,我們完全可以從王羲之現(xiàn)存的書法真跡或摹本拓片入手。那些保存在各大博物館書畫展廳里的摹本手帖,也許可以激活我們的情思,讓我們真切地走近王羲之。例如王羲之傳世的手帖摹本《喪亂帖》與《頻有哀禍帖》。
王羲之的《喪亂帖》里講到被破壞的祖墳重新修復,因此學術界推測這封信應該完成在永和十二年,也就是比蘭亭雅集還要再晚三年,這也許是王羲之最后登峰造極的成就。帖中寫道“喪亂至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天下大亂,生命價值淪喪衰亡到極點,祖先墳墓再一次被毀壞蹂躪。想到如此殘酷的事情,痛哭嚎叫,悲憤絕望。一個時代喪亂到可以刨挖他人祖墳,將尸骸到處丟棄,“貫痛心肝”是王羲之對生命價值的徹底絕望?!额l有哀禍帖》里寫到“頻有哀禍,悲摧切割,不能自勝?!辈粩嘤邪У渹鱽?,悲哀、摧毀、身體被切割一樣的疼痛。王羲之活在一個毫無生命價值的戰(zhàn)亂年代,無論活著的人還是死去的尸骸,都一樣被蹂躪踐踏。帖中反復出現(xiàn)的“慘塞”“切割”“奈何”等詞語,訴說著他心里的虛無幻滅,透露著對戰(zhàn)亂流離年代沉重又無力的嘆息。
假如在課前學生能夠從這些書法作品的內容中獲得更為豐富的訊息,從那些“貫痛心肝”的詞語里感受作者的痛楚,從那些蒼勁傾斜的字跡里看清作者的無奈與頹喪。那么就能更容易了解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流露的情感。唐代馮承素臨摹的《蘭亭集序》作為教材中的插圖也是直觀可感的。對比中不難發(fā)現(xiàn),永和九年的蘭亭雅集,是王羲之生命中少有的一抹亮色。王羲之年少就從山東瑯琊一路顛沛流離到江南,偏安一隅,閑暇可與友人相聚,美酒當前,曲水流觴,惠風和暢天朗氣清中的短暫愜意,或許可以撫慰那顆飽經(jīng)滄桑的心靈?!肮讨凰郎鸀樘撜Q,齊彭殤為妄作?!敝灰羞€有可以作為寄托的人和事,那就要活在當下,堅信生命中始終有美的存在。
三、用審美的情思暈染筆觸,鼓勵學生寫作,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
怎樣才能創(chuàng)造美?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說過:“詩比歷史還要重要?!币簿褪钦f任何與美相關的歷史文化需要保留下來并有所創(chuàng)新,不僅需要客觀冷靜的記錄,同時也需要文學的表達。
讓學生能夠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美、鑒賞美,最終的目的還在于能夠創(chuàng)造美。因此,我們應該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思想。每一次寫作都是一次有意義的生命體驗,都是一次美的創(chuàng)造。
學習陸蠡先生的《囚綠記》,我們深切感知到作者對“綠”的渴盼和希冀。也深深感動于作者“囚綠”的執(zhí)著和“放綠”的赤誠。這篇課文通篇運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作者“以意附形”,來表達自己在戰(zhàn)爭年代對自由、希望、美與愛的向往。這是一篇值得深思的佳作,也是寫作訓練中最適合的范文之一。
在《囚綠記》的教學拓展中,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完成“以意附形”的寫作訓練。也就是讓學生觀察生活中與“囚”有關的現(xiàn)象,談談自己的看法。在收集的學生習作中,發(fā)現(xiàn)有部分學生可以準確理解寫作的要求,結合自身的觀察和生活經(jīng)驗來完成一篇充滿思辨之美的文章。
例如學生習作:《時間是萬物的囚》
“月亮說:我見證了無數(shù)的生死。曾與太白共舞,曾與東坡敘舊,時間帶來了他們擁有的一切,也帶走了他們的一切。這是每個生靈生來的枷鎖。就像每顆流星,都無法避免墜落。時間是世界上最牢固的囚籠。好好珍惜身邊每一朵花開,珍惜每一次歡笑,珍惜每一滴淚水,珍惜每一個擁抱,珍惜每一位旅人,或是牽手,或是陌路?!?/p>
從學生的習作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對時間與生命的真切認識,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赤子情懷。面對萬物都無法突破時間的囚籠,我們該怎么辦呢?學生的習作也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耽溺于“囚”之美,突破“囚”之困。在有限的生命里享受值得我們珍惜的一切,不懼未來,向死而生。
把寫作訓練融入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之中,鼓勵學生動腦動手,收獲美的情思,完成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美育教育的主陣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審美的眼光來解讀和挖掘教材,給予學生美的引領,讓學生懂得語文的美是俯拾皆是的。用審美的態(tài)度激活課堂,給予學生更多美的內容和美的形式,從而學會鑒賞美,進而觀照自己的生命。用美的情思暈染筆觸,讓美在表達中詩意流淌,灌溉自己的靈魂。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能夠沿著美的足跡,獲得讓他們受益一生的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蔣勛.藝術概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7.
[2]蔣勛.蔣勛說文學從《詩經(jīng)》到陶淵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蔣勛.美,看不見的競爭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4]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5]蔣勛.南朝歲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
[6]祝勇.在故宮尋找蘇東坡[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
[7]胡經(jīng)之.蔡元培的美育精神[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