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蓮娜·庫德里婭芙切娃
俄羅斯菜雖然普通,卻很管飽。
我們都聽過或吃過意大利菜、法國菜、中國菜、日本料理,但是俄羅斯菜是什么?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有人說,俄羅斯菜是隨著法國菜的傳入而變成小透明一般的存在的。還有的人將俄羅斯菜的沒落歸咎于上世紀的大革命、大變革和全球化進程。實事求是地說,俄羅斯菜今天仍然存在,畢竟它承載的一些飲食傳統(tǒng)無可取代。
各國飲食習慣不一,承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地理、宗教等特征。每一種飲食習慣的基本構成,主要受社會和生理因素影響。飲食首先是滿足生存的需要,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的攝入。之所以存在飲食文化的差異,是因為攝入來源不一樣。比如說生活在北極的人,獵食的對象就是固定的一兩種,飲食結構單一,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只能通過其他食物,如腌肉、脂肪、內臟、動物血等獲取。
飲食基本構成對文化的影響很大。就拿英國人來說,一個詞“meat”(肉)就基本可以涵蓋飲食的方方面面。比如說sweetmeat(甜食),拆開理解是甜和肉,合在一起就變成了甜食之意。連甜食都要跟肉搭上關系,可見肉在他們的飲食中占據著什么樣的地位。對于俄羅斯人來說,面包就是飲食之根本。俄語單詞хлебать(大口地吃),詞根就取自“面包”(хлеб)。中文里“吃飯”的“飯”,其實指的就是中國的主食:米飯。
對于俄羅斯人來說,面包和粥是主食,土豆是烹飪法寶,綠葉菜是奢侈品。
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當時的人靠天吃飯,常年挨餓,于是決定自己動手——養(yǎng)養(yǎng)動物,種點糧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飲食喜好:有的人偏愛吃米和面,有的人喜歡吃肉喝奶,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飲食文化?,F代世界上一半的人都以米面為主食,但即便如此,也因為脂肪、維生素、蛋白質攝入來源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結構。
例如亞平寧半島(即意大利半島)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種植小麥并食用小麥做成的餅、面包、羹湯,慢慢就形成了經典的地中海飲食三寶:面包、橄欖油、紅酒。橄欖油是脂肪和維生素攝入來源,紅酒則是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重要來源。除此以外,他們靠吃奶酪來補充蛋白質。
(數據來源:國際烹飪研究院)
后來大約在12—14世紀,意大利南部地區(qū)的人民開始食用意大利面。及至18世紀末19世紀初,由于其他作物連年歉收,民不聊生,意大利面因為物美價廉又頂飽受到一致好評,迅速占領了意大利人的餐桌,最終造就了意大利“意面大國”的美譽。
有沒有以魚為主食的國家呢?答案是否定的。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居民。塔斯馬尼亞島是一座孤島,四面環(huán)海,與世隔絕。島上居民吃果子吃肉,卻不吃魚。我們無從得知原因,只能猜測他們是從一個不能吃魚的地方來的,所以一直遵守著不吃魚的習俗。人們去到一個陌生的國家,鄉(xiāng)音可以改,語言可以學,唯有自小養(yǎng)成的飲食習慣永遠不會變。
俄羅斯的飲食構成以碳水化合物居多。俄羅斯人自己也說面包和粥就是他們的主要食物。不論是節(jié)日大餐、一日三餐還是工作便餐、典禮大餐,總之就是面包、粥、湯、羹、餡餅、攤餅、煎餅。硬要說有什么差別的話,那就是食品的數量。
18世紀初彼得大帝進行改革前,俄羅斯雖然存在不同階級,但所有人吃的都一樣,都是谷類糧食,能體現階級差別的大概就是上層階級的菜肴數量和花樣更多。
19世紀俄羅斯的谷類作物分為三種:南部以小麥為主,北部以大麥為主,中部則以黑麥為主。由此不難理解為什么面包在俄羅斯人的餐桌上長期占有一席之地。俄羅斯人很早就開始種植蕎麥并且非常喜歡用蕎麥做成各種食物。蕎麥可以說是俄羅斯的一張名片。
格瓦斯——也就是俗稱的“液體面包”——對俄羅斯人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俄羅斯的氣候不適宜栽培蔬菜,俄羅斯只能靠格瓦斯保證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
(數據來源:聯(lián)合國糧食與農業(yè)組織)
土豆是俄羅斯人的烹飪法寶,隨便跟什么菜搭配都能做出一道美食。不論是酸菜、酸黃瓜還是洋蔥、酸奶油、黃油,它統(tǒng)統(tǒng)都能拿下。土豆更是魚和肉的最佳伴侶。俄羅斯人愛土豆愛到什么程度呢?他們不管吃什么都要配上幾塊土豆……世界上應該找不到比俄羅斯更熱愛土豆的國家了。土豆在俄羅斯落戶的故事很有意思。當初彼得大帝向自己的臣民們大力推薦土豆,徒勞無功不說,還差點引發(fā)了暴動,因為大家都說土豆是惡魔的蛋,誰吃誰倒霉。所以20世紀前的俄羅斯人幾乎不太吃土豆。后來俄羅斯先后經歷了衛(wèi)國戰(zhàn)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糧食緊缺,作為面包最佳替代品的土豆終于被推到了歷史舞臺中央。毫不夸張地說,土豆是俄羅斯人的救星。
俄餐還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用不同的谷物熬成的粥,如大麥、黑麥、小麥等。有些地區(qū)的人會在粥里加入豌豆、小扁豆、大豆等。俄羅斯人喜歡往粥里放油(俄羅斯人喜歡比較油膩的食物),例如黃油、牛奶、鮮奶油、牛油和豬油。最早的時候還有橄欖油,但主要還是用于教堂儀式上。他們也喜歡奶制品。大概因為俄羅斯人曾是游牧民族,所以早早就學會了制作奶酪,主要是軟質奶酪,他們完全不會做像瑞士干酪和意大利干酪那樣的硬質奶酪。
俄羅斯人也養(yǎng)雞,但以前多半是南方人吃雞蛋,中部地區(qū)的人根本不吃。雞蛋主要不是用來做菜,而是用來做蛋糕,給小寶寶做輔食,或者做成復活節(jié)彩蛋。到了20世紀雞蛋生產工業(yè)化后,雞蛋才開始進入菜單,例如早餐里的煎蛋或炒蛋。
綠葉菜在俄羅斯算是奢侈品,一是因為很難種,二是因為價格高昂,所以俄羅斯人不常吃。如果一定要說出俄羅斯人必不可少的幾種蔬菜,那就是蔥、蒜和卷心菜。卷心菜一般都是腌制的,一是為了更好地儲存,二是腌制后的卷心菜可以為人體補充所需的酶和微量元素。
至于水果,主要是蘋果和李子。他們也吃漿果和蘑菇,但占飲食比例不太高。甜食主要是蜂蜜。俄羅斯人很擅長做蜂蜜,還會發(fā)酵低度數的蜂蜜酒。
肉類在俄羅斯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只出現在節(jié)日大餐里。人們主要吃牛肉和豬肉,偶爾吃羊肉,動物的所有部位都可以入菜。
20世紀前的俄羅斯人都要封齋,大半數人甚至可以半年不吃肉、不沾油、不吃奶制品。1917年俄國革命發(fā)生后,人們吃都吃不飽,更不要提封齋了。但是現代俄羅斯人吃肉吃得厲害,一天能吃好幾頓,動物蛋白攝入嚴重超標,脂肪和蛋白質攝入失衡。
肉腸和火腿原本只是少量地出現在俄羅斯南部和烏克蘭節(jié)日的餐桌上,算是稀罕之物。1936年蘇聯(lián)人響應中央號召,建了一個肉聯(lián)廠。工人們一邊包裝熱狗和肉腸,一邊放聲歌唱:“我們生產的肉腸有125個品種,每種口感都不一樣,它們從這里銷往四面八方,歡迎大家來品嘗!”經過一番宣傳,肉腸從少數人的餐桌走向大眾,最終成了俄羅斯人最喜愛、最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
說到俄羅斯飲食,就不得不提起俄羅斯的伏特加。20世紀前的俄羅斯人還不認識伏特加,主要喝啤酒和蜂蜜酒。直到彼得大帝從荷蘭帶回了伏特加——很多人都說,是彼得大帝把俄羅斯帶進了伏特加的深淵。最初俄羅斯人并不接受伏特加,彼得大帝便強迫貴族先喝,貴族們喝得痛不欲生。慢慢地人們從被動地喝變成了主動地喝,再然后連啤酒和蜂蜜酒都不喝了,只喝伏特加。酗酒甚至成為了俄羅斯的一個標簽。但農村的酗酒現象沒有那么嚴重,因為農民需要勞作,如果喝得一塌糊涂干不了活,那就只能喝西北風了。
俄羅斯東正教反對暴飲暴食,譴責美食享樂主義。過去的農民在選擇食材時首先考慮的就是越簡單越好。人們認為,上帝給什么,地里長什么,他們就該吃什么。他們堅信這些食物才是最好、最美味的,并對此心懷感恩。所以有時候俄羅斯菜會讓人覺得過于簡單甚至索然無味。
有資料表明,不同地區(qū)的俄羅斯農民飲食習慣都差不多。早餐是面包加牛奶,午餐是白菜湯加酸奶油,晚餐繼續(xù)吃白菜湯……此外,他們會吃很多很多的蔥和蒜補充維生素。19世紀的外國人特別同情俄羅斯農民,天天不是湯就是湯,還喝得津津有味樂此不疲。他們將之歸因為窮,殊不知這跟窮不窮根本沒什么關系,俄羅斯人就愛這樣吃。
烹飪文化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充滿想象力的,例如意大利菜、法國菜、中國菜和日本料理。還有一種是比較死板的,例如英國菜、北歐菜系和俄羅斯菜。俄羅斯人對于飲食似乎沒有特別多的激情,你很難在俄羅斯的文藝作品里找到關于美食的文字。
假如你到意大利旅行,你會絕望到想哭,下午3點,竟然沒有一家餐館營業(yè),因為意大利人特別講究吃飯的時間,錯過了飯點你只能餓著。去俄羅斯留學的中國人絕對不會選下午6點的課,因為那是吃飯的時間。然而對俄羅斯人來說幾點吃飯從來不重要,12點吃可以,13點也可以,隨時都可以。
但是,自從彼得大帝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之后,俄羅斯飲食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多虧了這些改革,俄羅斯人開始接觸外面的世界,接受外界的新事物。俄羅斯的飲食中開始出現茶葉、土豆、植物油、西紅柿、蔬菜沙拉、朝鮮薊、蘆筍等等。
蘇維埃政權上臺后面臨著很棘手的問題:經濟發(fā)展支離破碎,全國都在鬧饑荒。不喂飽人民,拿什么號召人民跟著他們去搞建設?這時候的蘇維埃政權,一心想著解決民生問題,完全不考慮什么飲食傳統(tǒng)了。于是人民委員會委員阿納斯塔斯·米科楊于1936年前往美國取經罐頭生產工藝。米科楊到了美國,一眼就看中了街頭販售的漢堡。他不但帶回了罐頭生產工藝,還帶來了漢堡、爆米花。最后漢堡和爆米花在俄羅斯遭遇了“水土不服”,反倒是其他東西備受歡迎,如蛋黃醬、冰淇淋、熱狗、半成品肉餅、番茄果汁、番茄醬。
任何一種外來菜系,只要進了俄羅斯,就難免帶上俄羅斯的特色。有的菜傳入俄羅斯后,慢慢地就被徹底本土化了。俄羅斯人會把他們覺得不適合的部分去掉(如青菜),再添點他們喜歡的菜(自然是土豆)。例如著名的俄式紅菜頭沙拉和俄式凱撒沙拉,都是從國外的菜譜改良而來的。有的無法本土化的菜,例如法國人的最愛——帶血絲的牛排,俄羅斯人接受不了,他們會要求把牛排煎至十成熟以上,哪怕硬得跟鞋底一樣……
盡管有了新食材和新菜式,俄羅斯飲食的精華部分是永遠不會變的:面包+粥+菜湯+牛奶。俄羅斯人的早餐必定有粥,雖然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吃西式早餐——咖啡和蛋糕。對于面包,俄羅斯人也是煞費苦心,就其面包和煎餅的種類和花樣來說,其他國家完全沒法比。酸菜、酸黃瓜、奶渣、酸奶油和酸奶等傳統(tǒng)食物在俄餐中的地位也是無法撼動的。
俄羅斯飲食是千百年沉淀下來的精華,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它見證了俄羅斯的歷史變遷,陪伴俄羅斯人民走過起起落落,溫暖人們的胃,安撫人們的心。它的光芒太微弱,永遠無法與意大利菜、法國菜、中國菜齊名,但它一直都是俄羅斯人的驕傲。
[譯自俄羅斯《星火》]
責任編輯: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