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利營
【關(guān)鍵詞】張氏墓志;時氏家族;時豐;金代
【摘要】1958年,大金故禮賓副使時公夫人張氏墓志出土于河北新城縣,墓主張氏為金初重臣時立愛季子時豐之妻。時氏家族為遼金之際涿州世家大族,是典型的由遼入金的漢人官僚家族,張氏為時氏家族重要成員。墓志詳細記載了張氏的生平以及家庭成員的情況,不僅為研究時氏家族史提供了資料,同時還涉及金代地理、官職、簽軍、削爵等相關(guān)史實,對于研究遼金歷史有著很高的史料價值。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碑刻文獻與金朝史事研究”(項目批準(zhǔn)號:18CZS016)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大金故禮賓副使時公夫人張氏墓志(以下簡稱《張氏墓志》)于1958年秋出土于河北新城縣北場村時氏家族墓地[1]646—649。志石呈正方形,邊長71厘米,厚11.6厘米。志蓋長73厘米,寬70.5厘米,厚15厘米。志文正書,31行,滿行35字,共989字,現(xiàn)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441—442。
張氏墓志與時立愛、時豐墓一起被發(fā)現(xiàn),當(dāng)時報告整理者未對張氏墓志錄文。王新英《全金石刻文輯?!穂3]71—72和《金代時立愛家族成員時豐妻張氏墓志銘考釋》[4]70—73(以下簡稱“王文”)對墓志錄文均有識讀及考釋,但仍有可商榷之處。王玉亭、孫綿《〈全金石刻文輯?!狄尚0俣穂5]校正了該墓志錄文中影響文意的六處文字與標(biāo)點,但由于其未見原始拓片,還有一些錯誤未能指出。今筆者以《河北金石輯錄》中張氏墓志拓片(圖一)[2]442為據(jù),在王新英考釋,王玉亭、孫綿校正的基礎(chǔ)上,對墓志重新進行錄文和考釋。
一、墓志錄文
大金故禮賓副使時公夫人張氏墓志銘」蘇門李芝撰,族孫瑜書」
為婦能守節(jié),為母能訓(xùn)子,閨閫之善道也。古有其一,尚傳名萬世,況兼之者,不其偉歟!夫人」張氏,遵化人也。曾祖確,大理少卿、樞密副都承旨。祖少微,天城軍節(jié)度使。父無忌,未仕而卒?!鼓羔獓蛉送跏希氏嘟?jīng)之孫。夫人少孤,養(yǎng)于舅家。岐國再適□□□□王,繼而以夫人」配王之季子禮賓副使豐,年十八歸于時氏。夫人性稟純靜,不喜華飾,而尤好禮。時氏巨」族,內(nèi)外數(shù)百口,夫人奉上接下,靡不和悅。天會五年,禮賓公從元帥南征而卒,夫人年方」二十五,一男五歲,一女三歲。自服闕,亦去脂粉之飾,歲時絕游賞?!酢酢蹙酉辔唬蛉颂帯剐鲁?,奉事岐國,育養(yǎng)二孤。其子五六歲便令誦書,逮總角,辟館舍,重金幣禮延當(dāng)代名儒以」訓(xùn)誘之。嚴(yán)厲督責(zé),未嘗懈怠。惟買書史、待賓客,用雖多無少吝,至于浮費,一錢不與。每中夜」?jié)撉踩怂牌渥?,如尚?xí)讀未寢則喜,如或倦睡則親往叱責(zé)之,其嚴(yán)訓(xùn)類皆如此。天眷三年,」復(fù)興軍役,其子當(dāng)行。夫人嘆曰:“吾教此孤兒,冀其有成,以紹家聲,中道如此,天乎其不遂吾」志乎!”遂不暇安車,躬驅(qū)馬徑往,泣告于有司,以恩得直赴試禮部例,乃免。后或謂夫人」曰:“□□王蔭旁宗皆就職閣門,不數(shù)年遷諸司副使,況夫人子,王之長孫,幸今脫軍簽,」可速圖之,何必讀書方仕宦為?”夫人聞之笑曰:“吾必欲使此子自取功名,世祿之榮非所愿」也。”皇統(tǒng)二年,子年方弱冠,果登進士第。夫人以□□□壽逾八十,不可遠宦,乃令乞侍養(yǎng)。」既而王薨,上遣使護葬,其子乃畢后事。五年,方授薊州軍事判官,遂迎侍赴任。夫」人勤勤教之:“汝方初仕,尤當(dāng)清慎?!庇谑?,命仆夫車運其粟、牧饋其牲,以補闕用。至于薪芻蔬」果之屬,皆取于家,未始煩郡民。每于公退,常問其決議,平允則曰:吾何憂焉;如或可疑,則為」之慘戚。遂見政聲藹然,僉曰□□□有后矣。七年六月八日卒于漁陽公廨,享年四十有」五。軍判公名重國,承直郎。女適進士趙珣,先卒。三孫尚幼。夫人外柔順而內(nèi)剛直,舉事能決」斷,治家有法,惟尚勤儉。早歲孀居,所賴惟一子,人之常情,孰不姑息,獨能嚴(yán)訓(xùn),使之不墜儒」業(yè),以至能政而成令名者,難矣。雖其子才力俊邁,亦夫人所教也?;蛘T以避患偷榮之計,復(fù)」恬然不顧,想其志遠大,至于男子誠亦不及。軍判公將以九年五月九日袝葬于新城縣孝」悌鄉(xiāng)版筑里之原,禮也。是年春,芝游燕都,軍判公哽咽而告曰:“母氏之德,昊天罔極,一未能」報。重國自居喪,絕葷酒,祭祀以禮,哭泣盡哀,日飯數(shù)十僧講經(jīng)供佛,皆未知盡。所欲報者窮,」惟名教所重,無若揚親之美,子為我銘,無讓?!敝パ龇蛉吮M為婦、為母之道,足以垂范將來,」□□雄文以彰懿德,乃為長言,發(fā)揚遺恨,姑以慰孝子之心。辭曰:
誓守其節(jié)兮已全貞純,教子以嚴(yán)兮妙年搢紳。高堂日見兮訓(xùn)語諄諄,子之清白兮」復(fù)能治民。其德欲報兮志未及伸,未老而終兮天奚可詢。哀之以銘兮流芳愈新,□」世而下兮曰賢夫人。
范陽韓孝成刊。
二、張氏家世背景及子女
1.張氏家世背景
墓志云:“曾祖確,大理少卿、樞密副都承旨?!蓖跷姆Q張氏曾祖張確未見于《遼史》[4]71,可謂失之眉睫。檢《遼史·興宗紀(jì)》,太平十一年(1031)“九月……甲戌,遣御史中丞耶律翥、司農(nóng)卿張確、詳穩(wěn)耶律勵、四方館使高維翰謝宋吊慰”[6],可知遼代確有張確其人。又,張氏卒于皇統(tǒng)七年(1147),享年45,可知其生于遼乾統(tǒng)三年(1103)。張確任司農(nóng)卿的時間距張氏出生72年,以年齡推算,張確符合張氏曾祖的條件。
張確歷任大理少卿、司農(nóng)卿、樞密副都承旨等職,但是其出任這些官職的時間順序不可考?!哆|史·百官志》載“大理、司農(nóng)有卿”[7]864。陳述《遼史補注》在大理寺下補充了大理少卿一官職[8]2189。《遼史·百官志》未載樞密副都承旨,但遼朝的南面官機構(gòu)中有樞密都承旨、樞密副承旨[7]866。陳述在《遼史補注》中對樞密副承旨作出解釋,認為樞密副承旨和樞密副都承旨官職無差異[8]2153。
墓志云:“祖少微,天城軍節(jié)度使”。王文稱張氏祖少微不見于《遼史》[4]71。然而根據(jù)筆者的查閱,張少微出現(xiàn)在其他遼史史料中?!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熙寧四年(1071)“夏四月……辛酉,遼主遣利州觀察使蕭廣、太常少卿張遵度,其母遣懷化節(jié)度使耶律翚,起居郎、知制誥張少微來賀同天節(jié)”[9];《王安裔墓志》記載:“(王安裔)妻故天城軍節(jié)度使張少微之女,十七歲出嫁”,又“(王安裔妻)宣和六年(1124)正月十九日疾終于私寢,年稟八十”[10],由此推出張少微之女生于遼重熙十四年(1045)。按古代男子娶妻生子的正常年齡16至20歲推算,張少微在熙寧四年(1071)時應(yīng)為40歲左右,符合起居郎、知制誥張少微的活動時間,所以此二則材料中的張少微當(dāng)為同一人,即張氏祖。
張少微歷任天城軍節(jié)度使、起居郎、知制誥?!哆|史·太祖下》記載:天顯二年(927)“八月丁酉,葬太祖皇帝于祖陵,置祖州天城軍節(jié)度使以奉陵寢”[11]?!哆|史·百官志》記起居郎為起居舍人院職官[7]869,知制誥為翰林院職官[7]873。
張氏父無忌未仕而卒,不見于遼朝史料。
墓志載張氏母王氏乃“故相經(jīng)之孫”。王文僅簡單提及“故相經(jīng)”為遼南府宰相王經(jīng)[4]71。經(jīng)查閱,《遼史》載有王經(jīng)三則史料,即大康九年(1083)“十一月丙午……三司使王經(jīng)參知政事兼知樞密事”[12]、大安三年(1087)“冬十月庚辰,以參知政事王經(jīng)為三司使”[13]334、大安八年(1092)“冬十月……壬申,南府宰相王經(jīng)薨”[13]339。通過以上史料可以大致了解王經(jīng)歷任三司使、參知政事兼知樞密事和南府宰相等職。《遼史·百官志》載參知政事為中書省職官[7]867,三司使為南京三司使司職官[14]。
《張氏墓志》及《時立愛三夫人墓志銘》[2]442均記載張氏母為王經(jīng)之孫,而《時立愛墓志銘》[1]648《時立愛神道碑》[15]597《時豐墓志銘》[2]283則皆記載張氏母為王經(jīng)之侄孫,為何出現(xiàn)“孫”和“侄孫”兩種不同情況?檢索《遼史》,王經(jīng)僅出現(xiàn)在以上三則史料中,且未言及王經(jīng)的家庭,所以到底是“孫”還是“侄孫”,無法確定,還有待史料的進一步發(fā)現(xiàn),筆者更傾向于《張氏墓志》記載的“孫”。
2.張氏子女
據(jù)墓志,張氏少孤,養(yǎng)于舅家,其母岐國夫人王氏改嫁時立愛,故張氏18歲嫁給時立愛季子時豐。天會五年(1127)時豐死后,張氏與母親和一兒一女獨居新城,皇統(tǒng)七年(1147)六月八日卒于漁陽公廨。王文對張氏的生平已有較為詳細的考證,故不贅述,以下介紹張氏子時重國。
按金天會五年(1127)時豐卒,此時重國為五歲,那么重國出生于天會元年(1123),皇統(tǒng)二年(1142)登進士第?!稌r立愛墓志銘》[1]648和《時豐墓志銘》[2]283皆記載時重國登進士第后授承事郎。承事郎,金代文散官,階正八品下[16]1221?!督鹗贰酚涊d“凡進士必授文散官”[17]1157,但并未記載具體授予何官?!度泵藭帯芬龔堥Α督鹛攬D經(jīng)》云:“是年(天會十年),趙洞為詩賦第一人,孫九鼎為經(jīng)義第一人,并補承議郎,第二人承德郎,第三人承奉郎,余不限甲次盡補承事郎,科舉由是而定”[18],可知進士登第第三名以下盡授承事郎,墓志可與傳世文獻互證?;式y(tǒng)五年(1145),重國除薊州軍事判官?!督鹗贰ぐ俟僦尽份d“判官、推官……為‘幕職官”[16]1230,軍事判官的職責(zé)應(yīng)為軍事幕僚。《張氏墓志》撰于皇統(tǒng)九年(1149),時重國任承直郎。承直郎,金代文散官,階正七品下[16]1221?!稌r立愛神道碑》云:“重國累官奉直”[15]597。奉直大夫,金代文散官,階從六品上[16]1221。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整理出時重國的仕履情況,即皇統(tǒng)二年(1142)登第后授承事郎,皇統(tǒng)五年(1145)除薊州軍事判官,皇統(tǒng)九年(1149)為承直郎,最后累官奉直大夫。
王文認為,金制五品以下文武散官母妻不能封鄉(xiāng)君,《張氏墓志》撰寫于皇統(tǒng)九年(1149),墓志里沒有涉及張氏受封命婦封號,所以至少截止到皇統(tǒng)九年(1149)時重國的官階未能達到五品。又考《時立愛神道碑》撰寫于明昌六年(1195),記重國為奉直大夫,所以他認為明昌六年(1195)重國已72歲,而官至奉直大夫,可見仕履不達[4]72。筆者認為此種觀點不妥。第一,神道碑撰于明昌六年(1195),重國是否在世尚未可知,則其何時官至奉直大夫亦難確定。第二,作為時立愛的長孫,若當(dāng)時重國還健在,則理應(yīng)由他出面主持其祖父神道碑的撰寫,但實際上神道碑是由時立愛的曾孫時璠等人請李晏撰寫,所以當(dāng)時他很可能已經(jīng)去世。第三,上文提到時重國在皇統(tǒng)九年(1149)時散官階為承直郎,最后的品階為奉直大夫,兩者相差兩階。按金制“凡官資以三十月為考”[17]1158,即每30個月散官遷一階,如按正常的時間遷轉(zhuǎn),那么時重國從承直郎遷至奉直大夫,大概五年就可以完成,而從皇統(tǒng)九年(1149)到明昌六年(1195)的40余年間,其官階不太可能只升了兩階,所以時重國很可能是因早亡才導(dǎo)致官階終于奉直大夫。
墓志載“(張氏)女適進士趙珣”?!稌r立愛三夫人墓志銘》記載“(張氏)女擇名家以歸,遂適燕京路都轉(zhuǎn)運使趙公溫訊之次子珣”[2]442,《時豐墓志銘》記載“(張氏)女適燕京路轉(zhuǎn)運使、崇德大夫趙溫訊次男珣”[2]283。通過以上三方墓志銘可以確定,張氏女兒嫁給了趙溫訊的次子趙珣。王文根據(jù)《時豐墓志銘》認為“張氏女嫁給了崇德大夫趙溫評之子趙珣”[4]72,把“趙溫訊”誤讀成了“趙溫評”。
《金史》未載趙珣,但其他史料記載了其父趙溫訊?!度泵藭帯份d宣和五年(1123)“夏四月……楊璞云計議事已定,但日近有燕京界職官趙溫訊、李處能、王碩儒、韓昉等逃去南界,請先遣回,然后可議交割月日……七日庚寅,金人既得趙溫訊,遂交賞軍銀絹并定交割燕山日”[19],即趙溫訊在遼末逃入宋,后遭金人索要入金。
三、墓志所涉金代地名及簽軍、削爵制度考
1.新城
《張氏墓志》載“□□□居相位,夫人處新城,奉事岐國,育養(yǎng)二孤”“軍判公將以九年五月九日袝葬于新城縣孝悌鄉(xiāng)版筑里之原”,可知張氏孀居于新城,死后也葬于新城。又根據(jù)《時立愛墓志銘》記載“時氏得姓甚遠……其后世次譜牒不可稽考。今占涿州之新城縣”[1]647,可得出時氏祖籍亦在涿州新城縣?!督鹗贰さ乩碇尽分卸悸废落弥菟牽h有新城[20]575,所以《張氏墓志》中出現(xiàn)的新城,即金代涿州下的新城縣(今河北省高碑店市)。
2.薊州、漁陽
《張氏墓志》載皇統(tǒng)五年(1145)時重國除薊州軍事判官。張氏皇統(tǒng)七年(1147)“卒于漁陽公廨”。《金史·地理志》載漁陽縣屬中都路薊州[20]574,所以張氏卒于時重國出任軍事判官的薊州漁陽。薊州,本隋漁陽郡,唐分幽州三縣別置薊州,治漁陽縣,遼屬南京道析津府,金屬中都路[21],今為天津市薊州區(qū)。
3.簽軍
墓志云:天眷三年(1140)“復(fù)興軍役,其子當(dāng)行?!远鞯弥备霸嚩Y部例,乃免”,此事件的背景應(yīng)為金宋戰(zhàn)爭。《金史》記載:“(天眷三年)五月丙子,詔元帥府復(fù)取河南、陜西地?!盵22]因戰(zhàn)爭需要,時重國須參軍,這反映的是金代的簽軍制度。
王曾瑜《金朝軍制》一書中總結(jié)簽軍是女真舊俗,壯者皆兵,戰(zhàn)時可以簽發(fā)為軍(17歲以上的男子),在滅遼破宋的過程中,統(tǒng)治者將女真族的簽軍之制推廣到漢族[23]107—109。墓志中所反映的就是宋金戰(zhàn)役時的簽軍漢人?!督鹗贰分袥]有明確記載漢人簽軍之制具體始于何年。郝治清等著《中國兵制史》中論及“海陵天德元年(1149)開始,又強迫漢人當(dāng)兵,并制定了征集漢人當(dāng)兵的制度,這就是所謂‘簽軍,簽軍即征兵”[24],現(xiàn)在看來這一觀點需要修正。根據(jù)墓志所載可知,天眷三年(1140)金朝就已有強迫漢人簽軍出戰(zhàn)的情況,另《金朝軍制》中論述了在天會二年(1124)時即有簽軍漢人的史實[23]108。金人劉祁認為“金之兵制最弊,每有征伐及邊釁,輒下令簽軍,使遠近騷動。民家丁男若皆強壯,或盡取無遺,號泣動乎鄰里,嗟怨盈于道路,驅(qū)此使戰(zhàn),欲其勝敵,難矣”[25]。墓志中張氏得知重國將隨軍出征,遂騎馬前往相關(guān)部門哭訴,才得以豁免,與劉祁所說簽軍的弊端是相符的。故《張氏墓志》中所載“天眷三年,復(fù)興軍役,其子當(dāng)行”為簽軍之制重要資料。
4.海陵削爵
《張氏墓志》中有多處三字或四字的缺字,如“岐國再適□□□□王”“夫人以□□□壽逾八十”等。根據(jù)拓片痕跡和時氏家族其他人員的墓志銘,可知缺字處應(yīng)為“鉅鹿忠厚”或是“鉅鹿王”。墓志缺字是人為抹毀,這與正隆二年(1157)削爵事件有關(guān)?!督鹗贰酚涊d:正隆二年“命置局追取存亡告身,存者二品以上,死者一品,參酌削降。公私文書,但有王爵字者,皆立限毀抹,雖墳?zāi)贡静l(fā)而毀之”[26]?!督鹗贰窙]有提及時立愛被削爵一事,由《時立愛神道碑》可知他也在削爵之列,由鉅鹿郡王降授為崇進榮國公?!罢≈H,例削異姓之封,降授崇進榮國公”[15]594,文散官從一品下曰崇進[16]1220,爵位正從一品曰國公[16]1222。墓志銘與史料相互印證,并補史料之缺。王文對《張氏墓志》中海陵削爵事件進行了全面的分析[4]72,此不贅述。
四、墓志題署者考
《張氏墓志》的題署為“蘇門李芝撰”“族孫瑜書”“范陽韓孝成刊”。
1.李芝
李芝是撰寫時氏家族墓志的重要人物,分別撰寫了《時豐墓志銘》[2]283、《時立愛三夫人墓志銘》[2]442和本文所討論的《張氏墓志》,以及《時立愛行狀》?!稌r立愛墓志銘》記載“又命學(xué)士承旨臣虛中為墓志銘,臣謹按行狀”[1]647,后又說“右鄉(xiāng)貢進士李芝狀公行實如此”[1]648,可以看出宇文虛中撰寫的《時立愛墓志銘》是根據(jù)李芝《時立愛行狀》所寫。
《張氏墓志》的作者題署為“蘇門李芝”,王文認為“蘇門”是北宋最為重要的文學(xué)團體之一,其在創(chuàng)作上受蘇軾影響,據(jù)墓志可知李芝無疑是蘇門文人群體中的一員[4]73。但筆者認為蘇門指的不是蘇門文人團體,而是山名。證據(jù)有二:
第一,蘇門四學(xué)士有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27],他們的題署分別為:豫章黃庭堅[28],吏部員外郎鉅野晁補之無咎[29]510,秘書省正字高郵秦觀少游[29]510,起居舍人譙國張耒文潛[29]509,可見他們的題署都和自己的籍貫或是官名有關(guān)。史料中并未見到蘇門文人以“蘇門”題署。另查和蘇門文人有關(guān)的人物如陳師道題署為“秘書省正字彭城陳師道無己”[29]509,“彭城”也是籍貫。故蘇門李芝的題署并不是蘇門文人的意思。
第二,墓志銘前題蘇門李芝撰,文尾題范陽韓孝成刊,《金史》記載范陽屬涿州[20]575。出于前后對仗關(guān)系,蘇門應(yīng)該和范陽對應(yīng),都屬地名??继K門,《金史》記載:“(河北西路)浚州有衛(wèi)縣,衛(wèi)縣有蘇門山”[30],那么很可能李芝是以蘇門山題署。此外,檢索史料發(fā)現(xiàn),金代有以山名為題署的情況,如《濼莊創(chuàng)修佛堂記碑》記載:“岱宗楊好古書丹篆額”[3]164,《金史》記載:“泰山五岳之宗,故曰岱宗”[31],所以楊好古是以山名“岱宗”題署。綜上,筆者認為“蘇門”指當(dāng)時的河北西路浚州衛(wèi)縣的蘇門山,李芝是以山名為題署。
《時立愛三夫人墓志銘》文尾題“鄉(xiāng)貢進士李芝謹記”[2]442,《時豐墓志銘》[2]283和《張氏墓志》首題均為“蘇門李芝撰”,李芝僅有兩條信息,一為“蘇門李芝”,二為“鄉(xiāng)貢進士李芝”。由以上考證“蘇門”為蘇門山,可知李芝很可能為河北西路浚州衛(wèi)縣一帶人。前文已提及,宇文虛中根據(jù)鄉(xiāng)貢進士李芝所寫的行狀為時立愛撰寫了墓志銘,時立愛死于皇統(tǒng)三年(1143),時李芝已是鄉(xiāng)貢進士??紩r氏家族的墓志內(nèi)容,時立愛和時豐兩輩人的喪葬事宜都由時重國主持,且時立愛三夫人、時豐、張氏多人的墓志銘都由李芝撰寫。由《張氏墓志》可知,李芝游燕都時,時重國請求他為母親撰寫墓志銘,所以其他人的墓志銘應(yīng)也是由時重國請李芝撰寫,可見二人關(guān)系匪淺,筆者推測時重國與李芝極有可能為同窗好友。
2.時瑜
關(guān)于“族孫瑜書”,王文認為時瑜和《時昌國墓志銘》中出現(xiàn)的侄“元瑜”為同一人[4]73。筆者對這一觀點并不認同。時昌國下一代男性名均為單字,所以《時昌國墓志銘》中出現(xiàn)的侄“元瑜”二字有可能是時瑜同輩人中任何一個人的字,不能簡單地把時瑜和時元瑜混為一談,所以時瑜究竟是誰,目前史料無法考證,此處存疑。
3.韓孝成
目前所見史料,韓孝成僅出現(xiàn)在《張氏墓志》中,文尾題“范陽韓孝成刊”。范陽隸屬中都路涿州[20]575,所以只知韓孝成是涿州范陽人,其他無法考證,有待日后史料的進一步發(fā)現(xiàn)。
[1]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新城縣北場村金時立愛和時豐墓發(fā)掘記[J].考古,1962(12).
[2]石永士,王素芳.河北金石輯錄[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3]王新英.全金石刻文輯校[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70—73.
[4]王新英.金代時立愛家族成員時豐妻張氏墓志銘考釋[J].北方文物,2017(4).
[5]王玉亭,孫綿.《全金石刻文輯?!芬尚0俣齕J].北方文物,2017(3):104.
[6]脫脫,等.遼史:卷18:興宗紀(jì)一[M].北京:中華書局,2017:240.
[7]脫脫,等.遼史:卷47:百官志三[M].北京:中華書局,2017.
[8]脫脫,等.遼史補注:卷47:百官志三[M].陳述,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18.
[9]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22:宋神宗熙寧四年夏四月辛酉[M].北京:中華書局,2004:5400.
[10]向南.遼代石刻文編[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687.
[11]脫脫,等.遼史:卷2:太祖紀(jì)下[M].北京:中華書局,2017:26.
[12]脫脫,等.遼史:卷24:道宗紀(jì)四[M].北京:中華書局,2017:327.
[13]脫脫,等.遼史:卷25:道宗紀(jì)五[M].北京:中華書局,2017.
[14]脫脫,等.遼史:卷48:百官志四[M].北京:中華書局,2017:897.
[15]王樹枬.新城縣志:卷15[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16]脫脫,等.金史:卷55:百官志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7]脫脫,等.金史:卷52:選舉志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8]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244: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丙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753.
[19]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15:宣和五年三月一日甲寅[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7.
[20]脫脫,等.金史:卷24:地理志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1]曹子西.北京史志文化備要[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80.
[22]脫脫,等.金史:卷4:熙宗紀(jì)[M].北京:中華書局,1975:75.
[23]王曾瑜.金朝軍制[M].保定: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1996.
[24]赫治清,王曉衛(wèi).中國兵制史[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191.
[25]脫脫,等.金史:卷44:兵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999.
[26]脫脫,等.金史:卷5:海陵紀(jì)[M].北京:中華書局,1975:107.
[27]楊勝寬.蘇軾與蘇門文人集團的形成[J].樂山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學(xué)報,2000(1):27—34.
[28]王昶.金石萃編:卷140:伯夷叔齊墓碑[M]//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2607.
[29]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17:別集類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0]脫脫,等.金史:卷25:地理志中[M].北京:中華書局,1975:607.
[31]脫脫,等.金史:卷101:承暉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2224.
〔責(zé)任編輯:谷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