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_宗爭
博物館的初衷,正是教育,它的緣起如此,也正走在這條路上。
一
光緒三十年,也就是1904年,恩科狀元江蘇舉子張謇,在宦海沉浮多年后,終于春風得意馬蹄疾,被授予三品官銜。
他所創(chuàng)辦的廣生油廠、復新面粉廠、資生冶廠……都開始盈利,而主營的大生紗廠,更是在這一年增加資本63萬兩,紗錠2萬余枚。張謇當年“以一人救一國”“以一人敵一國”的豪言壯語,似乎有可能實現了。在南通的江面上,火輪船滿載貨物,熙來攘往,船舷上赫然印著“南通大達輪步”(編者按:“步”即“局”,后更名為“大達輪船公司”)的字樣,開辟自己的航線——這是張謇的另一大動作,他試圖讓南通變成一個自治的區(qū)域。
種種跡象都表明,張謇投身實業(yè),并不是為了賺錢。在南通,他不惜動用企業(yè)利潤興辦教育與慈善機構,在當地總共開辦了370所小學、6所中學和3所高等學校,其中就包括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師范學?!ㄖ輲煼秾W校,還設立了新育嬰堂、墓園、棲流所、養(yǎng)老院、濟貧院、女紅傳習所、殘廢院、聾啞學校……甚至還修了700余里的馬路。
第二年,1905年,張謇與馬相伯在吳淞創(chuàng)辦了復旦公學,這就是復旦大學的前身。
也恰是這一年,他在通州建立了“南通博物苑”——這恰是中國現代博物館的緣起。
張謇創(chuàng)辦博物苑的宗旨,即“設為學校庠序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
而這所“博物苑”,也可能與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博物館還有些許不同,其陳列多是動植物、地質標本及畫片,文物古跡甚少。當時“南通各校,凡講關于動、植、礦物,常由教師率往參觀。因之人多稱為南通各校專設之標本室”。
張謇的博物館,目的明確,就是為教育服務的。
二
張謇的博物館,名為“第一”,實則,只是一個古老傳統的延續(xù)。
漢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出使西域,遭遇萬險,顛簸一十三載的張騫,輾轉回到了長安。他出使的目的,是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然而大月氏已經西遷,匈奴對其已無威脅,他并沒能說服月氏人。
張騫通西域,無功而返,歸途艱難,要時時躲避匈奴人的追殺,留住性命已經不易,他沒能為大漢皇帝帶回一些異域珍寶,空手而歸。但他把自己變成了一座博物館,他的心里,裝著整個絲綢之路上的風土人情。后來,武帝御下大將衛(wèi)青遠征匈奴時,張騫自告奮勇,隨軍征伐,竟能“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立下汗馬功勞,被武帝封為“博望侯”。
這一年還有一人,開始嶄露頭角。年方20歲的司馬遷,奉父之命,游歷各地,考察搜集遺聞史料。他后來在《太史公自序》中寫道:“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xiāng)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p>
這段經歷,在司馬遷后來奮筆而作的鴻篇巨著《史記》中派上了大用場。
在《史記?孔子世家》后,司馬遷專門附上了一篇“贊”: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彪m不能至,然心鄉(xiāng)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史記?孔子世家贊》
司馬遷自言,在魯國游歷時,曾拜訪孔廟孔林,那里還保留著孔圣當年的居所、服飾、禮器等,儒生在此處,按時演禮,令他流連忘返。
中書令司馬遷,常常有機會出入宮闈,皇庭內院珍寶無數,并沒有引起他的興趣,那些物什,終究會隨著皇權的更替、歲月的變遷、好惡的無常而灰飛煙滅。而孔子教化之功,卻千秋萬代,生生不息。
依時演禮的孔林孔廟,恰如博聞強識的張騫,恰如張謇的南通博物苑,都是施用于教化,都是化死為生的。
三
1912年,作為慈禧太后欽點的狀元、袁世凱的幕僚,張謇(據說)代替年僅6歲的溥儀執(zhí)筆,起草他的退位詔書。
詔書上這樣寫道:退位之后,皇室成員“得以退處寬閑,優(yōu)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yōu)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起草者字斟句酌,表面上皆是豁達融通之語,背后卻道盡了末代皇帝的無奈與辛酸。而詔書上的鈐印,并沒有使用大清皇帝通常在正式文書上常用的傳國玉璽,而是用了一方隆?;侍螅ù褥螅┧秸隆胺ㄌ炝⒌馈?。這或許是清廷最后的倔強。
南通博物苑
在電影《末代皇帝》中,蛐蛐成為聯結溥儀(尊龍飾)一生與歷史變遷的隱喻和象征
如此,大清最后一位皇帝,得以有尊嚴地退出歷史舞臺。根據當時臨時革命政府擬定的《清室優(yōu)待條件》,紫禁城收歸國有,但遜帝溥儀仍被允許“暫居宮禁”,他仍舊可以留居在紫禁城的內院之中,享受他作為皇室成員最后的榮光。
1914年,“古物陳列所”成立,民國政府決定,將熱河(承德)行宮(即承德避暑山莊)和盛京(沈陽)故宮的文物移至故宮前半部的“前朝(外朝)”部分。
溥儀一定看到了,各色陌生的臉孔,吆三喝四的,那些曾經只屬于他的古玩珍奇、器物擺設,被一件一件搬出寢宮,太監(jiān)宮女們監(jiān)守自盜,三不五時地從他的眼皮子底下偷摸夾帶……他再也不能回到乾清宮的龍椅上了。
溥儀在皇宮內院的安穩(wěn)日子很快就到頭了。民國十三年(1924年)10月底,直系軍閥馮玉祥發(fā)動了“北京政變”,他重新組織攝政內閣,修改了對清皇室的優(yōu)待條件。11月5日,馮玉祥無視優(yōu)待條件,派鹿鐘麟帶兵入紫禁城,將溥儀逐出宮禁,接管了故宮,同時成立“辦理清室善后委員會”,負責清理清皇室公、私財產及處理一切善后事宜。溥儀倉促出走,躲進了北府(載灃的居處),繼而又逃進日本公使館。據說他帶走了幾箱財寶,然而已不得而知。
經過一年的緊張籌備,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并在乾清門前的廣場上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通電全國。開放的第一天,人們爭先一睹皇宮及寶藏,北京市內萬人空巷,交通為之堵塞,此亦成為當天各大報紙的重大新聞。
其實,在溥儀的心里,紫禁城,早在他出生前的6年,就已經對外“開放”了。
1900年的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占北京。之后駐守在北京紫禁城的美軍和日軍,私下簽訂了所謂的《游覽紫禁城章程》,強行規(guī)定紫禁城對八國聯軍無條件開放。
許多年以后,故地重游,溥儀再次來到故宮,這次他是購買了門票進來的。在乾清宮參觀時,他趁人不注意,快步走到龍椅跟前,摸索了好一會兒,最后掏出了一個樣式精美的小瓷罐——他最后一次坐在龍椅上時留下的蛐蛐罐!
四
故宮博物院的法國遠親,是大名鼎鼎的盧浮宮,它也彰顯了國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塞納河畔的盧浮宮,最初是一座王宮,據說歷史上曾居住過50位法國國王和王后。貴族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收藏。貴族的收藏通常和個人興趣有很大的關聯,并不局限于金銀珠寶(事實上,金銀作為財富的象征通常并不視為具有收藏價值),來自東方的地毯、瓷器和各種稀罕物件;打獵所得的動物骨骼、頭顱、牙角;彰顯女性尊貴身份的各種衣物配飾;以及大量的繪畫或藏書……這種行為的目的很難揣測,不知為了炫耀還是知識本身,或許二者兼而有之。貴族占據著話語和知識的霸權,同時也在精心維護它,令它成長到平民難以企及的高度。長期以來,歐洲的藝術家必須依附貴族而存在,他們以為宮廷作畫為榮。
盧浮宮博物館一角
而在遙遠的中國,“文人字畫”的傳統卻長期存在,成為對抗宮廷貴族體系的重要力量,宮廷畫師甚至因為他們的“匠氣”,在某些時代頗受鄙夷。
路易十四是真正的歐洲時尚締造者,他個人的藝術品位成為了歐洲貴族頂禮膜拜的范本。他本人親自指點設計珠寶首飾、服飾、車馬、餐桌、禮儀……歐洲貴族爭相向法國皇室借貸,只為了能夠購買甚至租用路易十四所推崇的服飾或首飾。
他童年目睹了太多的宮廷政變與內斗,終日惶恐不安,重新修復了坐落在巴黎西南郊外沼澤地上的行宮凡爾賽宮,最終搬出了盧浮宮。平日里,凡爾賽宮大門緊閉,嚴格管制車馬進出,宛若監(jiān)獄,但并沒有一人想逃出升天,他們爭寵諂媚,以能夠服侍路易十四清晨更換內衣為榮。
盧浮宮則成了路易十四的私人畫廊,他花費重金,購買歐洲各派畫家的繪畫,包括卡什代、倫勃朗等人的作品。
路易十四在位72年,死后才由他的曾孫路易十五即位,而路易十五的孫子路易十六,遭遇了1789年法國大革命,作為法國唯一一位被處死的國王,死在了他自己親手設計的斷頭臺下。
1792年5月27日,國民議會宣布,盧浮宮將屬于大眾。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公共博物館。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了6年,直到拿破侖一世搬進了盧浮宮。
拿破侖保留了盧浮宮的博物館功能,只是將其更名為“拿破侖博物館”。對待文物,拿破侖或許持有一種更為豁達的態(tài)度,他并不覺得這些文物是他的個人財產,他認為,世界上每一幅天才的作品都必須屬于法國。他不斷發(fā)動戰(zhàn)爭,在奧地利、西班牙、意大利、埃及皆有斬獲,搶奪了許多國寶級的珍貴文物,而在取得勝利之后,在停戰(zhàn)協議中除了向戰(zhàn)敗國索要大額的賠款,必須加上繳納文物的條款。
對于世界而言,拿破侖是危害深重的文物竊賊,而對盧浮宮而言,他則是“飛躍歐洲的雄鷹”。
五
英文的“博物館”(museum)一詞,來源于古希臘語中的繆斯神廟(Mouseion),在希臘神話中,繆斯女神主司藝術,博物館也就是藝術館。然而,九位繆斯的母親,謨涅摩緒涅,則是掌管記憶的女神,繆斯即是藝術的代表,也是藝術本身(英語中Music,音樂,一詞來自繆斯)。在希臘人掌握文字以前,繆斯也是學習的代表和神。
博物館向公眾的開放,提供了一個學習和教育的場域,然而,死氣沉沉的文物并不會說話,參觀者需要通過好的老師、好的話語、好的途徑,真正發(fā)揮教育的作用。
博物館的死與生,或許,只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