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棠村
吳湖帆一生,曾得董美人三本,但卻沒有整張精拓本——其兩本為剪貼冊頁,一本為整張本但“拓工最次”。而本文披露的此件為初拓、精拓整張本,且本品自清代至今,遞藏、記載清晰——清代劉喜海,宣統(tǒng)帝師徐梧生,清末民國李盛鐸,以及和李盛鐸有交往的碑帖大家張彥生,乃至現(xiàn)代碑帖專家秦公。皆一一留有緒跡。
張彥生《善本碑帖錄》著錄原件
張彥生,本為民國初年碑帖店學(xué)徒出身,后積60年“實(shí)戰(zhàn)”功力,成為代碑帖鑒定權(quán)威大家。
張彥生1 901年生于河北吳橋縣。1 91 5年到北京琉璃廠隸古齋碑帖店當(dāng)學(xué)徒。當(dāng)時隸古齋已經(jīng)開設(shè)了六十多年,由清末著名書法家祁雋藻題寫的匾額。他在隸古齋學(xué)會了拓、裱及鑒定收售碑帖等業(yè)務(wù),同時也有機(jī)會先后得與寶熙、汪大燮、梁啟超、李盛鐸、徐森玉、羅振玉、方藥雨、龔心銘、龔心釗、于右任、陳淮生、朱幼平、張效彬、張伯英等收藏鑒賞碑帖的專家 交往,“觀其所藏、詳加考?!?,故其碑帖之學(xué),淵源有自。
張彥生從事碑帖鑒定及收售六十余年,每見善本,必記其書刻、拓工、紙墨、裝潢、流傳,進(jìn)而考證其新舊字之損泐,原本、翻刻、偽刻之不同。六十余年之間,所見碑帖善本無數(shù)。1 979年,79歲的張彥生將平生所積累的碑帖善本筆記,精中選精、重中選重,成<善本碑帖錄》 冊,由中華書局于1 984年出版。
《善本碑帖錄》,為張彥生六十年所見最精品之碑帖善本目錄,其第90頁“董美人墓志”條目,僅著錄兩件原石初拓本,首列者,即此件李盛鐸藏本:
“志道光間出土,初拓本少。見初拓本,劉喜海藏,托紙整張,劉題簽最精,此拓本由徐坊再歸李盛鐸,近存北京市文物商店,黑墨拓較精。再王懿榮藏徐渭仁家藏石拓本,用六吉棉連最薄紙拓,戲淡墨,后蓋徐氏印章四方,所謂蟬翼墨,字肥方豐滿,此拓歸汪大燮,今不知所在。傳世原石拓本不多,精拓本更少?!?/p>
本件,李盛鐸(麟嘉居士)的題跋說得清楚:“此為劉燕庭(喜海)藏本,后歸徐梧生者(編者按,徐坊號梧生)。乙丑(1 925年)九月,滂兒得于燕市。”正與《善本碑帖錄》記載吻合。碑帖上又有劉喜海、李盛鐸藏印。聯(lián)系到上述張彥生在民國時與李盛鐸有交往,故此件即當(dāng)年張彥生在李盛鐸家中所見,并做了筆記。
張彥生《善本碑帖錄》著錄《董美人墓志》原石初拓本(精拓本),僅兩件,另件是“王懿榮藏本”,文中謂“已不知所在”,那么,本件李盛鐸藏跋本,就是目前僅見的件了。
秦公鑒定亦為初拓本
秦公(1943-2000),山東蓬萊人。1 964年調(diào)北京市文物公司任職,經(jīng)三十年累遷至總經(jīng)理,兼北京翰海藝術(shù)品拍賣公司總經(jīng)理、北京市文物公司總經(jīng)理、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市書法協(xié)會副主席,北京大學(xué)、師范大學(xué)、馬來西亞藝術(shù)學(xué)院教授,是著名的碑帖文物鑒定專家、書法家。
1988年,為紀(jì)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jié)十周年,北京市文物事業(yè)管理局,以及日本株式會社中華書店,聯(lián)合編輯出版了《中國書法名品展》圖冊,收錄代表中國歷代法書的100件珍品的原圖照片,第51號展品董美人墓志拓本,即本品。圖冊后附秦公先生之說明文字段,秦公先生謂“今回之展出本是初拓整本”。
秦公深邃于碑帖之學(xué),曾往各地訪碑逾萬。由于秦公研究碑帖出身,因而很注重考據(jù)。研究成果豐碩,有《廣碑別字》《秦說碑帖》《中國石刻大觀》等專著。
從1 988年秦公曾選評此件來看,1 988年之前,此件早已入秦公青眼,故后來秦公編《中國石刻大觀》時,亦采入此件,且是其書收錄的唯 件董美人拓本。秦公復(fù)有長篇文字說明,亦言“本圖版是劉燕庭舊藏之初拓本”。
袁克文求購董美人十年而不得
董美人墓志石于清道光年間在陜西興平縣出土,石后歸上海徐渭仁(紫珊)。徐氏十分珍愛,從關(guān)中把此石攜至上海,因此石乃隋代墓石,故自號其齋日“隋軒”,珍秘不示人,且“不輕氈拓”。咸豐三年(1853),上海小刀會農(nóng)民起義戰(zhàn)爭期間,原石毀佚,故傳世拓本亦稀。董美人拓本,在清末民國,已極為難求。民國四公子之袁克文(袁世凱次子),曾求之十年而不得。
圖為袁克文手札:
《董美人》不得,食不甘,寢不安!
兄能致之,當(dāng)以文徵明山水小幀為報,
且立踐唐佛之諾。原主亦決不無
相當(dāng)之酬也。蓋弟夢想此拓已
十年矣!
踽廠道兄
文白
吳湖帆亦沒有精拓整本
當(dāng)年潘靜淑歸嫁吳湖帆時,潘家就以冊《董美人》拓本作為陪嫁,吳湖帆夫婦對此極為珍愛,特辟專室寶存,并取名“寶董室”。吳湖帆本人亦經(jīng)常擁董美人拓本入衾,每臨睡前還摩挲不止,還自謂“與美人同夢”。由此可見鑒藏大家吳湖帆對董美人的寶愛。
《董美人墓志》的收藏,后成為吳湖帆碑帖收藏中最經(jīng)典的案例之。 來,吳湖帆已“十余年所渴望”董美人;二來,吳湖帆原有隋代墓志《常丑奴》,得董美人后,“欣喜無量,遂刻既丑且美小印為押”,洵為佳話。三來,吳湖帆會玩,得到董美人后,遍邀當(dāng)時名公巨卿題詞唱和,共得60家1 20首,成為董美人拓本流傳史上的段千古美談,令當(dāng)時及后世羨慕不已。
當(dāng)時為吳湖帆所藏董美人題詞的六十家,陣容極其強(qiáng)大,當(dāng)中就有久求董美人而不得的袁克文,此外,還有黃炎培、馬敘倫、冒廣生、葉恭綽、朱孝臧、王同愈、金蓉鏡、吳梅、陳曾壽、程頌萬、褚德彝、周慶云、吳曾源、夏敬觀、金兆蕃、王季烈、金天羽、黃賓虹、陳承修、鄧邦述、馮超然、王蘊(yùn)章、方還、謝玉岑、汪東、潘承謀、潘承厚、潘承弼等。如此陣容,足以將歷來文人墨客對董美人拓本的狂熱推向高潮。
吳湖帆對董美人的評價,甚為中肯,民國十六年(1927)六月吳湖帆在其自藏本上有題跋云:
“隋《董美人墓志》道光中為上海陸耳山之子得于興平,旋歸徐紫珊所藏,深自矜惜,故拓本傳世絕少。咸豐癸丑滬城之亂,徐氏遭陷,石亦毀去。至今片紙拓本珍如星風(fēng)矣……久欲得此,十馀年所渴望者,一旦遇之,欣喜無量……”
吳湖帆收藏之董美人,有三本,但亦有遺憾,因?yàn)槠錄]有整拓精本——據(jù)鄭重老先生文章《尋“董美人”而識袁安圃》 文,載:
海上收藏家吳湖帆,花十年之工,茲茲尋找,十年來搜錄之勤,所得都三本,一冊為淡墨本;二為濃墨本;三為整本。吳湖帆題跋云“整本,拓最次,以未剪裁為可貴……”
可見吳湖帆手里僅件未剪裁之整本,但拓工不佳。
原石整拓最難得
董美人墓志,以整本全拓為貴。剪本遜之。如故宮藏張伯英藏本,也是剪本。故宮博物院藏張伯英藏本董美人,拓本共分為七開,每開八行,行八字。拓本墨色濃重,字口清晰,完整無缺。拓本后有銅梁王瓘題記段:
“隋董美人墓志出土關(guān)中,原石已佚,……余求之?dāng)?shù)十年,最后始得張叔未解元所藏一原石剪本,而又失其第二頁,……宣統(tǒng)二年二月下,銅梁王瓘孝禹記于秣陵榷署”
王璀喜好金石收藏,光緒三十四年(1908)就曾在秣陵(今江蘇南京)見上海估客攜關(guān)中舊拓《董美人墓志》 本,于該年中秋曾有題跋:
“隋董美人墓志出土關(guān)中,石歸上海徐紫珊隋軒中。成、同間經(jīng)赭寇之變,石遂佚去,或已毀于兵燹,未可知也。自后原石拓本甚不易得,……此本滬客攜來,原冊即缺第二頁,爰以吳齋中丞所藏精翻一石拓以補(bǔ)之,其末張叔未解元跋亦缺后尾。雖斷簡殘編,而既為世間有數(shù)之物,近日益見寥寥矣,能不球璧而視之哉!”
從王瓘這兩段與《董美人墓志》有關(guān)的題跋可知,光緒年間原石拓本已很難見到,尤其是全本。以致早期如王瓘、大藏家如張伯英,皆只能找到剪貼本。
《董美人墓志》志石從最初的出土,到最后毀于兵火,僅不到五十年的時間,且長期在徐渭仁手里,秘不示人,又不輕易氈拓,“惜當(dāng)日徐氏縝密過甚,拓本不多。兵燹后,其石不存,遂如星鳳”。時下文物出版社影印《董美人墓志》全圖下,有張民國三十三年歲次甲申秋七月嘉興陶出的題跋,文中有云:
“原石早毀于火,精拓更不易得。流傳海內(nèi),寥寥數(shù)本?!?/p>
董美人原石精拓本之難得,實(shí)已一言道盡。
【本品遞藏人物】
劉喜海,字燕庭。清道、威間著名金石學(xué)家、古泉學(xué)家、藏書家。山東諸城人。道光二十五年官至四川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署巡撫職。以治金石學(xué)最有名,鑒賞金石,過眼即辨。收藏甚富,所居無其他物品,唯有手輯金石文字5000通。任官職20余年,不慕榮利,篋中金石、古書,以車輛裝載,有“博古君子”之稱。著<金石苑》百卷、《海東金石苑》、《長安獲古編》、《古泉苑》、《三巴耆古志》等。
徐坊(1864-1916),清代官員、藏書家,曾為宣統(tǒng)皇帝之師。字士言,號梧生,一號蒿庵。直隸州臨清(今山東臨清)人。光緒二十七年越級擢升為國子丞。后為宣統(tǒng)帝師,贈太少保銜,卒謚“忠勤”,國史館立傳。
宣統(tǒng)元年(1909)京師圖書館創(chuàng)辦,徐坊任副監(jiān)督,并負(fù)責(zé)京師圖書館的藏書整理和收集。辛亥后棄官,以遺老自居,被召為毓清宮行走。收藏頗富,時稱其“雅善收藏,為海內(nèi)名家”。
李盛鐸(1859-1934),號木齋,晚號嘉居士。江西省德化縣(今九江市)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收藏家,且歷任清朝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xié)修、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內(nèi)閣侍讀大學(xué)生、京都大學(xué)堂京辦、順天府府丞、太常侍卿、出使各國政治考察大臣、山西布政司、陜西巡撫等職。民國成立后,又曾擔(dān)任大總統(tǒng)顧問、參政院參政、農(nóng)商總長、參政院議長、國政商榷會會長等職。
中國近代最負(fù)盛名的古籍碑帖藏家之一。祖父李恕,父李明墀,至李盛鐸三代家藏,先后收有海內(nèi)外許多名家藏書及碑帖,如寧波范氏、商丘宋氏、意園盛氏、曲阜孔氏、四明盧氏、巴陵方氏、長沙袁氏、揚(yáng)州蔣氏等。
許光宇,民國時期金石學(xué)家,收藏家;固始人,與馬衡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