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蘭 王大慶 樊軍 劉軍 王欣然 于戰(zhàn)科
摘要:本文介紹了在國防科技大學接受阿爾伯塔大學師資培訓TIE的情況、培訓背景、培訓內容和培訓期間的教學活動,從教學理念、教學水平、教學實踐角度總結了體會。對當前教學中采用的課程設計、教學活動進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改進措施。
關鍵詞:TIE;高校師資培訓;阿爾伯塔大學;教學活動;教育轉型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6-0202-02
一、活動背景及基本情況
(一)背景介紹
受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的邀請,陸軍工程大學(原解放軍理工大學)訓練部派遣于戰(zhàn)科、劉軍、樊軍、趙小蘭、王欣然一行5人參加了以TIE(Teach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English)為主題的加拿大高校師資培訓班。這個培訓班為期一個月(2014年10月20日至11月11日),是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高校師資培訓項目原版引進,在國防科大校園內舉辦。
來自阿爾伯塔大學的兩名外籍老師采用全程英文教學的方式完成整項培訓。沃爾特博士(Dr.Walter ARCHER 繼續(xù)教育學院教學計劃教務主任、高等教育學專家,教授,男,67歲)主要負責教育理論部分的教學,帕米勒博士(Dr.Pamela YOUNG 繼續(xù)教育學院教學設計專家,副教授,女,57歲)則側重于實踐教學部分。
(二)培訓內容
培訓以“周”為階段節(jié)點安排課程進度,4周一共8門課;每周上午一門課程。具體的培訓時間進度安排:上午是Walter ARCHAR授課,主要課程是“高等教育教學模型”、“高等教育中使用的技術”(選修課)、“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國際高等教育中的文化差異”(選修課);下午是Pamela YOUNG授課,主要課程是“如何在高等教育中促進激勵與參與”、“選擇與設計合適的學習活動”、“實踐1:課堂觀察和小班教學”、“實踐2:現(xiàn)場教學實踐”。
實際執(zhí)行情況:前兩周嚴格按照計劃執(zhí)行,后兩周上午的課程由于大部分學員在實際課堂中不采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根據(jù)外教和學生貢獻的主題,討論商議確定了部分增加的內容。
二、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
(一)理論授課內容
課程主要圍繞選擇和設計合適的學習活動展開,主要內容包括教學目標、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一些學習活動、典型學習活動體驗。再回過頭來印證選擇和設計合適的學習活動是達到教學目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教學目標的三種類型。認知類目標采用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法,從低級到高級共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新六個層次。情感類教學目標采用克拉斯沃爾-布魯姆模型,依據(jù)價值內化的程度分為接受、反饋、評價、重組、內化五個層次。行為類教學目標采用戴夫模型,由低到高分為模仿性、操控性、準確性、銜接性、自然化五個層次。以及評價教學目標有效性的三要素:關注學生能學到什么;采用簡稱的“SMART”原則進行評價,即特殊性(Specific)、可衡量(Measureable)、可實現(xiàn)(Achievable)、相關性(Relevant)、時間節(jié)點(Time-Bound);學習的目標必須要提前和學生分享,這樣學生才會明白本次課學習之后能學到什么。
2.四種教學活動。①教師為中心的,類似傳統(tǒng)授課,老師直接傳授知識,并檢測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情況。如上大課、訓練和練習、微課等。②交互式,學生通過和老師、其他學生的互動獲取知識。如辯論學習、角色扮演、劃分小組等。③個性化教學,學生的自學。如案例學習、研究報告、反思報告等。④體驗式學習,學生通過真實或虛擬環(huán)境下的參與式學習。
3.典型學習活動體驗。
(二)受訓期間的教學活動
課內活動全部在教室內完成,課外通過互聯(lián)網聯(lián)系(以電子郵件為主、eClass平臺為輔)。理論課以講授的方式進行;實踐課除最后一周的個人20分鐘微課外,也以講授“如何實施實踐”的方式進行。整個培訓僅有一次理論講授,有近50分鐘的類似傳統(tǒng)“填鴨式”的個人獨白講解(確實感覺很沉悶),其余大量的活動是互動和討論。
1.小組討論。這個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用頻繁,小組劃分方式多樣且不固定。每次規(guī)定好討論的時間,時間到后由小組代表回答問題。小組討論的形式多樣,如分區(qū)在教室各角落討論等。
2.翻轉課堂。大量的閱讀資料在課前完成,并且在eClass上完成討論、發(fā)表觀點、下載資料等活動。在課堂上分組討論為什么、你怎么想、怎么用。
3.問題的設置與回答。在課堂中絕大部分問題都是為什么、怎么做、如何應用等開放性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促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有進一步理解和深入思考?;卮饐栴}的形式多樣。
4.板書的使用。外教很注重板書的使用,PPT大部分是提綱性質;常常通過板書體現(xiàn)每次討論的結果,清晰地展示整個思辯的過程,這也體現(xiàn)了其課程設計。
5.設施的充分利用。教室的四周墻壁會被貼上大白紙,上面由學生寫上各種回答與討論的結果;或者是各色的彩貼,或者各小組競賽活動的成果都會在那里展示。還有專門的問題停留區(qū),讓大家把問題貼上去,老師擇機安排解答。
三、思考與體會
(一)體會
1.教學理念方面的強烈沖擊。外教在施教過程中對課程的大綱、計劃、內容、課堂以及評估非常重視,但不拘泥于死板的操作執(zhí)行。對課堂的組織非常靈活和自由,學生在課堂上感覺到非常自由,思維很活躍。但老師仍然牢牢地掌控著整個課堂(程)的進度和安排。
2.教學理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學習了本次培訓的教學理念、教學研究模型后,我們的教學視野大為開闊,對以往實際教學中的“原生態(tài)”教學有了理論上的認知和反思,這些理念又能從較高的層面來指導教學,使得具體的教學活動有了明確、清晰的方向。
3.教學實踐技能得到訓練和提高。在課堂教學設計、教學活動組織等方面學到了很多可操作的具體措施、方法。通過課堂的參與和個人微課的實踐練習,進一步地認識了教學實踐手段、方法,這對我們今后授課教學有具體的指導意義。
4.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有路可依。信息化時代,教學改革有很多方式、方法值得踐行。在滿足未來需求、體現(xiàn)人本精神、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理論)指導下,輔以足夠的現(xiàn)代教學技術手段,精心設計好每一門課、每一堂課,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如此肯定能夠提高學習效果。
(二)反思
1.反思一:我們的課究竟該怎么上?
一個重要的轉變應該是從“怎么教”到“怎么讓學生學”?!皩W生學會”才是出發(fā)點和根本要求。因此,我們要為課程(堂)目標的設置、學習活動的組織、學習活動的實施進行大膽的重構和精心的設計,始終圍繞“學生學習”來展開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
2.反思二:如何讓我們的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在參與中得到收獲和提高?
本次培訓,外教和培訓學員之間的關系很融洽。在學員發(fā)表觀點時,老師不會簡單地評判對與錯,而是站在學員的角度,聽學員的解釋,找出這個結論合理的地方。同時,開放的問題設置、歡樂的課堂氣氛,使得學員的課堂參與性被逐步激發(fā)。在這個氛圍下,學員慢慢融入其中,潛移默化地成為課堂的主角。
3.反思三:如何與專業(yè)、學科結合?
本次TIE培訓有其自身的定位和適用范圍。具體地說,上述培訓的對象主要是用英語教學的教師,而且課程是文科類型,比較發(fā)散。因此,在培訓過程中,對于工科、理科和專業(yè)課程的指導意義到底有多大,還要進一步探討。教學方法的改進也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還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才能教給學生有價值的內容。
工科類的課程教學,很多內容是有標準、有規(guī)范的,是現(xiàn)實生活(工程)中已經成熟的理論和成功應用的實踐。目前課堂更多的討論只是圍繞工況的不同、條件的不同等展開的,停留在應用層面的討論;好像無法實施深層次的討論。這有待下一步持續(xù)探索和解決,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可能在我們工科類課堂教學中真正培養(yǎng)學員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
參考文獻:
[1]金丹,王琳琳,金超杰“雙創(chuàng)”教育視角下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探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4(8):42-43.
[2]任林洋.當前教師培訓需求調研:主要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成人教育,2018(14):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