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典藏與展示,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是安身立命之依托。1952年,上海博物館白手起家,開啟了孜孜不倦的文物征集歷程,67年來已有館藏文物近102萬件,其中珍貴文物14余萬件,涵蓋31個門類,尤以青銅、陶瓷、書畫最為突出,藏品體系完整、質量精湛,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
說起上海博物館的文物征集,就必須提到文物捐贈者,可以說沒有民間捐贈,就沒有今天的上海博物館。一個成功的收藏家,必須具備雄厚的財力、銳利的眼力和頑強的毅力,而成為一位文物捐贈者更可貴的是擁有舍己為公的高尚氣節(jié)。潘達于捐贈國之重器大盂鼎和大克鼎、顧氏家族捐贈過云樓所藏宋元明清書畫393件、胡惠春捐贈瓷器343件、杜維善捐贈中亞古國錢幣兩千余枚……百川匯流,譜寫了一段段佳話。
說起上海博物館的文物征集,也不得不提到文物工作者,他們是博物館的“眼睛”,博物館的“基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上博人憑借著專業(yè)的眼光和執(zhí)著的態(tài)度,從冶煉廠、廢品回收站等處揀選搶救出大量青銅器、錢幣、銅造像等文物,其中不乏一、二級品的珍貴文物,如鄂叔簋、鳳紋簋、龍耳尊……改革開放后,上博人又大膽探索,積極搶救流失海外的珍貴文物,借助境外收藏家的力量,搶救流失海外文物精品百余件,如晉侯穌編鐘、吳王夫差盂、大日如來鎏金銅像……鐵肩擔道,個中艱辛實屬不易。
進入新世紀,上海博物館秉承博物精神,通過收購、受贈、調撥等不同途徑,積極加強青銅、陶瓷、書畫、工藝等不同門類的文物征集力度,自2000年至2018年間,共新增入藏文物27,444件/套,其中有《淳化閣帖》存世最善本、梁楷《白描道君像圖》卷、芮伯壺、透雕蟠龍紋鼓座、粉彩蝠桃紋橄欖瓶、明清犀角器、絲綢之路藝毯等古代藝術精品,不僅填補了館藏闕如,更完整體現了各藝術門類的發(fā)展歷史。此次我館選取近年征集中的精品文物,以博物館獨有的敘述方式呈現文物之美和文物背后,藏家與文物工作者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