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發(fā)展,德國原有債法自身的缺陷突顯,在歐共體指導條例、國際條約的推動下,德國債法完成了一次突破自我的巨變,這是其自1900年實施以來的最大一次變革,此次變革的最大特點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請求權的消滅時效、履行障礙與延遲、消費者保護思想、加入對電子商務的規(guī)定。這次改革對于同樣在醞釀制定民法典的中國而言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其所給予的主要啟示在于三個方面:即立法方式、立法形式和立法內容方面。從這些方面著手有助于解決目前我國債法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 德國債法改革 債法體系 法典化
作者簡介:劉培,湖北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51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125
一、德國債法改革前的缺陷
法律應該是適應社會發(fā)展的,當法律關系發(fā)生變化時,調整它的法律應該做出相應的變化。德國正是如此,隨著社會發(fā)展變化原有的德國債法開始顯露出弊端,其中最大的缺陷是許多有關債法的規(guī)定零碎地體現(xiàn)在一些特別法以及由聯(lián)邦法院的判決形成的新型制度之中,而這些規(guī)定與判例制度長期以來被置于法律體系之外,并沒有被納入民法典中。債法部分的缺失使得改革之前的民法典已經(jīng)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無法肩負作為司法制度的基本法的重任。如其民法典中 “履行不能”制度的失靈,代替其發(fā)揮作用的是學界及聯(lián)邦法院發(fā)展起來的“積極違約”和“締約過失”制度。
民法典中債法部分的結構性缺陷已然成為德國債法的主要問題,其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徹底克服該缺陷。
二、 德國債法改革
(一)改革歷程
經(jīng)歷了自20世紀以來最大的變革之后的《德國民法典》于2002年1月1日正式生效,這次債法改革經(jīng)歷了一段漫長的時光,改革的起點最早能追溯到1978年,早在1978年聯(lián)邦德國司法部就著手組織債法改革委員會,后邀請了專業(yè)領域的專家教授,經(jīng)過不斷研討,于1981年和1984年先后從三十份專家意見里整理出版了三冊關于債法改革的專家意見。該意見出爐后債法改革委員會經(jīng)過七年的準備,在1991年提交了一份具體的債法改革的報告。除此之外,1994年德國還舉辦了法學家大會,期間法學家們就債法改革作了很多討論,此次大會的舉辦對債法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后來由于歐洲共同體出具了許多要求各國根據(jù)本國法律體系加以轉化的指令債法改革就向后推遲了,直到1999年歐盟又重新公布了三個指令,要求各國將其指令轉化為國內法,德國便借著轉換歐盟指令的時機對其債法作出修訂。1999年第一個德國債法改革的草案終于面世,然而效果并不理想,草案遭到大部分學者嚴厲的批評。在這種壓力下司法部重新組織專家教授成立專門委員會對該草案作進一步的修訂。最終在2000年德國聯(lián)邦各議院通過了修訂后的草案。因此,德國新債法終于在2002年生效,為持續(xù)了二十四年的改革畫上了句號。
(二)改革內容
影響德國債法改革的歐盟指令主要涉及三個領域:一是關于消費者貨物買賣的指令,但側重于消費者買進有體物的情況;二是關于債務人遲延履行的責任問題;三是關于電子商務的規(guī)范管理問題。后在債法改革時做了些許改動,改革后的內容來說主要涉及到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請求權的消滅時效問題。按照改革前的規(guī)定,時效應從請求權受到侵害時(請求權成立為前提)開始起算,改革后的德國債法規(guī)定,一般時效是三年,自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自己的請求權開始起算。新規(guī)定還強調請求權是從每一年度結束時開始計算,而不是從每一年度的起點開始計算。三年時效期間不算長,這樣便于督促債權人及時行使權利,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利益。除此之外,新債法還規(guī)定債權人和債務人的磋商能夠導致時效的終止,磋商時間不計入訴訟時效期間內。
第二,履行障礙問題。目前關于履行障礙的一般條款規(guī)定違反義務即產(chǎn)生損害賠償責任,而不論該義務是源于合同關系還是法律規(guī)定。在這個一般條款下,又延伸出很多具體的規(guī)定。
1.涉及合同解除的問題
債務人未實際履行主要義務時債權人享有合同解除權。反之,如果債務人違反的僅是保護性規(guī)定或者次要義務,債權人則不能要求解除合同。損害賠償與解除合同的適用原則不同,過錯不是解除合同的必要條件,而損害賠償要求債務人具有過錯,適用的是過錯原則。
2.涉及履行遲延的問題
若當事人明確約定了履行期限,只要期限屆滿仍未履行債務人即構成履行遲延。在未明確履行期限的情況下,當履行請求權屆滿,且按照德國侵權法債權人已經(jīng)發(fā)出催告而債務人仍未履行時,債務人即陷入履行遲延。債務人未及時履行義務時債權人需要進行催告,催告時債權人可以重新確定一個再履行的期限,告知債務人如若未在再履行期限內實際履行,債權人就享有合同解除權或者要求賠償損失。新債法此處的規(guī)定體現(xiàn)了一個特點,即設法給予債務人實際履行的機會,體現(xiàn)了鼓勵交易的原則。
第三,擴大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問題。改革后的德國債法把國內單行的消費者保護特別法融合到民法典當中,同時將歐盟的一些消費者保護指令納入到債法的部分。具體改革內容在此不加以詳述。
三、 我國債法的現(xiàn)狀
眾所周知形式意義的債法在我國仍處于缺位狀態(tài),但實質意義上的債法體現(xiàn)在很多地方。如《合同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關于債權的規(guī)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大量與債法相關的司法解釋。這些法律法規(guī)以及司法解釋歸納出合同之債、無因管理之債、不當?shù)美畟?、侵權之債等債的類型,這些規(guī)定的出現(xiàn)解決了許多財產(chǎn)變動的問題。
不過不難發(fā)現(xiàn),各法律法規(guī)以及司法解釋中關于債法的規(guī)定繁簡不一,篇幅和側重點也大有區(qū)別。例如,有關合同之債、侵權之債的規(guī)范相對充實和完整,有專門的成熟完善的法律來規(guī)范;而無因管理之債和不當?shù)美畟?,僅在《民法總則》中用了數(shù)個條文來闡述;除了這些宏觀上的特點,還存在一些微觀上的問題。在中國現(xiàn)行債法體系中,僅有禁止性規(guī)定卻欠缺相應的法律后果是部分法律條文的詬病之處。法律規(guī)范應當具備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等要素,缺少法律后果會造成違法卻無法追責的困境。
在國內理論界,學者們在債法的編排上有不同理論觀點。其中,為大部分學者所支持的學說認為侵權責任法不屬于債法。在立法層面,主流觀點主張設置較為詳盡的債法總則,此外,另兩種意見也頗具影響,一是不設置債法總則,債法的內容龐雜而廣泛,與其他法律易有交叉重合之處,應保持現(xiàn)有債法體系;二是保持現(xiàn)行《民法》《合同法》體例不變,增設 “小債法總則”來填補缺漏。這些觀點將會對我國債法變化產(chǎn)生重要影響。
四、德國債法改革對我國債法立法的啟示
(一)立法方式
從德國債法改革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制定、修改法律之前其動員了多方主體,其中最值得我們借鑒的就是吸收法律學者、教授參與債法改革的討論,并為此專門開展了法學家大會。法學家對立法有重要的推進作用,他們可以彌補法律實踐者在理論更新上的不足。除此之外,德國還專門成立了債法改革委員會,為債法的改革傾注了專門力量。專門的改革委員會能更加集中、妥善地處理法律改革的相關事項。在立法問題上,我們要有國家的領導與組織,要充分利用專業(yè)技術力量,同時,立法問題不可一蹴而就,德國經(jīng)過一百多年才出臺了《德國民法典》,同樣,債法改革前后也經(jīng)歷了二十多年,出臺過多次相關《意見》,經(jīng)過多方推翻重建,才有了最后改革的結果。因此,我國在債法立法的問題上不能急于一時,要經(jīng)過充分的考慮、揣摩、推敲。最后的成果要經(jīng)得住時間和實踐的考驗。
(二) 法律形式
債法內容零散的體現(xiàn)于其他法律法規(guī)之中使得解決債法問題的效率降低,過程繁雜無序。因此,我國債法必須完善,筆者認為應當制定債法典或民法典中的債編。同時將侵權責任法納入債法典之中,因為侵權責任與債權債務關系緊密。若未來的民法典將合同法、侵權責任法并列設編,納入民法的大體系中則應當增設債法總則。其次,在法律條文結構上,應當重視法律規(guī)范的構成要素,修改缺乏法律后果的條文。
(三)法律內容
德國債法改革主要的三個內容不一定適用于所有國家。我國應在借鑒的基礎上作出符合國情的改變。
1.關于時效的問題
不論是民法中的訴訟時效還是刑法中的追訴時效一直以來都是被討論的話題。2017年3月15日通過的《民法總則》將訴訟時效從兩年改為“三年”,此修改使得我國的訴訟時效與改革后的德國保持了一致。筆者認為此次改動合乎情理,將訴訟時效延長一年有利于保護債權人利益,增加其行使權利的時間,同時又不會對債務人的利益造成損害,能夠提高交易安全。
2.關于履行障礙的問題
關于解除合同、請求損害賠償與催告再履行的關系總是存在不少爭議。違約責任的形態(tài)復雜,在分析、定性和法律適用上都存在困難,不如在法律上區(qū)別違約與瑕疵履行并明確其關系,將視角從違約責任轉向違約救濟,修改完善違約救濟途徑,這樣能更為靈活地解決違約問題。
《合同法》第 111 、153、 155 條等規(guī)定只能解決質量瑕疵這種違約形態(tài),適用范圍極為狹窄。加上為防止債權人雙重獲利而不允許其同時援引《合同法》第107 條與第 111 條等條文向違約方提出雙重請求,債權人只能在兩者中主張其一,這便是違約責任與物的瑕疵擔保責任的競合。法律適用的局限性和復雜的法律競合形態(tài)使得違約責任的解決變得復雜。因此,在制定債法典或民法典中的債編時應當明確債權人的自主選擇權,債務人應擔何責應由債權人選擇。
3.關于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問題
我國有學者主張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民法一部分,理由是基于德國債法改革后將消費者關系納入民法典之債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民法規(guī)范密不可分。對此,筆者表示反對,理由如下: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含有眾多的管理性和處罰性規(guī)定,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例如在法律責任領域規(guī)定了懲罰性賠償、產(chǎn)品召回等責任方式,形成了不同于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經(jīng)濟法上責任。民法最大的原則是意思自治,同時每個民法主體法律地位平等,違約時更加注重補償而不是懲罰性賠償。若堅持民法的固有特征和原則,就不宜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納入民法(債編)之中。
債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國立法機關對民事法典化的工作也非常重視,總結德國債法改革的經(jīng)驗有利于中國的法學家們在可預見的將來制定出中國自己的民法典,未來的民法典將是政府的積極推動和法學家們集體合力的產(chǎn)物。
參考文獻:
[1]杜景林,盧諶.德國債法改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林科.德國債法現(xiàn)代化對我國民法現(xiàn)代化的啟迪[D].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2006.
[3]蘇號朋.民法典編纂與消費者保護——以德國債法改革為參照[D].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2015.
[4]吳越.德國債法改革對中國未來民法典的啟示[J].法學家,2003(2):111-122.
[5]Wolfgang Daeubler.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德國新債法改革[EB/OL].中國民商法律網(wǎng),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