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儒 錢可敦
摘 要:頤和園作為中國皇家園林的代表作品,其景觀組織以及空間布局都具有自身的特色。通過對頤和園的調研、分析能夠更好地幫助人們理解皇家園林的特點與設計思想,感受皇家的氣勢磅礴。并以此為基礎,清晰地體會東側游線景觀組織過程中的思路。
關鍵詞:頤和園;空間布局;景觀組織
0 引言
頤和園的前身是清漪園,位于北京西郊,占地面積290余公頃,西側與玉泉山、西山等山脈相聯(lián)系,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在原有甕山和西湖基礎上建造為大型皇家山水園,也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其對江南園林寫仿之高明也是皇家園林中的典范,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1 空間布局特點
頤和園的整體布局可以分為前山前湖和后山后湖,其中以前山前湖為主體,占總面積的88%,全園最高點是萬壽山,高58.59米。借西山群峰之景與園內建筑群落、山水風貌相融合,形成變換無窮的景色。從布局特點上來看,頤和園是皇家園林的典型代表,其特點如下:
1.1 一池三山
一池三山作為中國園林最為傳統(tǒng)的布局形式,北方園林主要體現(xiàn)在皇家園林之中。從最開始西苑三海“一海一山,南北一線”的形式到頤和園“一池包含大小三山”(大三山:南湖島、藻鑒堂、冶鏡閣;小三山:鳳凰墩、知春亭、小西冷),其格局也發(fā)生著不同形式的演變,來適應不同時期的園林。
1.2 軸線對稱
從總體分布上來看,頤和園中軸線從鳳凰墩起,經南湖島穿過排云殿、佛香閣、須彌靈境、石拱橋最后到北大門。主要建筑均坐落在中軸線上,既強調了中心軸線,又減少對自然景觀的影響范圍,使自然與人工完美的結合,突出頤和園是一座天然山水園。
前山區(qū)作為頤和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布局嚴謹,運用多種建筑實體相互組合的方式,創(chuàng)造出完整又多變的空間序列;此外,在中軸線的兩側又布置兩條次軸線,分別坐落著寶云閣、清華軒和湖山碑、介壽堂,在這兩條次軸線之外還有著由云松亭和寄瀾亭、寫秋軒和秋水亭兩組對稱的建筑的組成的輔軸線。整個前山區(qū)通過這五條軸線使得建筑從南向北依次減少,從中部向兩側也逐漸減少,不但突出軸線、強化建筑,體現(xiàn)皇家權利的至高無上,而且使整個建筑群形象活潑,在嚴整中不至于呆板,利用這種疏密有致,軸線對稱的方式真正地將各元素統(tǒng)一,形成完整的有機體,增加了頤和園的嚴整性和趣味性。
1.3 主次分明
頤和園整體布局為了顯示出皇家的氣勢,經過精心設計,全園景觀層次分明。按照功能來分為:行政辦公區(qū),生活起居區(qū)和游覽觀光區(qū)。
前兩者主要集中在東宮門一帶,并不是全園的核心。而全園最為精華的游覽觀光區(qū),則是以萬壽山為核心,將景點布置在前山后山,前湖后湖之中。從前向后,南湖島、西堤、十七孔橋、知春亭、文昌閣等景點分布其中,它們在結合自然原有山水地貌的同時,認真考慮布局之道,從視線交匯到主次相稱,將眾多景點融匯其中,顯得和諧統(tǒng)一;之后萬壽山所在前山區(qū)域便是游覽觀光的重中之重。在這里排云殿、佛香閣、寶云閣、畫中游、清晏舫等布置其中,是全園的精華所在,其中佛香閣是全園最為高大宏偉的建筑,也起到控制全園的作用,作為整個園子的視覺中心,它體現(xiàn)皇家的尊貴與氣勢;而在后山后湖區(qū)域,更多的展現(xiàn)出一片江南美景,從多寶塔、景福閣到諧趣園、蘇州街等景點。其中最引人注目是寫仿而來的諧趣園,它既擁有著江南園林的精致特色,又體現(xiàn)出皇家園林的華麗。
這個由眾多景觀與建筑所構成的游園重點突出,不僅彌補了原有山形水勢中的缺陷, 還體現(xiàn)出皇家園林大氣磅礴的氣勢和仙山瓊閣的意境,可謂是中國古典園林中的驚鴻一筆。
2 東側游線的景觀組織分析
此次調研從新建宮門進入,映入眼簾的便是十七孔橋和廓如亭,作為視覺中心與背后的湖面以及對岸之景形成良好的虛實呼應,站在十七孔橋向兩側看去,便可以感受到湖面的開闊以及看到遠處萬壽山上層層疊疊的景觀。
繞南湖島一周之后,沿著東堤向北,經過銅牛、文昌閣、人壽殿等來到長廊。這一條連貫東西的長廊沿湖而建,整體氣勢雄偉,也拉長了湖面的寬度。在長廊的中間便是佛香閣的入口排云門,沿階而上便到達景區(qū)的高點——佛香閣,由此向外看去,如同君臨天下,真正將皇家氣勢推向高潮。
從這結束,沿長廊向西,經過石舫,從前山的西側進入后山后湖的區(qū)域,穿行于山間小路,能感受到樹木茂盛,再點綴上紅葉與金葉宛如步入神話仙境。到達諧趣園,在這座名園之中,能感受到江南園林的精致秀美,更不失皇家的氣勢與華麗。行至最后,當穿過蘇州街,這個帝王為了感受民間煙火氣而建造出來的街市,并沒有感受到繁華,反而是深宮中那陣陣凄涼。
3 結語
頤和園是皇家造園的一個成功典范,它將大量的建筑布置于優(yōu)美的景色之中, 宮殿區(qū)恢宏氣勢突出,建筑、景觀、水體在中國傳統(tǒng)造園手法的統(tǒng)籌之下融匯與一園之中,并通過合理的游線組織給有客帶來良好的游賞體驗,不愧是中國造園史上的璀璨篇章。
參考文獻:
[1] 張姣影.中國皇家園林空間中的軸線淺析[J].中外建筑,2008(6):66-67.
[2] 雷菁.頤和園的景園特色賞析[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3,12(21):100-101.
[3] 彭鳳.頤和園的造園藝術賞析[J].湖北農學院學報,2003,23(2):99-102.
作者簡介:劉鴻儒(1998—),男,山東臨沂人,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