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最初學(xué)習(xí)語文的情境嗎?字組合成詞,詞再連綴成句。每一個漢字是語文最基礎(chǔ)的元素,一筆一畫都是先人的智慧,音形義中蘊藏的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以字開篇,讓你從頭開始感受漢語的美妙與魅力。圈
這是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會徽,利用漢字“世”的篆體形式,與“2010”巧妙組合,直觀呈現(xiàn)“世博會2010”的寓意。再仔細看,這個“世”分明是三人合臂相擁,狀似相攜同樂的家庭,構(gòu)成一個幸福美滿的“小世界”。稍稍展開一點聯(lián)想,這又好像代表了“你、我、他”構(gòu)成的“大世界”,傳達出對人類和諧的美好追求,顯然是為體現(xiàn)這一屆世博會“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理念。同時,這個“世”字有一種升騰明快的動感與活力,再加上是綠色的,似乎又傳達出一種希望世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愿景。
中國有一個最具歷史影響力的短命王朝——秦,秦始皇之所以自命為“始皇”,就在于他以為“天下已定”,憑著“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不只是一世二世三世而已,足可擁有“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賈誼《過秦論》)。沒想到,最后就兩世而已,且秦二世只是曇花一現(xiàn),只有短短的三年。
“時代”更迭如此,那么人的一輩子、一代又一代呢?雖然“人生代代無窮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但“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不可能不“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那位“一世英雄”曹孟德,他曾“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可是“而今安在哉”?
“三十年為一世”,人類走過了很多很多“世”,而且面對它也生出過太多的感慨。也許,正是人們面對著“世”的流走而又不肯直視它的流走,就漸漸轉(zhuǎn)向空間維度的“天下、人間、社會”了吧?而且,又是感慨系之。唐詩中就不知有多少感慨這“人世間”的種種。如“世中遙望空云山”(王維《桃源行》)、“世間離別水東流”(溫庭筠《七夕》)、“世間如夢又千年”(元結(jié)《橘井》)等,不一而足。
佛教、道教早就有了“世界”“大千世界”等說法。唐朝時李商隱《北青蘿》有兩句詩是:“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彼置鲝娏业馗惺艿饺嗽诿Co邊的世界里定居或游走,都只不過是微塵而已,而“愛與憎”最是不能拋卻。
李白為我們留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游仙詩。是《夢游天姥吟留別》,他寫夢游天姥仙山被恍然驚醒之后,生出的感慨便是:“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边@兩句通常被人忽略,實則最是要緊;或者被誤讀成消極,卻應(yīng)是一種徹悟:他分明在說人世間的歡樂也如夢游天姥一般,而自古以來一切世事總是如東流之水那樣消逝,所能做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即是所謂“及時行樂”吧?但并非消極,因為這分明是趁著年華,憑著對安靜對自由的向往,遠離權(quán)貴,去投奔自然山水。
偶然讀到一句唐詩,作者并非名家,叫章孝標(biāo),是他考試及第后寫的:世事日隨流水去。如此明白如話,好懂好記。這“世事”分明是世間事,這“世”應(yīng)屬于空間維度吧,但后面緊接的“日隨流水去”,似乎讓人透過世事滄桑感受到時間的流逝,既凄涼又蘊含著哲思。不正是夫子在河邊感慨的那句“逝者如斯夫”的翻版嗎?原來這流動的時間與廣袤的空間在圣哲詩人那里早就打通了。
每一個日子都在我們面前匆匆流走,誰也不能挽留;屬于每一個人的日子該有一個定數(shù),只是不由我們自己掌握,都只有“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王羲之《蘭亭集序》)的份兒。這實在不是什么消極,倒是一種對于人生的豁達。我們能做的是:人生在世,盡我所能,不負我心,不負人生。
今日游書堂山歐陽詢文化園,偶得一生肖簽,上有詩曰:“是非不必轉(zhuǎn)去問,中間必定事多磨?!庇谖覙O恰當(dāng)(其實每一個人都會是這樣子,不是常說“好事多磨”嗎),因而也不禁心生感慨。好在,我的名字有一個暗示甚或忠告:不管怎樣“事多磨”,既生于世,我都要好好走過屬于我的這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