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春英
(東莞市鳳崗鎮(zhèn)鳳崗人民醫(yī)院急診6樓藥庫,廣東東莞 523690)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藥物被應用于臨床疾病的治療中,特別是抗菌藥物??咕幬锸蔷哂幸志c殺菌活性的藥物,是磺胺類、抗生素、喹諾酮、硝基咪唑類等化學合成藥物,其是由放線菌、真菌、細菌等微物質培養(yǎng)而得到的某些產(chǎn)物,故其也是化學合成[1,2]。目前,抗菌藥主要分為八大類,如β-內(nèi)酰胺類、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氨基糖苷類、四環(huán)素類、葉酸途徑抑制劑類、氟喹諾酮類、糖肽類、氯霉素等[3]。故在臨床治療中,抗菌藥物的使用應根據(jù)患者不同的感染性疾病進行合理選擇[4]。但在臨床實際用藥過程中,抗菌藥物存在嚴重的濫用現(xiàn)象,臨床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每天約8萬人死于濫用抗生素或是間接死于濫用抗生素藥物中,因此,控制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至關重要[5,6]。本次研究針對本院藥學干預前后I類切口預防用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取300例I類切口患者開展本次研究,現(xiàn)做如下匯報。
1.1 基本資料 研究時段:2016年9月-2017年9月、2017年10月-2018年10月,研究對象為本院在研究時段內(nèi)收治的300例行抗菌藥物治療的I類切口患者,根據(jù)不同的研究時段將前者納為對照組(150例),后者納為觀察組(150例)。對照組:男女患者分別100例、50例,年齡在17歲-66歲之間,平均年齡(40.52±10.01)歲,住院時間6天-14天,平均住院時間(11.25±2.01)天。觀察組:男女患者分別101例、49例,年齡在16歲-67歲之間,平均年齡(41.50±10.11)歲,住院時間7天-14天,平均住院時間(11.05±2.00)天。對比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以下數(shù)據(jù)對比。本次研究本院倫理會已批準。參與研究者在檢查前無其它感染癥狀、血象、體溫均正常。且參與研究前患者均知情,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兩級患者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統(tǒng)計、分析,并制作成相應的調(diào)查表,包括患者的基本情況,如實驗室檢查、所用藥物、用藥方法、用藥目的、手術情況、基本情況、診斷、治療結果、費用、用藥合理等信息,之后對所有病情中的抗菌藥物進行預防性調(diào)查與分析,并對其實施針對性評價?;诖?,對照組不實施藥學干預。觀察組實施藥學干預,方法如下:(1)制定藥學干預計劃:快速組建藥學干預小組,強化巡視工作,制定完善的查房與接班制度,制定科學的藥學監(jiān)護措施。主動對患者用藥后的臨床反應與病情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并結合患者自身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藥學干預措施,為患者提供合理、科學的藥學服務[7]。如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異常,及時通知醫(yī)師,共同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2)用藥指導:根據(jù)患者的用藥情況,明確處方中的藥物,如藥品名稱、用藥劑量及方法,通過認真審核后再為患者配藥。在發(fā)藥前,再次對藥物包裝進行檢查,明確是否有漏氣、過期等情況;如此藥物為限制性抗菌藥物,應及時做好備案管理[8]。在發(fā)藥過程中,再次核對患者信息,將藥物送到患者手中,并講解用藥方式。用藥后,藥師應做好患者的臨床反應記錄,并對有藥安全性進行教育,如藥品名、服藥方法、用量、用藥時間及注意事項等。如患者用藥后出現(xiàn)不良反應,及時報告主治醫(yī)生。對于理解能力較差或是意識模糊的患者,應向其家屬交代清楚用藥方法,如在用藥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及時為其提供指導[9]。此外,藥師應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交流,說明用藥方式與注意事項,詳細解答患者疑問,叮囑其不可私下?lián)Q藥或是減藥、停藥等,鼓勵患者堅持用藥,提高用藥依從性。制定抗菌藥物使用調(diào)查表,并對患者的手術情況、用藥情況及效果做好記錄。
1.3 分析指標 對比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即包括抗菌藥物使用率、抗菌藥物應用合理性評分、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率??咕幬飸煤侠硇栽u分用本院自制量表進行評價,即對用藥劑量、用藥時間、服用方法進行評價,每項10分,分數(shù)越高抗菌藥物應用合理性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文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計量與計數(shù)資料,計量資料(抗菌藥物應用合理性評分)采用t檢驗、均數(shù)±標準差(Mean±SD)表示;計數(shù)資料(抗菌藥物使用率、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率)采用χ2檢驗,并用%表示,P<0.05為差異統(tǒng)計學有意義。
表1 抗菌藥物使用率比較[n(%)]
2.1 抗菌藥物使用率比較 觀察組抗菌藥物使用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抗菌藥物應用合理性評分比較 觀察組抗菌藥物應用合理性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率比較 觀察組:3例抗菌藥物選藥不當、2例聯(lián)合用藥不當、5例無用藥指證;對照組:12例抗菌藥物選藥不當、9例聯(lián)合用藥不當、20例無用藥指證,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率觀察組6.7%(10/150)低于對照組27.3%(41/150)(χ2=20.703,P=0.000)。
在I類切口手術治療中,預防性合理選用抗菌藥物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直接關系到手術效果。近年來隨著抗菌藥物的持續(xù)性管理,取得了良好使用效果。但由于臨床醫(yī)師對于I類切口預防用藥規(guī)定了解不夠,并對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了不佳,易出現(xiàn)用藥不合理現(xiàn)象[10]。因此,實施科學的藥學干預非常有必要。目前,藥學干預措施在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其可以有效改善臨床抗菌藥物合理性,減輕患者痛苦與經(jīng)濟負擔。將其用于I類切口手術患者中,對預防抗菌藥物使用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根據(jù)I類切口患者實際情況與抗菌藥物現(xiàn)狀,制定科學的藥學干預措施。即先成立專業(yè)的藥學干預小組,制定科學的藥學服務工作規(guī)范與標準,完善藥學服務制度,提高干預質量,從而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性。藥師結合患者用藥情況與相關規(guī)定,制定針對性的藥學干預措施,主動向患者介紹抗菌藥物使用方法,普及用藥注意事項,提高患者科學用藥意識與用藥依從性,從而改變抗菌藥物使用率。本次研究示:觀察組抗菌藥物使用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抗菌藥物應用合理性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知,通過藥學干預,積極規(guī)范I類切口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方法,提高用藥合理性,減少抗菌藥物使用率的同時降低不合理用藥率,進而提高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效果,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幾率的同時促使切口盡快康復。
綜上所述,藥學干預應用于I類切口患者中,對預防抗菌藥物濫用現(xiàn)象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還可規(guī)范患者用藥方式,有效避免了聯(lián)合有藥的盲目性,提高用藥安全性。
表2 抗菌藥物應用合理性評分比較(Mean±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