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強
洛陽市第十人民醫(yī)院(河南洛陽471003)
股骨頸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類疾病。本病發(fā)生與發(fā)展不受年齡[1]、時間、性別、遺傳因素限制[2],交通傷及墜傷是致病的主要原因。青壯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且創(chuàng)傷性大[3]、易留后遺癥。髖關節(jié)鏡輔助復位聯(lián)合內固定是治療青壯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重要方法[4],并已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內固定術主要以空心釘最常用,其操作簡單、固定牢靠、符合人體生物學特點。關節(jié)鏡輔助復位技術本是微創(chuàng)術式,能減減少創(chuàng)口面積、術中血,精細操作又能提升內固定效果。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青壯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患者,使用髖關節(jié)鏡輔助復位聯(lián)合內固定治療,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青壯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患者69例,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35例,觀察組3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9例,年齡18~40歲,平均年齡(32.58±2.23)歲,Garden分型,Ⅰ型11例、型13例、Ⅲ型6例、Ⅳ型5例。損傷部位:基地型20例、經(jīng)頸型15例,原因:車禍24例、摔傷11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 9例,年齡 18~41歲,平均年齡(32.85±2.21)歲,Garden分型,Ⅰ型11例、型13例、Ⅲ型6例、Ⅳ型4例。損傷部位:基地型19例、經(jīng)頸型15例,原因:車禍23例、摔傷11例。[3]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青壯年患者;2.接受手術治療患者;3.既往病史清晰患者。排除標準:1.下肢癱瘓患者;2.心臟病患者;3.下肢畸形患者;4.不接受隨訪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內固定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髖關節(jié)鏡輔助復位聯(lián)合內固定治療:患者平躺在牽引創(chuàng)傷,伸直患肢,保持患肢輕度外展內旋位。外側入路,建立人工通道。在關節(jié)鏡作用下探查骨折形狀,明確移動方向,清除骨折段嵌入軟組織,使用探鉤拉出嵌入骨折端的關節(jié)囊,調節(jié)復位骨折。經(jīng)皮植入克氏釘進行復位,牽引復位部位向股骨近段外側植入1個導針,C臂正位透視,使用空心鉆沿著導針鉆來股骨外側皮質,置入螺絲釘,觀察復位情況,滿意后沖洗縫合。兩組患者均由同一組手術醫(yī)生完成。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隱性及顯性失血量、疼痛情況、髖關節(jié)功能。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中、術后性失血量及隱性失血量。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在術前及術后6h、24h進行評價,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情況越嚴重。髖關節(jié)功能:使用Harris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標準進行評價,主要內容包括髖關節(jié)功能、行走輔助器、行走距離、下肢畸形、髖關節(jié)活動范疇,評分范圍0~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髖關節(jié)功能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兩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和頻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χ2檢驗及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a=0.05[5]。
2.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隱性及顯性失血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中及術后隱性及顯性失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h、12h、24h觀察組患者 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隱性及顯性失血量比較(±s,ml)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隱性及顯性失血量比較(±s,ml)
組別 n 顯效失血量術中 術后隱形失血量術中 術后對照組 35 70.26±3.15 13.7±2.91 784.25±10.26 154.25±3.24觀察組 34 65.27±3.95 7.21±2.54 540.36±10.54 75.18±3.22 t 5.803 9.858 97.400 101.657 P<0.001 <0.001 <0.001 <0.001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
F組別 =65.117,P <0.001;F時間 =123.478,P <0.001
組別 n 術前 術后6h 術后12h 術后24h對照組 35 6.58±1.25 5.59±1.65 5.09±1.22 4.57±1.23觀察組 34 6.59±1.24 4.05±1.68 3.84±1.24 2.94±1.22 t 0.033 3.842 4.221 5.526 P 0.974 <0.001 <0.001 <0.001
2.3 兩組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比較 觀察組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負重時間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比較(±s)
組別 n 髖關節(jié)功能(分) 負重時間(周)對照組 35 84.27±3.69 7.29±1.06觀察組 34 90.71±3.20 6.52±1.01 t—7.736 3.088 P — <0.001 0.003
青壯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多由車禍、墜落傷造成,骨折程度較低、病情較復雜。有文獻認為,青壯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解剖復位是手術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5]。目前臨床應用較多的術式是閉合或切開復位骨折[6-7],對青壯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患者而言閉合復位往往不能取得最佳復位效果[8-9]。髖關節(jié)鏡輔助復位聯(lián)合內固定治療術式大幅度提高了股骨骨折復位質量,減少術中及術后失血量[10-12]。髖關節(jié)鏡輔助復位聯(lián)合內固定術能在術中監(jiān)視手術過陳浩,觀察患側解剖結構[13-14],不僅能避免手術對相鄰組織的損傷,還能最大幅度避免損傷血管[15],減少出血量,提高復位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中及術后隱性及顯性失血量較少;提示,髖關節(jié)鏡輔助復位聯(lián)合內固定術能顯著減少青壯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患者顯性及隱形失血量,保護患肢血運。術后6h、12h、24h觀察組患者 VAS評分較低;說明,髖關節(jié)鏡輔助復位聯(lián)合內固定術可顯著改善患者術后疼痛,提高治療術式性。觀察組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較高,負重時間較少;提示,髖關節(jié)鏡輔助復位聯(lián)合內固定術能明顯提高青壯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減少負重時間,促進康復。髖關節(jié)鏡輔助復位聯(lián)合內固定治療青壯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主要特點通過髖關節(jié)鏡復位后使用內固定術能夠很好的抵抗扭轉盈利及見切應力,文中所用內固定術允許軸向加壓應力,從而有利于骨折愈合。其次,加壓螺絲釘?shù)闹萌雱?chuàng)傷小、操作簡單,能保護股骨頭血運。手術注意事項主要有1.重視老年患者骨質情況,大部分老年患者有骨質疏松情情況,術中復位及加壓時要選擇骨質較好的部位。2.盡可能保留股骨頭。[6]微創(chuàng)技術加3枚空心釘內固定是治療青壯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的最佳適應證。其次,新鮮骨折,基地型及經(jīng)頸型[7]。
綜上所述,髖關節(jié)鏡輔助復位聯(lián)合內固定治療青壯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效果較佳,能顯著提高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減少失血量,緩解術后疼痛,值得推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