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陽明心學和程朱理學是宋明理學的兩大流派。陽明心學主張“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在明代中后期得到廣泛發(fā)展,并對通俗小說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至嘉靖后期至萬歷初年之間影響最深,而在此次期間誕生的《西游記》更是影響深刻,從作品主旨到形象塑造等方面都刻上了陽明心學的烙印。
關鍵詞:陽明心學 通俗小說 《西游記》
一、心學的興起
以陸九淵、王陽明為代表的“陽明心學”和以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是宋明理學的兩大流派?!俺讨炖韺W”的核心觀點是“天理”說和“格物致知”論,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宣揚禁欲主義。陽明心學卻認為“心即理”,主張“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 于是,主宰一切的“天理”被降到“人心”的附庸地位,取“天理”而代之,這無疑打破了“天理”的一統(tǒng)局面,肯定了人的獨立存在的價值和地位,將“心”作為萬物的主宰和本原。兩大流派共存于宋明理學,是源于人的物欲橫流而危及“理”所產(chǎn)生的擔憂。然而長期以來,程朱理學逐漸成為了統(tǒng)治階級歌功頌德的工具和考取功名的敲門磚。在面對社會矛盾的不斷加劇,程朱理學僵化的教條理論及與社會現(xiàn)實相脫離等弊端則日益突出,因而,以“心”為理的陽明心學以其自身優(yōu)勢便在明代中期得到廣泛的發(fā)展和傳播。[1]
二、心學與通俗文學
明代初期,程朱理學在文學思想界中占據(jù)絕對統(tǒng)治地位,文學重視明道載道、宣揚教化,故而,文壇上盛行“臺閣體”“性理詩”等作品,然與此同時,通俗文學則在程朱理學的禁錮下長期受到壓抑。到了嘉靖年間,陽明心學已經(jīng)影響極深,形成了浩浩蕩蕩的社會思潮?!睹魇贰と辶帧分械溃骸白谑厝收咴灰畬W,別立宗旨,顯與朱子背馳,門徒遍天下,流傳逾百年,其教大行,……嘉、隆而后,篤信程、朱,不遷異說者,無復幾人矣?!?②明中葉以后出現(xiàn)的這種帶有近代化色彩的文學新思潮,使得戲曲、小說也得到了空前發(fā)展。明嘉靖年間陽明心學的發(fā)展,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優(yōu)秀的通俗小說的誕生。而《西游記》的出現(xiàn)便是對此最好的印證。[2]
三、心學與《西游記》關系
1.主題
《西游記》今存百回本最早的刊本是明萬歷二十年 (1592年 )金陵世德堂梓行的《新刻出官板大字西游記 》,而“世德堂本 ”問世前的嘉靖后期至萬歷初年之間,正是陽明心學影響最為廣泛的一個時期,故此《西游記》從創(chuàng)作之初便受到了心學的影響。序中強調(diào)“心生”、“心攝”觀念,認為作品旨在演說心性修養(yǎng)之道,此番闡釋,可以看作《西游記》與心學關系發(fā)端 。陳元之后的謝肇淛在 《五雜俎 》中指出:“《西游記 》曼衍虛誕 ,而其縱橫變化,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意之馳,其始之放縱,上天下地 ,莫能禁制,而歸于緊箍一咒,能使心猿馴伏,至死靡他,蓋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雹龠@里“求放心之喻”,則是把作品的主旨與其產(chǎn)生時代以主張“心外無理”、“致良知”、“來心上做工夫 ”的陽明心學為主的社會思潮聯(lián)系緊密聯(lián)系了起來。清人王序 《新說〈西游記 〉圖像》稱::“所歷三災八難,無非外魔。其足以召外魔者,由于六賊;其足以制六賊者,一心而已。一切魔劫,由心生,即由心滅。此其全書之大旨也 ?!雹谶@些評論都例證了《西游記》所受陽明心學的影響及關聯(lián)。
2.形象塑造
作為《西游記》的核心人物,孫悟空的形象的塑造,必然受到了陽明心學的影響。從名字來看,《西游記》中,“心猿”兩字頻頻出現(xiàn)。從孫悟空形象塑造上看,孫悟空最初大鬧天宮,不把皇權放在眼里,只憑“心”意行事,體現(xiàn)了孫悟空追求個性,自由解放,弘揚了主體意識,與心學高度契合。到后期,孫悟空一心護法,心無旁騖,除妖滅怪,而“致良知”則是悟空能夠辨別善惡的法寶。同時,《西游記》中的其他形象也是心學的體現(xiàn)者。[3]
豬八戒好吃懶做且常常因“好色”而吃虧,但是這樣的形象作者并未大肆批判。相反,八戒成了大家的“開心果”。從師徒到讀者受心學影響都對這只“豬精”表現(xiàn)了極大的寬容和理解。
孫悟空和豬八戒化脫于“動物”本身就是回歸于人的本性,身上的無拘無束和“自由放縱”是心學的最大詮釋。那么唐僧和沙悟凈這樣的“人”是否受“理”的影響,而被“禁人欲”了呢?[4]
唐僧一心向佛,心中最大欲望就是佛法,雖然一路經(jīng)歷了各種“情欲”的克制,但心中的佛才是欲望的更大旨歸。唐僧的慈悲為懷,雖然常?!暗K事”,但從唐僧自己來看卻是在本著自己的良知行事 ,這正合了王陽明對良知的論述。因此,唐僧從玄奘到旃檀功德佛, 均形象地說明,西行取經(jīng)的“經(jīng)”就是修心向善 、格物致良知。而沙悟凈,一路挑擔,身上擔負的是他的使命和責任,也是“心”之所歸。故而,取經(jīng)路上的師徒,正是作者受陽明心學的影響,從不同側(cè)面塑造的形象所在。
結(jié)語
陽明心學主張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因主客觀因素和自身優(yōu)勢,而動搖了長期占據(jù)主導地位的宋明理學的另一分支——程朱理學,而在明代中后期得到廣泛傳播并對通俗小說產(chǎn)生了影響。這其中誕生于嘉靖后期至萬歷初年之間的《西游記》因產(chǎn)生于陽明心學發(fā)展最為繁盛時期,因而更是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本文也從《西游記》主旨、形象塑造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jié),對《西游記》與心學關系進行初探。
注釋
①②劉毓忱編《西游記資料匯編》,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365頁.
參考文獻:
[1](明)吳承恩.西游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2](明)王陽明撰,鄧艾民注.傳習錄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4]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劉麗(1985.01.17—),女,漢族,遼寧省沈陽人,沈陽城市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職稱: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