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談
阿微木依蘿,彝族,1982年生。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人?,F(xiàn)居四川西昌市。初中肄業(yè)。自由撰稿人。寫小說和散文。文字見《鐘山》《花城》《散文》等刊。出版小說集兩部。獲第十屆廣東省魯迅文學(xué)獎中短篇小說獎,《民族文學(xué)》2016年度散文獎等。
回到深山三個半月,我寫了三篇散文和三個中篇小說一個短篇小說,共十萬字出頭,其中就有中篇小說《蟻人》和短篇小說《深淵》。這幾乎是我在東莞一年的創(chuàng)作量。
寫小說六年,我覺得小說是深邃的,是隧道的內(nèi)部,是漆黑而內(nèi)心透明,是不可言說而奇妙無窮,是通向大地內(nèi)里、摸到靈魂幽深處境和喜樂哀愁的路子,它的紋理復(fù)雜,不可一概而論,文字與作者的氣息完全融合之后流露的情緒。我從不能完全解說自己所寫的東西。因為它們出自我內(nèi)心活動,就仿佛大風(fēng)從我心中刮過,我僅僅個人的感受足了,我十分了解它們,但卻無法將它們所有的特質(zhì)說給別人聽,就好比我要介紹一個好看的朋友,我張口說出來的一定僅僅是“好看”這兩個字,以及對方的名姓和簡單的生活習(xí)慣,而這位朋友的性格一定是多樣的,給人的感受是一百種的,有人喜歡她喜歡得要死,有人恨她恨得要死,因此我覺得讀小說仍然需要自己的眼睛和心,永遠(yuǎn)只有自己才能讀到并汲取切合心靈需要的養(yǎng)分,說到底,我們的心是長了鼻子的,它有它敏銳的嗅覺,它所需要的永遠(yuǎn)是屬于自己喜歡的那種氣味。我不一定寫出了這樣的氣味,但我在朝著這個自己喜歡的方向努力,寫作也講求內(nèi)心的喜好,我偏愛這樣一種敘述,就肯定無法滿足所有眾人所需,作者與讀者也是相互挑剔,愛之恨之,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我曾在新浪微博收到一些學(xué)生的提問,都是關(guān)于散文的,問我怎么解讀自己所寫的某篇散文的中心意思,很抱歉,我沒有標(biāo)準(zhǔn)答案。我是個很差的學(xué)生,從小對書本上老師要求填寫的中心思想的捕捉全靠瞎蒙。好在每次也能蒙個十之八九。我是依靠好運氣考上中學(xué)的。答案都蒙對了。我也因為運氣變壞而初一上了半學(xué)期輟學(xué)。就算我一直有錢讀書,我懷疑我也考不上大學(xué)。
我相信很多人會覺得我的小說有點看不懂。問也是白問。我是個概括力很差的小說寫作者,我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小說的中心意思也靠瞎蒙。其實心里明白,但說不完全,因為我表達(dá)的往往不是單層的意思,并且我覺得任何一個人所創(chuàng)作的文字它的指向肯定是多樣,就好比它是一條河,它難道會一直那么乖順地聽你的指揮嗎?不會的,它總有暴躁的時候,總有沖毀一些東西的時候。一個鮮活的小說,從它的主人那兒脫離以后,它自己就獨立起來了,它有它自己的性格,誰讀它,它就是誰的朋友或敵人,它與不同人的不同交流,是創(chuàng)作它的人無法把控的。它會跟著那些人的情緒走。就好比我,有時候讀書還怪天氣太差,影響我的心情,同樣一本書今天看得懂明天看不懂,今天覺得它給了我人生的啟發(fā),明天就覺得不知道它在瞎說什么。這就是為何人們在閱讀之后要坐下來交談關(guān)于某篇文章的心得,其實這就仿佛大家都認(rèn)識一個人,因吃不準(zhǔn)對方性格而需要在哪兒找到更確切的答案。答案肯定是沒有的,是徒勞的,我堅信。
我崇尚自然,寫小說也一樣隨心所欲,也可說,是直覺性寫作。寫作的人都是愛做夢的人,她在她的王國里干的每一件事情醒來之后能記住和講述的必定是細(xì)碎的,不是完整的,你得進(jìn)入她的王國,你必須親自感受,去觸摸那些夢的紋理。然后,你開始想象。讀者也是需要想象的。你只有想象才能靠近真相。
寫了這么多我也無法切入正題來歸納我的小說。也覺得沒有必要。就好像我不能吃過飯后坐下來細(xì)算我吃了多少顆米飯。
我向來不會寫創(chuàng)作談,我的創(chuàng)作談都是離題千里。本來這篇文字應(yīng)該主要談一談《蟻人》和《深淵》,寫到這兒我回頭看了一下,我好像啥也沒談。我只能說《蟻人》寫于夏天,《深淵》出自秋季,它們是今年我回到四川大涼山定居后,坐在我兄弟為我騰出來的一間開門見山的小房間的窗邊完成。
我不能歸納《蟻人》也無法歸納《深淵》,我對自己所寫的文字都不想多說,我愿意讓別人說,說好說壞都無所謂,說得越多它們越幸運。
而我為何能走上寫作這條路,究其原因,我現(xiàn)在覺得可能是我家前后左右都被大山圍堵,我一出生就是山旮旯渺小的人,我不能用現(xiàn)實的力量推開妨礙我視線的山梁,所以我艱難地爬上文字的脊梁,即使我如此愚鈍又笨手笨腳,也喜歡做一個深夜里自由地走在山梁上企圖摘星星的人。
責(zé)任編輯 楊獻(xiàn)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