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神理念,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可概括為“追求卓越的創(chuàng)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和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學生好比教師手中富于靈魂和生命力的產品,若能領會“工匠精神”的實質,重拾“工匠精神”,在教育教學中加以踐行,對教育工作將有所裨益。提倡在教育教學領域回歸 “工匠精神”,不僅要領會其精神實質,更要將其落到實處,切切實實地踐行“工匠精神”,做到獨具匠心:樹立堅定理想信念,秉承匠德:具備高尚道德情操,修煉匠術:積累淵博扎實學識,胸懷匠情:保持一顆仁愛之心,因此來成就真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良師。
關鍵詞:工匠精神;“四有良師”;培育理路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并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來,“工匠精神”成為時下關注的熱點和研究的重點,各行各業(yè)也開始用“工匠精神”審視和要求自身,以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又強調:“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chuàng)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yè)風尚?!?/p>
這一精神對于既固有傳承性又極具創(chuàng)新性的教育事業(yè)來說,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教育領域也應該思考如何發(fā)揮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師要不斷探索教育教學方法,精益求精,做新時代的“四有良師”。
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一種精神理念,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可概括為“追求卓越的創(chuàng)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和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學生好比教師手中富于靈魂和生命力的產品,若能領會“工匠精神”的實質,重拾“工匠精神”,在教育教學中加以踐行,對教育工作將有所裨益。
一、忽視“工匠精神”,引發(fā)教學荒蕪
近年來,在教師行業(yè)中流行著諸如“要教育家,不要教書匠”、“我們不是教育家,但我們絕不是教書匠”的口號,人們帶著有色眼鏡看待“教書匠”的角色,廣大教師也極力想甩掉“教書匠”的帽子,希冀被“教育家”的光環(huán)所籠罩。在諸如此類的口號和觀念的誤導下,不少教師鄙視常規(guī)的教育教學工作,不愿意扎扎實實從事一線的教育教學工作和研究,而是空談一知半解的教學理念,執(zhí)迷于構建教育流派或教學模式。忽視“工匠精神”,輕視對學科教學知識的打磨和沉淀,必然引發(fā)教學荒蕪。因此,我們要為“教書匠”正名,鼓勵廣大教師重拾“工匠精神”,回歸教育本真,腳踏實地做教育。
二、重拾“工匠精神”,回歸教育本真
“工匠精神”在教育領域是有一定傳統(tǒng)的。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就曾提到一位歷史老師,這位老師說過:“對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這是工匠精神。特級教師于漪的教育名言“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也是工匠精神的體現(xiàn)。在教師這個看似平凡卻偉大的崗位上,有不少擁有自己某項教育教學絕活的能者,比如那些能反手畫圓、能手繪地圖、能記住班級每個學生姓名、能背22萬單詞會說10余種外語的教師,都可以說具備了“工匠精神”,因為這些絕活的練成,都是源于長期的積累和反復的練習,都是精益求精、對完美和極致的不懈追求的成果。
“教書匠”這一稱謂的存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工匠精神”在教育領域是有傳統(tǒng)的,但是在語言文字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人們對“教書匠”的解讀出現(xiàn)了偏差,并逐漸把它當成對教師的貶稱或謔稱。其實,“匠”字在漢語中有靈巧和巧妙之意,蘊含一絲不茍和精益求精之內涵,而并非只有“墨守成規(guī)”和“平庸板滯”的意思,因此,我們反對的是墨守成規(guī)的教書匠,卻應鼓勵精益求精的教書匠,提倡在教育教學中重拾“工匠精神”。重拾“工匠精神”,要求教師將教育作為終身事業(yè),摒棄功利心、浮躁心和投機心,專心致志投入教育教學,視教育事業(yè)如生命,視學生為作品,精雕細琢,努力追求完美和極致,并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幸福、成就自我。
三、工匠精神視域下的“四有良師”的培育理路
我們提倡在教育教學領域回歸“工匠精神”,不僅要領會其精神實質,更要將其落到實處,切切實實地踐行“工匠精神”,做到獨具匠心,秉承匠德,修煉匠術,胸懷匠情,以此來找尋到“四有良師”的我培育理路,成就真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良師。
(一)師者,應獨具匠心,樹立堅定理想信念
匠心,是“工匠精神”之基?!靶摹笨衫斫鉃橐庠浮⑿拍?,“匠心”即指安于樂于做一名“匠”的意愿,換言之就是對職業(yè)的認同感,教師的“匠心”即是對自己所從事職業(yè)的意義、價值的贊同或認可。
為師者,只有具備一顆安于樂于教書育人的“匠心”,高度認可自己的職業(yè),意識到自身職業(yè)的價值和意義,認識到這份職業(yè)所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才能堅定理想信念,始終擁護中國共產黨,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yè),竭盡全力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二)師者,當秉承匠德,具備高尚道德情操
匠德,是“工匠精神”之魂?!暗隆奔吹赖?、品行,“匠德”是作為一名“匠”應秉承的德行和品質,也就是職業(yè)道德。教師的“匠德”即“教師道德”或“師德”,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中所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必備的道德品質。
師德,是師者之魂,為師者,只有秉承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德行,才能稱之為一名合格的教師。肇始于孔子,就有關于師德的理論,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其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發(fā)展和豐富。孔子所提出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有教無類、不恥下問”等著名言論,形成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體系,直到今天,仍廣泛流傳。但是時代的發(fā)展,社會新問題的出現(xiàn)對教師職業(yè)道德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和要求。近年來,在教師隊伍中出現(xiàn)了諸如辱罵毆打學生、利用職務之便從學生或其家長身上謀利、教學上敷衍塞責、學術上造假腐敗等違背基本師德的惡劣現(xiàn)象。因此,2014年初,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yè)道德行為處理辦法》中,將中小學教師騷擾學生、體罰學生、要求學生有償補課等10大項行為,劃定為“違反師德”。2014年10月9日,教育部又首次針對高校教師,劃出師德禁行行為,被稱為“紅七條”:損害國家利益,損害學生和學校合法權益的行為;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虛作假、抄襲剽竊、篡改侵吞他人學術成果、違規(guī)使用科研經費以及濫用學術資源和學術影響;影響正常教育教學工作的兼職兼薪行為;在招生、考試、學生推優(yōu)、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學生及家長的禮品、禮金、有價證券、支付憑證等財物;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發(fā)生不正當關系。高校教師一旦出現(xiàn)“紅七條”中的違反師德的情況,將受到嚴厲的處罰。
因此,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在遵守最基本的教師職業(yè)道德基礎上,取法乎上、見賢思齊,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品質,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則,使學生耳濡目染,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傳授給學生。
(三)師者,必修煉匠術,積累淵博扎實學識
匠術,是“工匠精神”之本?!靶g”即指技藝、方法等?!敖承g”是一名“匠”所應擁有的技能,也就是職業(yè)能力。教師的“匠術”內涵豐富,從教學組織、駕馭課堂,教育實踐、教學科研到生活指導、社會交往等方面都對教師的職業(yè)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新時代的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型的教師,還必須是智慧型的教師。
教師首先必須是知識型的教師,才能夠承擔“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基本職責。知識型教師要求老師以勤勉的教學態(tài)度,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通過過硬的教學能力,將豐富扎實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審視自身,調整教學心態(tài)、端正教學態(tài)度,還需要與時俱進,學習先進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學科研能力,不斷積累和豐富自身的專業(yè)知識,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知識型的教師。其次,新時代的好老師還必須是智慧型的老師,具備為人、處世、生活、育人的智慧,能夠在各個方面給學生以幫助和指導,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因此,智慧型教師要善用課堂教學,延伸滲透到學生日常,用自己的思想引領、以自己的行動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激勵學生執(zhí)著追求對科學和真理。
(四)師者,須胸懷匠情,保持一顆仁愛之心
匠情,是“工匠精神”之源。“情”即指情感。“匠情”是一名“匠”所應存有的一種情感,也就是職業(yè)情感。教師最重要的“匠情”就是喜愛教育、熱愛學生。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的教育是不可能深遠持久的。
為師者,須胸懷匠情,始終保持一顆仁愛之心。工匠對其作品傾注所有情感和愛,同樣的,教師對學生,也要傾注自己的愛心,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育愛、激發(fā)愛和傳遞愛。教師要真心實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用真情感染學生,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表達尊重的情感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時時流露欣賞的情感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重視傳遞信任的情感以培養(yǎng)學生自強自立的決心,努力做到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如沐春風,身心愉悅地成長和發(fā)展,享受奮斗和努力所帶來的成功的喜悅。
在這個相對功利和浮躁的時代,重提“工匠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發(fā)人深省,對于教師教育改革亦有重要啟示。“匠人”代表著在自身領域擁有高超技藝,工作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一群人,在這個意義上,“教書匠”這一稱謂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從最初的戲謔變得崇高而神圣。在教育領域,重拾“工匠精神”無疑是對教育本真的回歸,但要真正實現(xiàn)“工匠精神”,需要廣大教師身體力行踐行“工匠精神”,做到獨具匠心、秉承匠德、修煉匠術、胸懷匠心,成就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良師,唯有此,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才能承受得起“教書匠”這一崇高的榮譽,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教書匠”。就像普利策獎得主弗蘭克·邁考特在《教書匠》一書中的所說的“一位好老師能改變人的一生”,[4]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弗蘭克·邁考特筆下的那位好老師,那個教書匠,以“工匠精神”塑造“四有”良師!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 徐耀強.論“工匠精神”[J].紅旗文稿,2017(10).
[3] 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7.
[4] [美]弗蘭克·邁考特.教書匠[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6:55-56.
基金項目:文章為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工匠精神的廣州大學生職業(yè)信仰教育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2017GZGJ03;文章為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究專項)“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JKSJD80;文章為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2017年校級課題“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職業(yè)敬畏感培育的實現(xiàn)路徑和模式構建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QN13。
作者簡介:鄭曉綿(1985- ),女,漢族,廣東潮州人,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專任教師,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