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葳
【摘要】歷史知識的學習,是學生了解過去、掌控未來的關鍵。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正是為了讓學生充分的了解過去,從中得到知識的同時,獲得價值觀念和情感上的升華。在此基礎上,積極投身到國家未來建設中去。本文將研究的是史料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及其運用方法,旨在有效提升初中歷史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 歷史教學 史料教學法 運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5-0060-02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作用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目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缺乏歷史學習的興趣是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這一問題甚至影響了歷史教師本身的教學積極性。許多教師雖然試圖改變這一狀況,但是苦于沒有科學有效的方法,常常顯得力不從心。而借助史料教學法,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初中歷史教材內容雖然比較枯燥,但是其中卻可以延伸出許多有趣又有意義的歷史故事,通過史料教學法將這些教材中潛藏的趣味引導出來,就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學習百家爭鳴的相關內容時,教材中對許多流派只是略有提及。教師可以通過史料教學法,對學生感興趣的學派或學派代表人物進行介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人文情懷
素質教育理念下,初中歷史教學不僅僅再局限于對歷史知識的傳授,培養(yǎng)學生的方式也不應該只是讓他們生硬的記憶歷史事件和概念化的內容。史料教學法的運用,突破了傳統(tǒng)歷史教學中說教講解的方式。通過歷史演變過程中誕生的無數(shù)史料,包括圖畫、文字、音樂等各領域的優(yōu)秀作品,讓學生感受歷史的魅力和價值,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人文情懷。
例如,在了解萬里長城的相關知識時,單單通過教材內容和教師的講解,很難讓學生產(chǎn)生情緒上的起伏。而通過史料教學法,為學生引述各種史料中關于萬里長城建造、抵御外敵以及隨著歷史進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內容,讓學生全方位的體會長城的偉大和雄壯,并深刻體會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歷史使命感。
(三)促使學生了解我國歷史和當前國情
在歷史教材中,許多歷史事件的描述雖然比較詳細,但卻不夠全面。學生在學習這一部分知識時,往往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記憶式學習,這樣的方式不僅學習效率低,而且很容易遺忘。史料教學法的合理運用,能夠幫助教師在學生進行相關事件的學習過程中,為他們就這一事件旁征博引的進行闡述,通過不同史料對事件的側面描寫,盡可能的去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讓學生更有代入感和體驗感,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也使學生的記憶更加牢固,對歷史事件的掌握也更加靈活。
例如,近代以來,我國簽署過許多不平等條約。其中,關于通商口岸的開放歷史課本中只有簡單的文字敘述和圖片。對開放的根本原因以及開放后的具體影響,沒有進行詳細的介紹。教師可以在教授這些內容時,利用多媒體手段收集相關的史料信息,為學生展示通商口岸開通后,對國內經(jīng)濟貿易的沖擊。并了解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是導致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同時也讓學生對當前我國經(jīng)濟狀況的發(fā)展過程有所了解,為學習現(xiàn)代知識打下基礎。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合理運用
(一)合理選擇史料
歷史內容包羅萬象,史料亦是多如繁星、浩如煙海。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選擇應該具有足夠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這對教師的搜集和辨別能力提出了要求。初中歷史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初中生的歷史學習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異,在教學史料的選擇中,要能夠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也就是說要足夠的合理,才能夠達到平等教育和共同教育的要求。另外,教師還應該結合初中階段學生整體的歷史知識掌握情況,選擇一些他們能夠接受的史料,如果所選擇的史料過于生僻或難以解讀,反而會對歷史教學產(chǎn)生不良影響。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秦統(tǒng)一中國”的教學內容中,教師可以適當?shù)臑閷W生引述《史記》中的一些記載,但是卻不能將《秦始皇本紀》的全部內容拿來為學生普及,這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利于學生理解吸收,也會打亂原有的教學進度。
(二)靈活調整史料運用
有效的史料教學法,還應該能夠靈活調整史料的運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是分階段進行的,其中包括初一的歷史基礎知識探索階段;初二歷史知識學習積累階段;初三歷史學習體系構建和歷史觀念培養(yǎng)階段。教學需要根據(jù)這三個階段的不同教學要求,來調整史料的運用方式和運用時機。
以初一階段的歷史教學為例,歷史教師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為主。因此,史料的運用就應該側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讓學生產(chǎn)生足夠的歷史學習動力,使枯燥的基礎知識學習變得輕松有趣,才能更加有利于學生理解吸收。
(三)史料運用適度適量
史料教學法的運用不能夠盲目,雖然它在歷史教學中能夠發(fā)揮顯著的教學效果,但并不是越多的史料運用越有效。以一節(jié)45分鐘的歷史課為例,如果課上有超過30分鐘的時間都在引述史料內容,會嚴重影響教學進度,而且教學效果也難以達到預期。因此,教師應該掌握好史料運用的尺度和分量,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的開展史料教學,才能夠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史料教學的作用和價值。
參考文獻:
[1]卜樹梅.史料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初探[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14):112-114.
[2]唐曉紅.論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用史料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J].考試周刊,2017(24):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