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金幼孜《北征錄》版本問題辨析

2019-07-13 07:41:12黨月瑤
天中學(xué)刊 2019年1期
關(guān)鍵詞:金文刻本叢書

黨月瑤

?

金幼孜《北征錄》版本問題辨析

黨月瑤

(江南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江蘇 無錫 214122)

金幼孜是永樂時期的閣臣,他在永樂八年、十二年扈從北征時所做的《北征錄》《北征后錄》,是深入了解北征事件的重要文獻(xiàn)。然而在流傳過程中,該著作與楊榮的《北征記》產(chǎn)生了混淆,還出現(xiàn)繁本與簡本之別、兩卷本與三卷本之別。因此需要對金幼孜《北征錄》的刊刻和版本進(jìn)行深入考察,以梳理其流傳過程。

《北征錄》;《北征記》;金幼孜;版本

自永樂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曾5次親征漠北,館閣文臣金幼孜(名善,以字行)、胡廣(字光大)和楊榮(字勉仁)被選中扈從。在扈從過程中,館閣文臣創(chuàng)作了相關(guān)行紀(jì),金幼孜有《北征錄》《北征后錄》各一卷,分別記載永樂八年、十二年的北征情形;楊榮有《北征記》,記載永樂二十二年北征之事。這些行紀(jì)對深入了解“北征”這一明初重要的軍事行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然而,筆者在查閱文獻(xiàn)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三個問題:一是關(guān)于《北征記》的作者,有的文獻(xiàn)混淆不清;二是金幼孜《北征錄》《北征后錄》存在繁簡兩種版本;三是存在金幼孜三卷本《北征錄》,比《北征錄》《北征后錄》多出一卷內(nèi)容。本文擬通過梳理《北征錄》的版本流傳,對這三個問題進(jìn)行辨析。

一、《北征錄》《北征記》早期刻梓與繁簡本的分流

今所見最早《北征錄》《北征記》版本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劉氏安正堂刻本(國家圖書館藏),題名為《新刊金文靖公前北征錄》《金文靖公后北征錄》《新刊楊文敏公后北征記》。其中,《北征記》無序,而《北征錄》前有秦民悅序,后有桑悅序,這兩篇序作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據(jù)序文內(nèi)容,該《北征錄》乃金氏家藏之書,金幼孜之孫金榮讓龍泉令姜學(xué)夔刻梓以廣其傳,并請秦民悅作序。嘉靖中,朱當(dāng)?《國朝典故》中收有金幼孜前后《北征錄》,并收錄羅鍪《序金文靖公北征錄后》一文。據(jù)該序,弘治十二年(1499年)撫治商洛參議李應(yīng)和出示金幼孜《北征錄》一冊,將刻梓以廣其傳,并令羅鍪作序。由上可知,在新刊本之前,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就有兩次“前后北征錄”的刻梓行為。

在新刊本之后,《北征錄》被很多叢書不斷收錄。其中,梅純《藝海匯函》(南京圖書館藏)僅收《前北征錄》一卷,《藝海匯函》自序作于正德二年(1507年),故該書當(dāng)是目前所見最早收錄《北征錄》的叢書。明至清初收錄《北征錄》《后北征錄》《北征記》的叢書有:霍韜《明良集》、陸楫《古今說海》、袁褧《金聲玉振集》、朱當(dāng)?《國朝典故》六十種、李栻《歷代小史》、沈節(jié)甫《紀(jì)錄匯編》、鄧士龍《國朝典故》、馮可賓《廣百川學(xué)?!?、陶珽《說郛續(xù)》。叢書的收錄使《北征錄》的版本形態(tài)豐富起來,也使該書流傳得更加廣泛。值得注意者,首先,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儼山書院云山書院刻《古今說?!吩谑珍洝侗闭麂洝窌r,對北征過程中的細(xì)節(jié)描述進(jìn)行大量刪減,僅留存主要事件和行跡,形成簡本《北征錄》。此后的叢書如《歷代小史》《國朝典故》(鄧士龍)《廣百川學(xué)?!贰墩f郛續(xù)》都采用了簡本《北征錄》。其他叢書仍舊沿用繁本,各種繁本之間除個別字句差異外,基本相同。其次,新刊本形成了《前北征錄》《后北征錄》《北征記》的組合形態(tài),叢書中除《藝海匯函》之外,基本都保持了這一組合形態(tài)。然而,叢書在題名、署名和序文收錄方面存在很大的隨意性。通過對以上叢書收錄形制的歸納,可得知以下信息:其一,除《說郛續(xù)》外,在其他叢書中《前北征錄》《后北征錄》《北征記》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前后相接的收錄順序。其二,各叢書的《北征記》均沒有序文。其三,霍韜《明良集》、朱當(dāng)?《國朝典故》、鄧士龍《國朝典故》均未署名。其中霍韜《明良集》、朱當(dāng)?《國朝典故》的題名“金文靖公前北征錄”已表明了金幼孜的作者身份,而《北征記》則沒有任何作者信息。沈節(jié)甫《紀(jì)錄匯編》在《前北征錄》《后北征錄》前都署名金幼孜,《北征記》則沒有署名。這種收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會減弱楊榮《北征記》的作者身份,甚至有將《北征記》納入金幼孜名下的可能。其實,楊榮對《北征記》的著作權(quán)當(dāng)是無可異議的。楊士奇在為楊榮作墓志銘時就說道:“所著文章有《默庵集》《云山小稿》《靜軒稿》《退思集》《北征記》《訓(xùn)子編》藏于家?!盵1]中晚明的一些目錄書也有明確記錄,如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云:“前后《北征錄》二卷,金幼孜?!侗闭饔洝芬痪?,楊榮?!盵2]祁承?《澹生堂藏書目》:“《北征記》一卷,楊榮,前后《北征錄》二卷,金幼孜。”[3]然而,目錄書中也有混淆不清的記載,如高儒《百川書志》一書,在《北征錄》一卷、《后錄》一卷、《北征記》一卷后,題上“文靖公金幼孜撰”[4]七個字。

二、三卷本《北征錄》與《北征詩集》

除了前后《北征錄》之外,還出現(xiàn)了三卷本《北征錄》。目前所見有三種,分別為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金鏜刻本(國家圖書館藏)、清光緒七年(1881年)活字本(中國人民大學(xué)圖書館藏)、清抄本(國家圖書館藏)。金鏜,字聲希,乃金幼孜的八世孫。依此,金鏜所刻三卷本《北征錄》也當(dāng)是金氏家藏稿。金鏜刻本《北征錄》的第一、二卷分別是《前北征錄》與《后北征錄》。第三卷則是永樂二十二年的北征記錄,此為兩卷本所無。如果金氏家藏《北征錄》原來就為三卷,那在劉氏安正堂新刊本中就應(yīng)當(dāng)是三卷,而非我們現(xiàn)今所見到的兩卷。細(xì)核其內(nèi)容,發(fā)現(xiàn)金鏜刻本《北征錄》第三卷與楊榮《北征記》重合度非常高。二者的關(guān)系如下:其一,行程(時間、地點)以及當(dāng)天發(fā)生的事件基本一致。在時間表述方面兩書存在差異,楊本是干支;金本卷三是月份日期,與前后《北征錄》保持一致,但有七處既有日期又有干支,與前后《北征錄》體例不太融洽。其二,在內(nèi)容上,金本較楊本有刪改。首先,楊本介紹了永樂二十二年春正月阿魯臺弒主、群臣上奏請求出征、調(diào)兵遣將的歷史背景,此段金本卷三無。接下來楊本介紹了三月閱兵、軍事安排的情況。據(jù)《明太宗實錄》卷二百六十九,此事發(fā)生在永樂二十二年三月戊寅;而金本卷三放在了四月初三,顯然不符合實際。楊本接著介紹朱棣對諸將的敕諭,金本直接省略,卻增加了一句“上命幼孜等寫敕敕諸將”,略顯突兀。從這點可知,金本卷三有拼湊之嫌。此外,金本的君臣對話也較楊本簡略,雖然不影響整體文本的閱讀,卻存在模糊事實的嫌疑。其三,金本改動了相應(yīng)稱謂。如:五月初十,楊本云“學(xué)士楊榮與幼孜”,金本云“上召予與勉仁”;五月十八,楊本云“文淵閣大學(xué)士楊榮、金幼孜侍上”,金本云“上召予等”,接下來楊本云“榮等對曰”,金本云“予等對曰”;五月二十三日,楊本云“英國公張輔等稽首”,金本云“予等俱稽首”。

根據(jù)金氏家藏本的卷次情況,以及金鏜刻本《北征錄》第三卷的內(nèi)容,我們大致可推測,該卷乃金鏜依據(jù)楊榮《北征記》,更換主語、稱謂,以及相應(yīng)內(nèi)容而成。換言之,掛名金幼孜的《北征錄》第三卷乃偽作。更明顯的證據(jù)是,金鏜刻本《北征錄》照樣收錄了秦民悅、桑悅的序。按新刊本及其他兩卷本《北征錄》,秦序云:“時駕征北虜,文靖扈從,此北征前后錄之所以作也?!盵5]桑序云:“永樂八年、十有二年,太宗文皇帝親征北虜,出師者二。臨江金文靖公實當(dāng)帷幄之寄,作北征前后錄。”①金鏜卻將其分別改為“時駕征北虜,文靖扈從,此北征三錄之所以作也”[6],“永樂八年、十有二年,迄二十有二年,太宗文皇帝親征北虜,出師者三。臨江金文靖公實當(dāng)帷幄之寄,作北征前后三錄?!盵7]這明顯是為契合三卷本《北征錄》而故意篡改。鄒元標(biāo)為金鏜刻本作序,堂而皇之地認(rèn)為《北征錄》乃金幼孜隨朱棣三次北征而作②。

此外,清光緒七年(1881年)活字本和清抄本《北征錄》內(nèi)容與金鏜刻本基本相同,當(dāng)是同一版本系統(tǒng)。值得一提的是,光緒七年(1881年)活字本《北征錄》乃是與《北征詩集》一同刻梓而成。該詩集有北征詩約200首,從《駕發(fā)北京》開篇,以《駕至北京》結(jié)尾,完整地呈現(xiàn)出北征的路線。據(jù)卷首15篇與金幼孜同時代閣臣的序文,以及詩歌內(nèi)容,可知這些詩歌是金幼孜于永樂八年第一次扈從北征時所作,且金幼孜生前已將其編輯成冊。而曾鼎的序文則提到了《北征詩集》較早的一次刊刻情況:天順八年(1464年),金幼孜的女婿,蕭時中之子蕭亨在辰溪教諭任上命人刻梓《北征詩集》以傳永久。清抄本《北征錄》也有抄詩一卷,但數(shù)量還不及活字本的十分之一,當(dāng)是抄寫者據(jù)足本選錄而成。《北征詩集》的傳播度遠(yuǎn)低于《北征錄》,清初朱彝尊曾見此《北征詩集》,但后來的四庫館臣并未見到③,以致后人研究金幼孜詩歌的時候,這本《北征詩集》沒有得到足夠關(guān)注。

三、《北征錄》的流傳及其文獻(xiàn)意義

綜上,《北征錄》有單行本、叢書本兩大系統(tǒng)。單行本以家藏本為主,擴(kuò)而言之,金幼孜的著作在明代的刻梓,基本都是源于金氏家藏之稿(或刻板),如表1所示。叢書本《北征錄》當(dāng)源于家藏本,但同時也產(chǎn)生了繁簡之別,今人所見的簡本《北征錄》當(dāng)來源于叢書本。并且,經(jīng)過一些叢書的收錄,真實的作者信息很容易被混淆。金鏜所刻三卷本《北征錄》當(dāng)是混淆作者信息后,故意將楊榮《北征記》刪改后掛于金幼孜名下的產(chǎn)物。

表1 金幼孜著作在明代的刊刻情況

厘清這一系列過程,有助于我們理解相關(guān)歷史文獻(xiàn),而避免各種程度的誤解。如黃景昉《國史唯疑》云:“金幼孜《北征錄》三篇……至末篇,則讀未終卷,而已蕭然有騎龍墮髯氣象矣?!盵8]朱棣死于永樂二十二年,根據(jù)文意,末篇記載的必定是永樂二十二年北征之事,故黃景昉所讀《北征錄》三篇當(dāng)為金鏜刻本。再如正統(tǒng)年間浙江提刑按察司副使江鐵所撰《楊公行實》記載了第一次北征期間,金幼孜墜馬一事:

公(楊榮)等復(fù)迷入窮谷中,幼孜墜馬,胡學(xué)士、金侍郎不顧而去,公下馬為整鞍轡,不數(shù)步,幼孜復(fù)墜,馬鞍盡裂,公即以所乘馬讓之,自乘驏馬……至午方詣中軍,太宗皇帝大喜,慰問良久,嘉公之義,復(fù)笑語幼孜曰:“此中多狼,汝非楊榮,詎能免乎?”公謝曰:“僚友之分誼所當(dāng)然?!碧诨实墼唬骸昂鷱V豈非僚友耶,何不顧而去也?”④

這種說法在何喬遠(yuǎn)《名山藏》、焦竑《玉堂叢語》、李贄《續(xù)藏書》、唐鶴征《皇明輔世編》、顏季亨《國朝武功紀(jì)勝通考》等書籍中都有記載,經(jīng)《明史 · 金幼孜傳》的傳播,流傳更廣。該故事甚至被收入李紹文《皇明世說新語》“德行”一則之下,胡廣也被當(dāng)成了棄友的缺德之人。對此,何坤翁依據(jù)金幼孜《北征錄》中的“三人同時至軍帳”一語,以及兩人記錄的互參,認(rèn)為《明史》所載不實[9]。于理相合,但需要指出的是,何坤翁所據(jù)的《北征錄》當(dāng)為節(jié)本,而非繁本。繁本《北征錄》對此事有詳細(xì)的描述:“時昏黑,下馬徐行,過此又上山,予馬鞍壞,不堪騎,而前騎皆去,惟勉仁相去稍近,乃呼之少待。勉仁視予鞍已破裂,不可騎,乃急追寧陽侯索馬鞍,則其已遠(yuǎn)。勉仁遂回,以己馬讓予,自騎予散馬。光大聞之,亦勒馬復(fù)回,相與盤旋于山頂上,不知路所向。更過兩山,遂與光大相失……俟天曙,鞍馬復(fù)行……至山坡下,有一帳房,戈戟圍列。漸聞人語聲,予意必光大也,詢知果然。蓋光大與金侍郎隨數(shù)騎追逐一宵,亦回息于此?!盵10]由此可知,楊榮讓馬一事當(dāng)為確鑿,但“胡廣棄金幼孜而走”則與事實不符,真實狀況是“勒馬復(fù)回”,只是因道路復(fù)雜而再次迷失。由此可見,繁本《北征錄》能夠還原諸多北征的細(xì)節(jié),以糾正其他史料的失實之處。

注釋:

①桑悅《金文靖公北征錄序》,《新刊金文靖公北征錄》卷尾(明弘治十七年劉氏安正堂刻本)。另,萬歷二年活字本桑悅《思玄集》卷五也收有此文。

②見鄒元標(biāo)《金文靖公三從北征錄后序》(載于燕山出版社2012年版《中國人民大學(xué)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121冊第13―17頁)。

③參見《金文靖集 · 提要》(載于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0冊第573頁)。

④江鐵《少師工部尚書兼謹(jǐn)身殿大學(xué)士增特進(jìn)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謚文敏楊公行實》(載于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0冊第407頁)文末有“正統(tǒng)元年歲次庚申”,但“庚申”為正統(tǒng)五年,楊榮也卒于該年。因此“元年”當(dāng)為“五年”之誤。

[1] 楊士奇.東里續(xù)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9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139.

[2] 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68.

[3] 祁承爜.澹生堂藏書目[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88.

[4] 高儒,等.百川書志、古今書刻[M].北京: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7:54.

[5] 秦民悅.金文靖公北征錄序[M]//新刊金文靖公北征錄.劉氏安正堂刻本.1504(明弘治十七年).

[6] 秦民悅.金文靖公北征錄序[M]//中國人民大學(xué)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121冊.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1.

[7] 桑悅.金文靖公北征錄序[M]//中國人民大學(xué)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121冊.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7.

[8] 黃景昉.國史唯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4.

[9] 何坤翁.明前期臺閣體研究[M].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5:132.

[10] 金幼孜.北征錄[M]//中國人民大學(xué)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121冊.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47―48.

2018-08-0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青年基金項目(18YJC751055)

黨月瑤(1988―),女,新疆烏蘇人,講師,博士。

I206

A

1006–5261(2019)01–0115–04

〔責(zé)任編輯 劉小兵〕

猜你喜歡
金文刻本叢書
鄭之珍《勸善記》明清刻本流變再論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3:24
“人梯書庫”叢書
少年漫畫(藝術(shù)創(chuàng)想)(2020年4期)2020-07-28 15:43:36
讀友·少年文學(xué)(清雅版)(2020年1期)2020-03-23 06:18:14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rèn)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jù)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論
山西發(fā)現(xiàn)北宋刻本《崇寧藏》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48
語法填空專練
西夏刻本中小裝飾的類別及流變
西夏學(xué)(2016年2期)2016-10-26 02:22:02
宝应县| 深泽县| 石柱| 河北区| 博乐市| 昌都县| 阿荣旗| 石嘴山市| 信阳市| 保定市| 合山市| 津南区| 西峡县| 桂平市| 平湖市| 老河口市| 垫江县| 苏尼特左旗| 麻城市| 新昌县| 长垣县| 台东市| 宜兰县| 梁河县| 沁阳市| 深泽县| 张家界市| 大洼县| 玉树县| 江门市| 安图县| 罗江县| 定南县| 衡山县| 海口市| 格尔木市| 通河县| 济阳县| 资阳市| 浦北县| 莒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