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強
[關? 鍵? 詞]以器見道;汝瓷;中國文化
“以器見道”,器物的神形亦反映著人的性情,從器物中可洞見主人的審美取向、素養(yǎng)性情?!兑讉鳌は缔o上傳》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也說:“無其器則無其道。”可見,“器以載道,道由器傳”。在造物中寄托情懷,體現(xiàn)精神內(nèi)涵,并不是所有的“器”都能達到的。汝瓷所傳遞出的“道”是深刻而有內(nèi)涵的,體現(xiàn)在人與物的關系中。器物由觀玩清賞至素懷觀照,這是一個境界。用恰當?shù)年愒O展現(xiàn)器物氣息,以希窺見先人精神,延續(xù)文脈。一幾一案,只言空間有道。人與物、文與質(zhì)、形與神、材與藝、用與美的統(tǒng)一,是負載了“道”等觀念的器物,即“形而上者”,可名曰“道”之器。汝瓷的工藝美學法則,與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謀而合,使汝瓷達到了器物設計思想也是造物活動的最高綱領“道”的精神層面。
汝瓷的鼎盛時期是在宋朝,其產(chǎn)品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宋朝時期,不注重圖案紋飾,更側重于釉色和造型,以“香灰黃”為主,釉色淡雅呈青色,十分獨特別致。 宋朝當時的統(tǒng)治思想與道家相呼應,道家的無為無不為、順其自然等思想甚至深刻融入汝瓷的制造當中。當時,汝瓷釉中一部分的成分為瑪瑙,所以釉色呈純粹、潔凈的天青色。青色的釉色給人以自然、平淡的美感,與道家思想探索人與自然、社會遙相呼應。同時,宋代的哲學領域里“程朱理學”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宋代理學是一種充分哲理化和政治倫理化的龐大的新儒學思想體系。它關注人的道德性問題,強調(diào)宇宙本體與人的道德的高度統(tǒng)一。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全面闡述和發(fā)展了“格物致知論”。“格物致知”出自《大學》的“三綱”,此句是指,知道事物風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態(tài)。朱熹理學大大發(fā)展了這個理論,目的是著眼于道德修養(yǎng),以求達到“至善”的道德境界。因此,宋代非常注重一種理想人格的建樹?!熬刻炖怼⒚魅藗?、講圣言、通世故。”這樣的道德操守使得宋朝更加注重道德約束,同時,促成了一大批重視精神道德建設的“文人墨客”。但是,這些文人一肚子的“墨水”,自命不凡卻又窮困潦倒。他們能夠參透世間萬物,但是卻報國無門。所以,只能寄情于文化藝術,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宣泄其中。在此苦悶的境地下,孕育出一批即將為宋代的文化藝術思想建設做出貢獻的“文人”。同時對汝器的美學特征與風格有深刻的影響。
汝瓷受道家思想影響,追求自然樸素的藝術品格,在道家思想中,崇尚自然、順其天性是其核心內(nèi)容。道家把自然素樸之美作為理想之美的典范。莊子認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既雕既琢,復歸于樸”,天然去雕琢,不加浮華的元素,任其純粹發(fā)展,才能保持其本真之美。他們的這種美學追求是具有深刻意義的,即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天然之境。在各道學大家思想的引導下,宋代瓷器也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時代風格,不斷尋求探索藝術的本真之美。
汝瓷追求的“平淡”之美絕非“淡乎寡味”,獨特且飽滿,所謂“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汝瓷在其造型、釉色、紋飾等方面都有其可圈可點之處,獨特典雅,內(nèi)涵豐富,不落俗套,是難得的藝術佳品。與濃烈的視覺沖擊相比,淡雅的古典之美更加延綿流長,宛如清風拂面,讓人感覺舒適且溫柔。正如汝瓷借用蓮花作為造型,線條清晰婉約,蓮花高貴清麗的形象被生動體現(xiàn)在瓷器之中,傳達了人們對于高尚情操的贊美和向往。汝瓷把造型、釉色、裝飾和諧地統(tǒng)一于一體,以極簡的藝術語言達到“疏淡含精勻”的審美意趣。
汝瓷不僅有類玉的風骨,同時又具有深厚的文化蘊涵。汝瓷之美既孕育于它的文化內(nèi)涵之中,也體現(xiàn)于它獨特的表達方式,將抽象與具象相互結合,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它是一種獨立的民族文化載體,或者說是一種文化旋律。這些旋律有深沉的,有高雅的,有理智的,有本色自然的。不同作者蘊含在作品之中的情感不同,不同朝代、民族創(chuàng)作的理念不同,這些差異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其品味過程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楊克欣.中國傳統(tǒng)美學觀對當代設計的啟發(fā)[J].裝飾,2006(2):9-10.
作者單位:河南省汝州市趙家窯汝瓷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