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芳 鄧穎紅
作者單位:湖南省人民醫(yī)院胃腸外科,湖南 長沙 410000
加速康復理念又稱快速康復外科(FTS),最早在歐美國家被應用于外科手術患者中,并取得了較好效果;它是一種圍繞手術患者的基于循證醫(yī)學的多學科圍手術期整體管理理念,運用一系列經臨床證實有效的手段來減輕患者的身心創(chuàng)傷、緩解手術應激,從而促進術后康復[1-2]。老年結腸癌手術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因素及老年患者特有的生理狀況,往往在傳統(tǒng)管理模式下的住院時間較長、恢復較為緩慢,與此同時并發(fā)癥風險較高[3-4]。因此,如何提高對老年結腸癌手術患者的護理效果,尋找合適的護理方案已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本研究運用加速康復理念在老年結腸癌患者圍術期加以護理干預,旨在促進老年患者的術后恢復進程,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6年1月—2018年10月的80例老年結腸癌切除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0例)與對照組(40例)。納入標準:須經過病理切片并且明確診斷為結腸癌患者,年齡≥65歲,營養(yǎng)、基礎疾病等狀況能耐受根治手術,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發(fā)生癌細胞的遠處轉移者,合并任何類型的糖尿病者。觀察組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69.84±2.37)歲,腫瘤位置:右半/左半結腸分別25例、15例,TNM分期Ⅰ期7例、Ⅱ期20例、Ⅲ期13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70.21±2.08)歲,腫瘤位置:右半/左半結腸分別26例、14例,TNM分期Ⅰ期6例、Ⅱ期23例、Ⅲ期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本組患者按照常規(guī)模式施行圍術期護理:術前按常規(guī)灌腸導瀉,術前12 h禁食水,放置鼻胃管;術中采取全身麻醉,放置腹腔引流管和導尿管;術后必要時給予哌替啶鎮(zhèn)痛,胃腸功能恢復后拔胃管,若體力恢復較好,可開始進行活動,進食和飲水。術后3~4 d予拔尿管,術后7 d予拔引流管。
1.2.2 觀察組 給予加速康復措施。(1)術前進行適當營養(yǎng)支持,視情況增加活動量,用電解質液導泄,減少甚至取消清潔灌腸(視排泄物狀況而定);進行呼吸功能鍛煉,指導患者使用呼吸訓練器鍛煉肺功能,并配合腹式呼吸8~10 min/次,3~4次/d,患者采取臥位,半屈兩側膝關節(jié),放松腹部肌肉,一只手置于腹部之上,慢慢用鼻子吸氣,同時盡量將腹部挺起,使手放在腹部有向上提的感覺,然后呼氣時腹部肌肉收縮,使手放在腹部有向下的感覺。指導縮唇呼吸10~20 min/次,2次/d,呼/吸氣時間之比約為2:1或3:1,先通過鼻子吸氣,然后通過嘴呼氣,呼氣時,試著縮攏嘴唇,像吹口哨一樣,繼續(xù)緩慢呼氣。手術前2 h,口服200 mL葡萄糖水,通常不使用鼻胃管。術中保暖,預防感染,術后使用自控鎮(zhèn)痛泵鎮(zhèn)痛,當患者情況良好時,應鼓勵他們早期下床,早喝水、進食,拔除導尿管時間在術后1~2天,并根據情況盡早拔出引流管。請專業(yè)呼吸治療師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肌鍛煉,促進有效排痰。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術后恢復相關指標(首次排便時間、離床時間、進食時間及住院時間)數(shù)據,對比并發(fā)癥(發(fā)熱、尿路感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及吻合口瘺等)的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術后首次排便時間、離床時間、進食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均P<0.01);觀察組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2。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對比(d)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對比(d)
組別 例數(shù) 首次排便時間 離床時間 進食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 40 3.63±0.85 1.48±0.61 2.18±1.04 6.62±1.24對照組 40 5.71±1.36 2.52±0.74 4.33±1.83 8.91±1.82 t值 - 8.202 6 6.858 7 6.460 1 6.576 5 P值 - <0.01 <0.01 <0.01 <0.01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對比
我國結直腸癌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增高態(tài)勢,2014年國內結直腸癌的死亡人數(shù)超過13萬人,死亡率達10.05/10萬,目前結直腸癌已是發(fā)病率緊跟肺癌、乳腺癌之后的第3大高發(fā)性惡性腫瘤疾病。郭金萍等[5]研究顯示,在1 860例結直腸癌患者中,結腸癌占到48.55%。結腸癌的臨床治療方法較多,但截止目前外科手術依然是最為有效和主流的治療結腸癌手段。結腸癌病例以老年人最為多見,由于老年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力降低情況,以及在診斷結腸癌時多有其他一種或多種合并癥,增加了根治手術的風險系數(shù)和術后恢復難度,術后并發(fā)癥也較為多見,因此,如何在治療結腸癌的同時加速老年患者術后康復、保障術后生存質量,一直都是臨床醫(yī)護工作者研究探討的一個熱點[6-8]。
加速康復理念其核心在于盡最大可能控制圍術期應激反應,緩解患者的身心負擔,幫助其平穩(wěn)渡過圍手術期,促進術后康復進程[9-10]。但加速康復理念自提出以來,由于其圍術期處理模式較之傳統(tǒng)模式差異太大,一度引起廣泛的爭議,但隨著大量研究報道證實它的科學有效性,現(xiàn)在的接受度已經大為提高[11-13]。相對于傳統(tǒng)護理模式,老年結腸癌根治術患者圍術期加速康復護理干預模式具有以下特點:其一是術前不嚴格禁食,而是給予營養(yǎng)支持,一般也不放置鼻胃管而是改為按需放置,主要為了防止老年患者在術中出現(xiàn)低血糖、低血壓等反應,減少術中過多輸液對患者心肺造成過多額外的負擔;加速康復護理干預模式在術前給予患者呼吸功能鍛煉指導,鼓勵患者適當活動,以提升對手術耐受力;傳統(tǒng)圍術期管理模式認為術后過早恢復進食會增加腸梗阻或吻合口瘺的風險,而加速康復理念下的圍術期干預模式主張術后早期恢復進食,更有利于患者身體營養(yǎng)狀況的恢復,有促進術后康復作用;加速康復護理模式還主張術后減少不必要的管道留置,以促進老年患者術后盡早下床活動,早期進行呼吸功能鍛煉,有利于呼吸運動,促進排痰,降低肺部感染風險;盡早下床活動還有助于預防深靜脈栓塞、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從本研究結果來看,加速康復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術后首次排便時間、離床時間、進食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傳統(tǒng)護理對照組(均P<0.01);且觀察組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現(xiàn)認為在老年結腸癌患者圍手術期應用加速康復手術護理可促進術后恢復,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