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柏蔥
摘 ? 要:根據(j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關于“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fā)”的相關論述,語文教師應有選擇地、創(chuàng)作性地開發(fā)語文課程,而挖掘地域文化資源、發(fā)揮語文教師自身特長、堅持生本課堂對課程開發(fā)的成功至關重要。
關鍵詞:課程開發(fā);課程資源;現(xiàn)代詩歌寫作教學
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F(xiàn)代詩歌更是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語言精練優(yōu)美,節(jié)奏鮮明有韻律。可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盡管教材選錄了不少古今中外的現(xiàn)代詩歌經(jīng)典作品,但總不能被較好地利用?!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應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提高教師水平,發(fā)展教師特長,引導教師開發(fā)語文課程資源,有選擇地、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課程……”鑒于此,筆者利用地域資源特點,開發(fā)了“春天,我和楠溪江在一起”詩歌寫作課程。
《課程標準》關于“地方和學校實施本課程的建議”明確提出:“應引導和鼓勵教師遵循語文教育規(guī)律,變革教學方式,在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注重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抓好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應防止過于偏重技能的傾向,更不能要求教師把大量時間用于做題操練?!边@個建議,為開發(fā)“春天,我和楠溪江在一起”詩歌寫作教學課程,定下了基調和方向,即立足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開展了解現(xiàn)代詩歌、體驗詩歌朗誦、寫作詩歌作品、展示創(chuàng)作成果等活動。
筆者主要通過“三課一賽”來實施課程。所謂“三課一賽”,即“一堂走近現(xiàn)代詩歌的課”(了解)、“兩堂朗誦楠溪江詩歌的課”(體驗)、“一堂師生共寫獻給楠溪江的詩的課”(寫作)、“一次詩歌成果展示暨朗誦作品比賽”(展示)。
(一)了解:一堂走近現(xiàn)代詩歌的課
這堂課的側重點是:介紹現(xiàn)代詩歌的定義,鑒賞現(xiàn)代詩歌名作,同時引導學生了解詩歌的想象和意象。
現(xiàn)代詩歌是一種詞語凝練、結構跳躍、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樣式。這個定義,突出詞語和結構、節(jié)奏和韻律以及思想感情,緊扣現(xiàn)代詩歌核心要素,能讓學生快速抓住其精髓。在教學中,筆者選取了現(xiàn)代詩歌中的一些經(jīng)典作品。
首先,選用美國著名詩人威姆斯的名作《便條》來和學生討論現(xiàn)代詩歌分行的意義。詩歌《便條》不分行,就是生活中一張普通的便條,而恰到好處的分行之后,就有了詩歌的韻律和美感,成了一首現(xiàn)代詩。分行,讓原本平淡的語言變得更富有表現(xiàn)力,充滿了變化的趣味。學生對于這樣一首因為分行而成的現(xiàn)代詩歌,十分感興趣,也明白了分行之于詩歌的意義。
接著,選用顧城的《一代人》、非馬的《鳥籠》、北島的《古寺》、曾卓的《懸崖邊的樹》、埃茲拉·龐德的《天鵝》等具有典型意義的詩作,作為鑒賞對象,讓學生體味詩歌是想象和意象的藝術。同時,通過詞語替換、挖空重填等教學技巧,讓學生進入這些詩歌的想象和意象世界。
最后,選取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食指的《熱愛生命》《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北島的《回答》、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詩作,采用配樂朗誦的方式,帶領學生體味其中豐富而強烈的感情。
這樣的一堂課,目標明確,內容豐富,同時,筆者設計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等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沉浸在現(xiàn)代詩歌的美好之中。
(二)體驗:兩堂朗誦楠溪江詩歌的課
這兩堂課,所朗誦的詩歌主要取材于《楠溪江當代詩文選》一書,以及《詩刊》社于2011年舉辦的第二屆“永嘉·青春回眸”詩會中涌現(xiàn)的歌詠楠溪江的詩歌作品,其中有著名詩人歐陽江河的《在永嘉,與謝靈運相遇》、陳東東的《謝靈運》、商震的《甌北一夜》、葉萍的《靜靜的楠溪江》、黃亞洲的《楠溪江漂流》等作品。這可以說是充分利用了地域課程資源。
這些詩歌作品,語言優(yōu)美,語句凝練,感情豐富,非常適合學生朗誦。而且,這些詩歌的寫作對象,就是學生所生活的地域,他們對詩歌中的內容十分熟悉,會有一種認同的自豪感。筆者把這些精選的詩歌作品編輯成冊,提早幾天發(fā)給學生,由學生自由選擇,精心準備,然后在課堂上或個誦或群誦進行展示。
這一過程體現(xiàn)了三維目標的要求。從“知識與能力”看,通過接觸這些謳歌楠溪江的優(yōu)秀詩歌作品,學生能初步了解蘊含其中的風光之美、詩歌之美,進而促進詩歌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從“過程與方法”看,通過對這些詩歌作品的選擇、準備、展示,學生能獲得一定的詩歌朗誦技巧,并提高詩歌審美鑒賞能力。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看,通過這樣的課堂詩歌朗誦活動,學生能獲得思想啟迪,享受詩歌的審美樂趣,并從中得到對故鄉(xiāng)的情感認同。
在這兩堂展示課上,學生充分展示了他們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能力。課堂氛圍融洽和諧,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味了現(xiàn)代詩歌的形式美和韻律美。
(三)寫作:一堂師生共寫共生的課
在充分了解和體驗現(xiàn)代詩歌的基礎上,筆者并沒有急著讓學生直接進入詩歌寫作的流程,而是在教學中結合了以下措施:
一是和學生一起寫。教師和學生一起寫下水作文,是一種激發(fā)學生寫作熱情的好方法。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吳非先生說:“現(xiàn)實的問題是,教學生寫作的老師,自己往往不會寫作!”其實,很多語文教師能寫,只是不愿意動筆罷了。教師也不是一定要比學生寫得好,只要教師和學生一起寫作,它本身的意義就足夠激勵學生了。
二是提供學生寫作的方向。有時候學生不會寫作,其實是因為教師出的題目或者指導的方向不夠明確。在指導學生寫作的時候,筆者先向學生明確詩歌寫作的主題——“春天,寫首詩歌獻給楠溪江”,接著共同討論“春天的楠溪江”有哪些可以提供寫作的意象,并歸納出春水、青山、晨曦、春雷、竹筏、初陽、鮮花、渺茫的霧氣、斑駁的樹影等意象。然后,才是師生共同寫作。
三是增加師生、生生互動點評環(huán)節(jié)。對學生來說,詩歌寫作初稿完成之后,修改調整是提升作品質量的必要手段,而師生、生生互動點評,是學生自我實現(xiàn)和體驗價值的內化過程,能充分激發(fā)修改習作的熱情。
以上三個措施參與學生課堂寫作的過程,體現(xiàn)了共生課堂的特點,也促成了“春天,我和楠溪江在一起”詩歌寫作教學課程最終目標的達成。這也是這一詩歌寫作教學課程的獨特之處。
(四)展示:一次詩歌成果展示暨朗誦作品比賽
《課程標準》在“學習任務群5 ? 文學閱讀與寫作”的“教學提示”中提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持……鼓勵和引導學生自主組織、舉辦詩歌朗誦會等活動,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創(chuàng)造更多展示交流學生作品的機會或平臺,激發(fā)學生文學創(chuàng)作的成就感……”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展示成功和獲得榮譽”都能更有效地激發(fā)動力。以比賽的形式,采用面向全校師生朗誦自己詩歌作品的方式,來展示這次“春天,我和楠溪江在一起”詩歌寫作教學課程的成果,正是基于以上的認識。
學生極其重視這次比賽,并作了精心準備。比賽那天,學生精神飽滿,因為朗誦的是自己的詩歌作品,所以個個臉上洋溢著自豪快樂之情。最終得獎的學生,覺得是錦上添花;沒得獎的學生,也是毫不氣餒!
比賽活動結束后,筆者還引導學生把所有作品編輯成小冊子《雛鳳新聲》保留下來。為了進一步鼓勵學生,筆者還把這本小冊子寄給了各類報刊,其中的很多作品得以公開發(fā)表。更讓人驚喜的是,有好幾個學生堅持繼續(xù)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到學期快結束的時候,已經(jīng)寫滿了一本小冊子。
在課程的開發(fā)過程中,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是語文教師要在《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增強課程資源意識,充分考察和挖掘地域課程資源,讓它們成為語文課程建設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二是語文教師要利用自身優(yōu)勢,發(fā)揮自身特長。任何語文課程的開發(fā),一定是基于語文教師自身特點的。善于寫作的教師,可以關注語文寫作課程的開發(fā);善于朗誦的教師,可以關注語文朗誦課程的開發(fā);善于表達的教師,可以關注語文口語交際課程的開發(fā)……只有如此,語文課程的開發(fā)才會是切實有效的。
三是堅持生本立場,以學生為中心。沒有一種教學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也是如此,但是無論采用什么模式,都要堅持生本立場,以學生為中心(學為中心)。只有這樣,才能使實踐更有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