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崢
摘要:郎世寧,一位來自歐洲的畫家,在宮廷作畫五十余載,在對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融合技法甚至“神似”與“形似”方面的差異做出了巨大貢獻。本文以郎世寧工筆人物畫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郎世寧生平和前后期的藝術風格變化,仔細分析郎世寧的作品,總結郎世寧工筆人物畫中“中西融合”在題材,造型,構圖,色彩四個方面的表現。
關鍵詞:郎世寧;中西融合;國畫
一、郎世寧生平以及前后期藝術特色
郎世寧,1688年出生于意大利米蘭。在這個良好的藝術環(huán)境中,他接觸了很多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青年時期他在卡洛·科納拉學院接受正統(tǒng)的美術教育,其間郎世寧受到他老師的影響成為了一名基督徒,從而開始了與繪畫和傳教相融的一生。
成年后《馬可·波羅游記》的興起導致了“東方熱”,大批歐洲人前往中國“淘金”。而郎世寧作為一名修道士,也對這個國度充滿好奇,希望前往傳教。
到達中國后遇到了他侍奉的第一位皇帝——康熙,他對西方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清廷的藝術品味給了郎世寧一個展示他的藝術才能的機會。然而在進入宮廷的初期,他的繪畫技巧并沒有得到康熙皇帝的贊賞。在康熙末期,郎世寧為了自己的傳教事業(yè),開始對自己的繪畫進行了適應性的變革。
他把西方寫實主義繪畫與中國工筆繪畫特點相融合,開始使用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材料。減弱光感。使用西方的焦點透視。借助西方的解剖知識,表現事物的體積感和質感。隱約的色調冷暖明暗對比與勾線等中西手法融合運用,自此郎世寧繪畫的題材和構圖己經開始向中式靠近。
二、郎世寧工筆人物畫中“中西融合”的表現
(一)題材——祥瑞物象
郎世寧有關人物畫的題材大致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描寫重大歷史事件的記錄性繪畫,另一部分是人物的肖像畫。郎世寧除了生動地描繪了這些歷史事件,還為天子和妃嬪繪制肖像。
除此之外,郎世寧的人物繪畫中也開始出現一些具有祥瑞含義的物像,如《弘歷采芝圖》,是乾隆帝弘歷在尚未登基時身著漢服的肖像,畫中他右手拿著玉如意,在中國,如意寓味著吉祥如意,在這幅畫中還有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寓意。左手扶在梅花鹿的背上,“鹿”與“福祿壽”的“祿”同音,因象征著長壽和高官厚祿,受到當時文人的歡迎。
(二)造型——結構準確
西方繪畫的科學嚴謹和寫實造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給康熙年間的宮廷藝術帶來了一定的沖擊。這個時期照相術還沒有傳入,而郎世寧的寫實繪畫就有著“留影”的功能。
乾隆時期,郎世寧繪制了《清高宗乾隆皇帝朝服圖》,描繪的是乾隆皇帝登基的時候,畫中的清帝意氣風發(fā),充滿了帝王的威嚴,尊貴和自信。與宋《宋仁宗坐像軸》相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在宋代,人物臉部先以淡墨勾勒,然后以粉彩平涂,五官用墨線勾勒,眉毛和胡子也是先用線條表現,然后用淡墨分染。從畫中僅露出的拇指我們可以看到他也是用墨線勾勒關節(jié),指甲細長,用白粉提出指甲上的高光。而在郎世寧的繪畫中臉部的線條感減弱了,用顏料按照骨骼和肌肉的結構染出眼窩、鼻梁、顴骨和下巴的體積感,皮膚的質感也描繪的十分到位,鼻梁上還有一絲高光,眼睛神采熠熠,嘴角上揚。眉毛也是沿著結構用墨暈染,手的造型準確,一只手心向下,放在大腿之上,一只手捏朝珠,置于腹前,減弱了線條,只用色彩染出結構。指甲的形狀也更加寫實,呈現出健康飽滿的光澤,指甲床、指甲溝、甲弧影都清晰可見。
(三)光影——明暗變化
乾隆皇帝雖然對西畫的寫實很是喜愛,但是歐洲人在作畫時喜歡采取特定的光線,皇帝對此及為不喜。因此郎世寧參考國人的欣賞標準。畫面光線一概采取正面光,防止由于側面光而呈現出強烈的明暗對比,即所謂“陰陽臉”,使人物肖像五官都處在明亮的位置,減弱明暗對比。
以《乾隆戎裝大閱圖》為例,我們可以看到郎世寧采取的是正面光,運用的明顯是西式的明暗塑造法,只不過把光的強度減弱了。畫面中明暗交界線、暗面、亮面、高光刻畫使得整個人物十分醒目,畫中人物的五官非常的清楚,頭部、肩部、腿部鎧甲有明顯的光感。頭盔上的高光表現出堅硬的質感,身體上圓潤的明暗交界線又表現了鎧甲的柔軟。雖然畫中的人物是面朝左側,但是通過表現光影使得前后關系表現很清晰。
(四)色彩——色彩語言
郎世寧在西方接受的是科學而又嚴謹的系統(tǒng)教育,在郎世寧進入清廷時,也把這種西式的色彩觀傳入中國。
還以《清高宗乾隆皇帝朝服圖》為例,畫面整體是暖色調,以黃色為主,表現出皇家的雍容華貴。畫中人物面部的色彩與背景色相似,表現出了環(huán)境色對人物的影響,畫面整體氣氛和諧統(tǒng)一。他打破了傳統(tǒng)工筆畫中墨線對色彩的限制,弱化了線條感,渲染的筆墨也變得細膩平和,盡量減弱油畫中顏料的堆疊感,運用色彩塑造形體的體積與質感。同時,郎世寧也學會了中式的色彩語言。在宮廷中,對色彩的使用是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的,以《平安春信圖》為例,畫中有兩個站立的人,較高是雍正皇帝,身上穿著的黃色上衣,暗示出他長輩的身份,另一位稍矮的正是寶親王,他身上的是淡紫色,雖不及黃色尊貴,但也暗示了他高貴的身份。
三、郎世寧對后世的影響和探究意義
郎世寧將西方的技法與中國的工筆畫相融合,從他的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堅實的寫實功底縝密的物象解剖結構和特有的顏色運用,他將東西方技法融于一體,既表現出中國的筆墨意趣,也注重物象立體感和光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在現代,西方美術的技法和理念的引進,影響了了傳統(tǒng)中國美術從古至今的格局和形勢。工筆人物畫的筆墨卻在逐步弱化,傳統(tǒng)的繪畫已無法滿足人們新的審美,工筆畫有必要在多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而探究郎世寧的繪畫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前進,使傳統(tǒng)中國畫得到完善和成長,我們要在堅守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取其精華,才能更好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聶崇正.郎世寧和他的歷史畫、油畫作品[J].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 (03).
[2]王婷婷.一種新的視覺審美趣味——月份牌風格、郎世寧風格與新年畫[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01).
[3]肖靜.清代中國人物畫寫生傳統(tǒng)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12.
[4]聶崇正.試說郎世寧作品的五類狀態(tài)[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 (05).
[5]聶崇正.清宮意大利畫家郎世寧和他的繪畫[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7]楊伯達.郎世寧在清內廷的創(chuàng)作活動及其藝術成就[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