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路 高國強 李瑞珩
摘? 要:根據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的發(fā)展趨勢,經濟社會發(fā)展以及社會產業(yè)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國創(chuàng)新性的建設應用型大學,旨在培養(yǎng)符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學校接軌市場。大學體育瑜伽課程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本身擁有較高的實用性和實效性,在突出應用型的要求下,將對傳統(tǒng)瑜伽課程進行改革。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 教練員模式? 瑜伽
中圖分類號:G831.3?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4(c)-0074-02
20世紀80年代瑜伽作為外來新事物在我國廣受追捧,新時代,大學生逐漸成為瑜伽練習的主力軍之一。應用型大學瑜伽實踐課程是以就業(yè)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前提,把需要工作的人培養(yǎng)為工作需要的人的過程。如何對瑜伽課程進行設計,體現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滿足應用型人才對技術技能知識的需求,更快幫助大學生提升自我,促進大學生全面、協(xié)調、健康的發(fā)展是極其重要的。因此,本次研究改變傳統(tǒng)瑜伽課堂教學,將教練員培養(yǎng)模式引入瑜伽課堂。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滇西應用技術大學瑜伽選修課的159名大一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四個月的課程學習,以學生的自我提升程度作為瑜伽課程設計的評價標準。
1.2 研究方法
本文運用實驗測量法、訪談法、文獻資料法等,對參與教練員培養(yǎng)模式的學生瑜伽練習者的前后變化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參與教練員培養(yǎng)模式的學生柔韌性有顯著提升
以測定綜合柔韌性的坐位體前屈為學習前后的評價指標,159名學生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平均提升5.3cm。其中8人(5%)提升超過10cm,64人(40.3%)提升5~10cm,87人(54.7%)提升5cm以內,沒有提升的學生0人(0%)。
2.2 參與教練員培養(yǎng)模式的部分學生具有引導能力
13.6%的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瑜伽輔助方法,并較準確地對練習者進行引導,改善和糾正練習中不當體式;51.3%的學生能夠基本掌握瑜伽輔助方法,能夠比較準確地引導和輔助練習者進行練習;35.1%的學生能夠自我練習,但無法對其他練習者進行引導和輔助。教練員模式既教授學生體式練習的方法、重點,還教授如何去引導別人練習,通過指導他人進一步提升自己。
2.3 參與教練員培養(yǎng)模式的學生對瑜伽有較深刻的認識
61.7%的學生對瑜伽從幾乎不了解提升到對瑜伽有較深刻地認識,能夠明確知道瑜伽區(qū)別于其他練習項目的主要不同點,瑜伽練習包含哪些部分,瑜伽練習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作為一名瑜伽練習者日常生活中應當如何規(guī)范和提升自己等。
2.4 參與教練員培養(yǎng)模式的部分學生有繼續(xù)練習瑜伽并作為終身項目的意愿
通過“教練員模式”學習瑜伽,27.6%的學生有意愿把瑜伽作為終身練習項目,相比其他項目,瑜伽練習適應人群廣泛,延續(xù)性更強,因此接觸瑜伽的練習者對瑜伽的堅持度很高。
2.5 學生對教練員培養(yǎng)模式認可度較高
相關研究表明,以講解、示范為主的瑜伽課堂,學生課外主要憑記憶和筆記內容練習,大多抓不住動作要領,達不到鍛煉效果。通過訪談,91.3%從未接觸瑜伽的學生認為教練員模式較好,學習雖有一定難度,但可以比較詳細了解每一部分練習,全面學習瑜伽。89.6%以前接觸過瑜伽的學生認為,教練員模式和以往參加的健身俱樂部瑜伽在內容、形式、練習層次上都有區(qū)別,通過教練員模式,可以學習練習方法,改變單一“跟隨練習”的狀況。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教練員培養(yǎng)模式符合應用型大學的課程需求,但課程量偏少,人均學習時間短。
應用型大學的課程設置更加注重專業(yè)化,應調整課程結構,適度增加專業(yè)課程比例,借鑒“模塊化”課程設置方式,深化課程體系改革,提升應用型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學時是保證課堂質量的時間基礎,調查對象的人均學習時間僅有2min,不利于瑜伽學習,特別是教練員模式下的瑜伽學習。
(2)教練員培養(yǎng)模式滿足應用型人才的發(fā)展,缺乏與專業(yè)融合。
應用型大學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注重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教練員模式一方面為練習者打下扎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另一方面鼓勵練習者與專業(yè)融合,對未來就業(yè)的特色優(yōu)勢形成提供條件。
(3)教練員培養(yǎng)模式有助于學生終身體育的培養(yǎng),身心綜合發(fā)展。
教練員模式解決了練習者不知如何自我練習的難題,深入解剖每一個體式,幫助練習者了解和掌握教授的每一部分練習,練習者真正掌握練習要領和練習技能,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形”。技能掌握進一步激發(fā)持久興趣,進而轉化為習慣并持續(xù)下去。長期的瑜伽練習可以逐漸地由修身向修心過渡,培養(yǎng)內心的平和與安寧,實現身心的協(xié)調與平衡。
3.2 建議
3.2.1 學以致用,提供實習機會
理論學習及時應用到實踐,通過實際練習檢驗學習能力,是教練員模式的一大特色和要求。在引導練習者的過程再次理解體式要領,理解輔助要領,特別是輔助教學,良好的輔助不僅可以幫助練習者提高練習效果,還可以引發(fā)引導者的成就體驗。
3.2.2 鼓勵課內、課外結合
課堂教學為主,課外活動為輔。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鍛煉。學生以真實教練身份參與到模擬教學中,課內學習的規(guī)范性與課外練習的靈活性完整構成瑜伽練習。而且課外練習便于練習者間的交流,無拘束,更益于練習者開拓思考。
3.2.3 團隊練習、相互提高
瑜伽可以單獨練習也可以團隊練習,各有優(yōu)勢。團隊練習可以營造良好的氛圍,在進行難度體式練習時,多人之間可以相互幫助,改善體式練習,又可以相互激發(fā)積極性,促使團隊提高。
3.2.4 修身、修心,協(xié)調發(fā)展
“有活力的感官高于無生命的物質,心念高于感官,智力高于心念,而靈魂則比智力高”。瑜伽文化一定程度上與我國太極文化相似,主張以健身的方式實現心靈的升華,日常生活中對自己嚴格要求,以瑜伽的行為規(guī)范錘煉自己。
3.2.5 結合專業(yè),積累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
學生通過學習,對瑜伽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除了對瑜伽本身的功能性認知外,敞開自己無限的創(chuàng)造性能量和無與倫比的智慧。不同專業(yè)的學生結合本專業(yè),瑜伽與專業(yè)結合,創(chuàng)新專業(yè)發(fā)展,提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維亞薩戴瓦(梵文)著.博伽梵歌(原意)[M].A·C·巴克提維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英文)譯,嘉娜娃(中文)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 嚴欣平.應用技術大學本科人才培養(yǎng)方案設計理念與原則[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1):41-45.
[3] 張鳴放,竇立軍,于雷,等.中德應用型大學課程設置比較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1(6):50-55.
[4] 米艷.甘肅省普通高校大學體育瑜伽課程開設現狀研究[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29):72-78.
[5] 王靜宜,高校健身瑜伽課程實踐教學設計與實施[J].運動,2016(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