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勇 張旭
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上較為少見,發(fā)生率在0.5%~6.8%,由于青少年腰椎間盤髓核彈性大、水分多,多數(shù)青少年患者經(jīng)保守治療,均可復位[1-3]。若治療無效,則需采取手術治療。傳統(tǒng)椎間盤切除術手術創(chuàng)傷大,不利于術后恢復,且極易導致頑固性下腰痛或腰椎不穩(wěn)等病癥[4]。近年來,經(jīng)皮側后路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逐漸應用于臨床退變性腰椎疾病治療中,取得一定效果。本研究選取腰椎間盤突出癥青少年患者,以研究經(jīng)皮側后路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對其術后疼痛程度改善及腰椎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腰椎間盤突出癥青少年患者68例,按術式不同分組,各34例。對照組女17例,男17例,年齡14~23歲,平均年齡(17.62±3.25)歲,病程4~16個月,平均病程(10.45±3.08)個月。觀察組女16例,男18例,年齡13~24歲,平均年齡(18.11±4.17)歲,病程3~18個月,平均病程(11.61±3.74)個月。兩組各項資料(年齡、性別、病程)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選取標準 納入標準:均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均為13~25歲;患者及監(jiān)護人均知情,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者;腰椎節(jié)段性不穩(wěn)者。
1.3 研究方法
1.3.1 觀察組 給予經(jīng)皮側后路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局部麻醉,患者取俯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根據(jù)腰椎間盤突出類型進行經(jīng)皮穿刺,穿刺成功后,拔掉針芯,注入對比劑,明確腰間盤突出詳情,沿穿刺針插入導絲,拔除刺針,依照導絲方向,插入可擴張導管,逐漸擴大手術通道。在椎間孔鏡輔助下,摘除病變椎間盤髓核。行椎間盤消融減壓術,縫合切口。
1.3.2 對照組 給予傳統(tǒng)手術,麻醉、體位、消毒鋪巾同觀察組,于責任節(jié)段棘突間隙后正中作約4 cm切口,依次切開皮膚至深筋膜組織,于患側棘突椎板骨膜下將椎旁肌剝離,使患側椎板、黃韌帶充分顯露,分離突出間盤、硬膜囊、神經(jīng)根,摘除突出椎間盤髓核,沖洗并止血,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
1.4 觀察指標 手術及恢復情況。術前、術后1個月、術后半年、術后1年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腰椎功能評分量表(JOA)評估兩組疼痛程度與腰椎功能,VAS評分滿分10分,分數(shù)越高,疼痛越嚴重;JOA評分滿分29分,分數(shù)越低,腰椎功能越差。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恢復情況比較(表1)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手術用時、住院天數(shù)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恢復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恢復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用時/min 住院天數(shù)/d觀察組 34 92.28±12.79 3.53±0.92對照組 34 120.03±17.64 7.40±1.32 t值 7.426 14.025 P值 0.000 0.000
2.2 兩組患者JOA評分比較(表2) 觀察組術后1個月、術后半年、術后1年JO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表3) 觀察組術后1個月、術后半年、術后1年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JOA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患者JOA評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 例數(shù) 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后半年 術后1年觀察組 34 9.37±0.41 25.30±2.09 27.24±2.08 28.08±0.45對照組 34 9.32±0.52 21.93±1.34 23.72±1.53 25.17±1.06 t值 0.440 7.915 7.949 14.735 P值 0.661 0.000 0.000 0.000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 例數(shù) 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后半年 術后1年觀察組 34 6.75±0.76 1.74±0.41 1.12±0.28 0.48±0.15對照組 34 6.63±0.69 2.60±0.51 1.90±0.43 1.02±0.22 t值 0.682 7.663 8.864 11.825 P值 0.498 0.000 0.000 0.000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癥青少年患者采取保守治療,約30%屬治療無效,需采取手術治療[5]。傳統(tǒng)手術多采用切除部分椎間盤,保留椎間盤功能,減少神經(jīng)根壓迫,可保障椎間盤術后再髓化,高度恢復椎間盤。雖然此類術式療效良好,但可導致關節(jié)突、上下終板、周圍韌帶組織受損,術后極易出現(xiàn)脊柱不穩(wěn)、椎間盤殘核再次突出、硬膜外疤痕等現(xiàn)象,不適宜作為最佳術式。
經(jīng)皮側后路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屬微創(chuàng)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損傷輕、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應用于成年腰椎間盤突出癥已取得良好效果。該術式主要是在椎間孔鏡輔助下,摘除病變髓核組織、破裂軟骨終板與纖維環(huán),并通過注入對比劑進行椎間盤造影,染色退變髓核,更加明確椎間盤突出部位,可保證手術精細操作精確度,減少周圍組織損傷[6-8]。此外,于內(nèi)鏡下摘除染色髓核,再行消融減壓術,可充分保留正常髓核組織,避免脊柱穩(wěn)定結構、關節(jié)突關節(jié)、上下終板受損,有助于保持脊柱穩(wěn)定性,保障青少年脊柱正常生長發(fā)育[9-10]。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天數(shù)、術后1個月、術后半年、術后1年VAS評分低于對照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經(jīng)皮側后路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可縮短手術時間,減輕術后疼痛程度,促進腰椎功能恢復,加快康復進程。
綜上所述,經(jīng)皮側后路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青少年患者可加快術后恢復,減輕術后疼痛程度,促進腰椎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