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研究得到校創(chuàng)新項目:“別+V”歧義結構考察(項目編號:2018YXJ462)的經費支持,謹致謝忱。
作者簡介:張凱倩,女,江蘇宿遷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法。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5--02
“別+V”是有歧義的。舉例來說(1)“你別吃。”可以表示a說話人對聽話者的提醒,即“吃”這個動作還沒有發(fā)生,說話人提醒對方不要去吃;也可以表示b說話人對聽話者的勸阻,即“吃”這個動作已經發(fā)生,說話人想要制止對方“吃”的這一行為。這是我們一般認識的祈使句,表示勸阻、禁止或提醒、防止。但是在(2)“你別上?!边@句話中,該句可表示a制止某人的行為,即“上”這一動作已完成,說話人希望不要再發(fā)生;也可表示b對某人的提醒,即此時動作還沒有發(fā)生,說話人提醒聽話人“不要上去”;還可表示c“你把(某個東西)卡在身上”。也就是說,同樣的格式(別+V),我們發(fā)現除了有a、b兩種意義,例(2)還有c義,這一意義(c義)是與“別+V”格式義有關呢,還是和“別”作為同音詞所具有的不同意義有關呢,本文擬對“別+V”這一格式進行分析,以求更清晰的分化歧義。
一、歧義的研究概述
歧義就是在理解上會產生兩種或者兩種以上可能的句子,換句話說,就是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理解的句子,有多重理解方式的句子。
關于歧義的研究早在兩千多年就開始了。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從邏輯學的角度對自然語言中的歧義問題作了比較系統(tǒng)的闡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從理論的角度談及歧義現象。近六十年的漢語歧義研究主要在分類歸納歧義定義、歧義類型、歧義分化等方面進行。我國最早注意到漢語歧義現象的語言家是呂叔湘和朱德熙先生,1951年《人民日報》上發(fā)表的《語法修辭講話》中列舉了五種歧義現象。上世紀60年代,由于時代特征的局限性,這一時期只有文煉先生的《論語法學中“形式和意義相結合”的原則》一文從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的角度解釋了歧義現象。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歧義現象的研究跨上了一個新臺階。無論從研究方法還是從研究思路上都突破了以前的從個別案例出發(fā),轉向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隨著計算機的發(fā)展又將歧義研究應用于計算機的領域。這個時期朱德熙先生的《漢語句法里的歧義現象》奠定了漢語歧義研究的基礎。80年代,語法學家們對歧義現象進行了更為精密和細致的描寫,同時受到國外語言學家最新理論的影響,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歧義性質、歧義成因、歧義類型等方面。到了21世紀,歧義研究是更多的重視不同平面的研究。宋彥云的《現代漢語歧義研究》把半世紀以來歧義研究的歷史分成三個階段:發(fā)軔時期、發(fā)展時期、進一步發(fā)展時期。漢語歧義的系統(tǒng)研究開始于趙元任用英語寫成并發(fā)表在國外的《漢語歧義問題》。發(fā)展時期開始于朱德熙《漢語句法里歧義現象》,這篇文章分析了句法里的歧義現象。新世紀的現代漢語歧義研究帶著明顯的認知色彩。
二、“別+V”這一格式歧義現象的研究概述
歧義句,作為漢語中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它的存在體現漢語文化的豐富多彩,其中的道理值得我們去研究,去記錄。如(1)“你別吃。”可以表示a說話人對聽話者的提醒,即“吃”這個動作還沒有發(fā)生,說話人提醒對方不要去吃;也可以表示b說話人對聽話者的勸阻,即“吃”這個動作已經發(fā)生,說話人想要制止對方“吃”的這一行為。學界對“別+V”這一格式的歧義現象已經有一些研究。王紅旗(1999)在《動詞的特征與“別V了1”的歧義指數》中從探究“別v了1”中動詞的特征入手,分析了“別v了1”的歧義指數。他說句子格式“別v了1”可以表示a“否定去除某客體”、b“否定主體或客體出現某種狀態(tài)”和c“否定發(fā)生某件事”的三個意義,表示這三個意義時“別v了1”中的動詞具有不同特征,根據這些特征及其之間的關系可以推斷“別v了1”在什么條件下表示什么意義。王文指出當有些自主動詞(說話人有意識地發(fā)出的動作)用在表否定主體出現的語義下,會產生歧義:一是表示動作已發(fā)生過,一是表示動作的主體或客體在動作之后的狀態(tài)。具體說來,即當動詞具有[+可控]且[-自控]的特征時,“別v了1”表示b義,歧義指數為1;當動詞只有[+動作/行為/變化/心理活動]的特征,而又不具有[+去除][+自移][+可控]且[-自控]的特征時,“別v了1”表示c義,歧義指數為1;當動詞具有[+自移]且[+自主]的特征時,“別v了1”表示b、c義,歧義指數為2;當動詞具有[+去除]的特征時,“別v了1”表示a、b、c義,歧義指數為3。用格式中動詞的特征研究歧義,這很新穎,但卻忽略了“別”字的價值。韓力(2011)在《從三個平面分析句式“小心(別)P”》這篇文章中從句法、語義、語用的角度分析了漢語句式“小心(別)P”。在句法方面指出“小心”作謂語,后面跟賓語或不帶賓語,也可作狀語。從語義的角度分析,韓文指出“小心”有“提醒”、“警告”兩種意思?!皠e”有“制止”和“防止”兩種意思,《現代漢語詞典》對“制止”的解釋是“使停止;不允許繼續(xù)”,對“防止”的解釋是“預先設法制止事件發(fā)生”,意義類同于“避免”。語用方面從經濟性原則、禮貌原則以及意義凸顯考察,指出一般情況下“小心P”和“小心別P”語義相同,所以認為“小心(別)P”中的“別”為冗余成分。但“小心P”是歧義結構,如:“小心采蘑菇”??杀硎拘⌒囊硪淼夭赡⒐?,也可表示小心別踩蘑菇?!皠e”在其中表示防止義,可見“別”在此句中也并不是毫無價值。這篇文章對我們最大的啟示是對“別”字的理解。王銀(2008)的《助動詞和語氣副詞“別”的功能、用法及其來源研究》分別從“別”表祈使否定及其相關格式;“別”的獨用;表揣測的“別2”“別2不是”和“別2”;以及“別”“別2是”和“別2”的演變來源做了詳細而系統(tǒng)的研究。并指出“別”表祈使否定時,“別V”有歧義,一種表勸阻或禁止,一種表提醒或防止。
三、同音詞“別”的研究概述
通過我們的考察,在“別+V”這一格式中,“別”是造成歧義現象的因素之一,以上對“別+V”這一格式的歧義現象的研究主要著重于“別”字作為助動詞和語氣副詞這一語法層面。而《5000字現代漢語詞典》(全新版)中對“別”字的解釋除表禁止或勸阻的意思外,還有表示“用別針等把另一樣東西附著或固定在紙布等物體上,即繃住或卡住”等意思。黃伯榮、廖旭東版《現代漢語》介紹同音詞的概念時,舉的例子就是“別”:“別”有三個義項,即三個不同的“別”。這幾項意義之間沒有內在的聯系,它們只是語音上相同,我們把這樣的詞叫做同音詞。關于同音詞“別”我們找到的相關文獻不多,這也是我們研究的一個契機,但關于同音詞的研究成果頗盛,代建桃的《現代漢語同音詞研究》以《現代漢語詞典》為研究對象,就向我們展示了同音詞的最新面貌。他指出,同音詞是各種語言中普遍存在的共有現象,這是因為詞是音義相結合的載體,而音少義多的矛盾在語言現象中又存在普遍性。代文認為同音詞就是詞的語音形式即聲、韻、調完全相同的詞。同音詞不等于同音字。文章還詳細地介紹了同音詞的含義、同音詞的分類、同音詞形成的原因等。王宏劍的《同音詞的分類與成因初探》指出同音詞不僅跟語音,而且跟語義、詞匯、語法等方面都有密切的關系。同音詞現象是一種歷史現象,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內容。對同音詞進行分類和形成原因的探討,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清其本質,了解其真相,更好地為語言(尤其是口語)的研究及其應用服務。王璦麗的《“同音詞”性質的再認定》更為深入地向我們介紹了同音詞,對同音詞性質認識的一些模糊性表現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區(qū)分同音詞、同形詞與多義詞的看法。王文指出同音詞從字形上分為兩大類:同音同形詞和同音異形詞。區(qū)分同音同形詞和多義詞要看這幾個同音同形詞之間意義之間是否有聯系,詞義有密切關系者即同音而意義上有聯系的同形詞,他們除了是同音同形詞關系外還是多義詞。詞義之間無密切關系著即同音而意義上無聯系的同音詞,僅為同形的同音詞。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M].5版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紅旗. 動詞的特征與“別V了1”的歧義指數[J].語文研究,1999,(3).
[3]王銀. 歧義句新角度透視助動詞和語氣副詞“別”的功能、用法及其來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8.
[4]代建桃. 現代漢語同音詞研究[D].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08.
[5]宋彥云. 現代漢語歧義研究[D].甘肅:西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