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文廟位于玉溪市通海縣城南,秀山北麓。始建于明代,明弘治十六年(1503)通海知縣余人俊重建。明朝末年因年久失修,多已倒塌。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雍正十一年(1733)重修,民國時期又多次重修。
文廟坐南朝北,分四進三大院落。沿南北中軸線依次為照壁、泮池、文明坊、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尊經(jīng)圖,依地勢高低順序排列。東西廊廡及鐘鼓二樓以對稱格局配屬于正殿兩旁。
文明坊通高11.6 米,面闊15.9 米,為四柱三間牌樓式樣石木磚結(jié)構(gòu)。中間門為須彌式基座,基座上立精美石獅,獅背拱衛(wèi)柱架,柱架上重檐歇山頂,八角飛檐,下施如意斗拱承架屋面,彩繪絢美,精巧別致,為滇南之冠。
文明坊前有華表一對。坊下十余級臺階為廣場,廣場東側(cè)塑《孔子撫琴圖》雕塑。場邊圍以紅色宮墻,墻上鑲嵌“鳶飛魚躍”四個石刻大字。墻前為半月形泮池,有石雕欄桿圍護。宮墻東西兩面各有一牌坊式大門,稱東華門、西華門,2007年恢復(fù)重建時修復(fù)為德配天地坊、道冠古今坊。
文明坊之南,是大成門。穿過大成門和庭院,即是文屆主體建筑大成殿。大殿面闊五間22.5米,通進深13.3 米,單檐歇山頂抬粱式木構(gòu)架;大殿用柱28 棵,柱體高大,柱礎(chǔ)有燈籠式、古鏡式,古樸端莊;檐下四疊斗拱分布密集,斗小拱大,極言裝飾意味;殿面檁坊裝飾鏤空彩繪照面枋,繪有各種花卉圖案,絢麗多姿;殿前月臺寬敞,青磚鑲面,青石鑲道心。殿東西兩面分別建有鐘樓、鼓樓,翹角飛檐,琉璃瓦頂。沿鐘樓、鼓樓下為東西兩廡。大成殿后有崇圣祠、尊經(jīng)閣等建筑。
通海文廟占地12000 平方米,因依山就勢,層層都因山勢拔高,整個廟貌顯得巍峨壯麗。1998年通海文廟被列為第五批云南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