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俊霞
【摘 要】高校學生間糾紛的發(fā)生,致因復雜,影響因素較多,主要表現在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加強心理疏導,注重教育管理等方面。高校學生間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的建立,還需要法制保障、學校主導、學生參與、社會支持,多方聯動,做好事前預防,解決專業(yè),事后跟進,平時關注。
【關鍵詞】高校;學生間糾紛;人際和諧;社會支持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2-0009-02
高等教育階段,學生在年齡上已經成年,但是涉世未深的他們還處于心理斷乳期,處理糾紛的經驗不足,情緒控制的能力不高,面臨糾紛也不夠成熟,而高校在應對學生間糾紛時的解決機制目前則亟待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學生間糾紛解決機制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校學生間糾紛解決機制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支持,糾紛的預防機制不健全,學生間發(fā)生糾紛后調節(jié)的出發(fā)點僅僅是解決當下沖突。男生明顯較女生發(fā)生的糾紛機率高,但高校學生間的糾紛解決機制缺乏對糾紛性別差異的考量。同時,學生間糾紛發(fā)生時的家庭支持、學校支持、社會支持明顯不足。學生的日常心理輔導亟待加強,學生的人際交往教育不足,學生管理模式存在問題,很難從糾紛致因入手,從根本上化解糾紛[1]。
二、高校學生間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構建
針對以上情況,高校學生間糾紛多元化的解決機制亟待建立,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
(一)制度保障,有法可依
根據法律多元主義,學校也可以是制定學生間糾紛解決法律法規(guī)的主體,具體到我國的法律傳統而言,可以根據各高校自身的情況和特點,在充分調研本校學生糾紛及其解決情況的前提下,制定相應的糾紛預防和解決規(guī)定。一些共性的問題,則應完善高等教育法律體系,使高等學校學生間糾紛發(fā)生時有法可依。應以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典型案例及其判決為參考,充分考慮高校學生間糾紛的特點,為高校學生間糾紛解決提供足夠的法律支持和法制保障很重要。
(二)事前預防,積極弱化
對于高校學生間的糾紛解決,事前預防是關鍵。根據人際關系和諧的指標及時判定學生間的人際關系質量,跟進學生的人際關系發(fā)展狀態(tài),了解可能發(fā)生的矛盾與糾紛,盡量在學生間糾紛剛發(fā)生時就能積極弱化糾紛。對于高校學生而言,需要具備一定的人際交往知識,學會正確面對問題和壓力。同時,學校和社會應給予一定的支持,及時幫助大學生緩解壓力,防患于未然。科學減壓、有效調節(jié)、自我消化也是事前預防的關鍵所在[2]。
(三)男女有別,差異應對
高等學校學生因性別差異,糾紛也有一定的差異性。具體而言,對于男生之間的糾紛,應該注重在糾紛發(fā)生時避免糾紛雙方的情緒過激,可以單獨溝通,依據相關政策進行處理。對于女生之間的糾紛,則比較適合關注細節(jié)和感受。還需要注意的是,女生相對來說更為敏感、脆弱,因此,當嚴重的糾紛發(fā)生時,尤其是情感方面的糾紛出現時,必須特別關注當事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確保糾紛的解決過程安全,結果有效,避免自傷或傷害他人的現象發(fā)生。
(四)社會支持,助力解決
一些糾紛的特性決定了糾紛的解決需要得到社會力量的支持。在社會支持層面,應廣泛吸納社會的人力、物力資源,助力高校學生間糾紛的解決。而社會支持在落實過程中,更應形成一定的應急機制。如醫(yī)療支持、資金支持、法律援助支持等。如在社會支持的醫(yī)療支持方面,急救知識進校園,惡性糾紛發(fā)生時,促使高校學生有能力對被害者緊急施救,最大程度挽回生命損失[3]。
(五)心理輔導,沙盤調節(jié)
心理健康是高校學生間糾紛解決的重要條件和指標之一。以近年來發(fā)生的惡性校園案件來看,心理因素在高校惡性案件中占據最重要的地位,糾紛當事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是學生能夠妥善處理糾紛,接受糾紛解決結果的重要指標。針對于嚴重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學校會積極主動干預。而對于平時的一些常見的心理困擾則難以得到針對性的指導。
此外,因為外界環(huán)境和每個時期學生學習任務的變化,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會不穩(wěn)定,因而只靠入學時的心理測評作為判斷心理健康的依據不僅片面,時效性也不足。高校學生內心不夠成熟,對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足,心理輔導應該常態(tài)化開展,心理健康的培訓和指導應該貫穿于整個高等教育階段。學生之間人際關系的培養(yǎng),可以借助一定的專業(yè)工具,如人際和諧理論中的人際和諧的四大原則。在人際關系遇到問題時及時疏導,可以借用沙盤等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工具,尤其是團體沙盤。目前,各高校均已建立了沙盤室,需要加大使用頻率,讓團體沙盤也走進大學生的寢室生活、班級生活,通過沙盤的調節(jié)作用,增進彼此了解,提升彼此之間的信任,協助化解一定的矛盾糾紛,使其成為高校學生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有機組成
部分。
(六)注重培訓,人際和諧
糾紛是發(fā)生在人與人之間的,糾紛解決的關鍵在于人際關系的和諧。高校學生的人際交往知識和能力均有所欠缺。調研時走訪的幾所高校均是綜合性的高校,學校專業(yè)設置全面,人才濟濟。因此,充分發(fā)揮本校的知識優(yōu)勢,請相關的師生對高校學生進行系統性的、具有指導意義的人際交往知識培訓很重要。培訓時應始終貫穿人際和諧的原則和標準,同時指導學生探索人際和諧的實現措施,使人際和諧教育始于需求,重于事實,源于案例,終于效果。將人際和諧的理念種于大學生的心里,將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四自”精神和和諧的人際關系結合起來,讓人際和諧成為大學生校園生活的主旋律。
(七)學生為本,提升管理
以學生為本,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自治能力。高校學生間糾紛的解決需要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管理工作中。高校學生的自我管理體系中,班委體系中增設心理委員,提升對于糾紛發(fā)生的監(jiān)控能力和及時干預調解能力。高校學生規(guī)模極大,學生管理難度大。但高校管理人員配備有限,往往一名輔導員要擔任多個班級,甚至不止一個年級的輔導工作。因而,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參與到管理工作中極為重要。同時,因為高校學生和學生之間更為平等,對彼此的學習和生活也有更多的了解,因而,在管理方面也更加便捷。但是,學生的自治能力亟待提升。有自律便有尊重,才能有人際和諧的四個原則,才能夠在糾紛解決機制方面,發(fā)揮大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最后,科學合體的學生管理制度是學生自治,自主參與管理工作的前提條件,要在一定的管理制度的基礎上,以生為本,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質量。
三、結束語
綜上,高校學生間糾紛需要法制保障、學校主導、學生主體、社會支持,多方聯動,多元化的解決機制來預防和解決。
【參考文獻】
[1]姜美霞.大學生同學間人際沖突及應對[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
[2]馬麗萍.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調查及干預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07.
[3]陳小華.大學生人際關系滿意感與自尊、心理控制源的相關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