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婷
第一課時在語文教學中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初看課題“螳螂捕蟬”,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會不由想起“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八字成語,想必課文就是講這則寓言故事的。讀完全文后,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故事中有故事,它先由歷史故事引出“螳螂捕蟬”這個寓言故事,再由寓言故事又回到“吳王攻楚”這個歷史故事,寓意深刻發(fā)人深省。像這類型的課文學生在中年段就接觸過,如《爭論的故事》《天鵝的故事》。那么到了六年級了,這類型的課文第一課時應該教些什么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識字、寫字的具體教學建議中指出:“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求學生寫字姿勢正確,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zhì)量。”在平時的教學中,低年級老師每一節(jié)課都會預留一定的時間幫助學生觀察分析每個生字的間架結(jié)構(gòu),指導書寫,及時講評。而到了高年級,老師們便只關(guān)注字是否正確,漸漸地就忽視了對寫字的指導。事實上,教師的書寫示范是語文課堂上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老師在引出課題時,要求學生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書空課題,并且邊寫邊指導:“螳螂”和“蟬”都是形聲字,它們都是昆蟲,所以都是蟲字旁,寫的時候要注意做到左窄右寬。這一環(huán)節(jié)既讓學生識字,又讓學生寫字,并且將字寫美觀。此外,教師還加入了對“螳螂”二字連筆字書寫的指導,這確實是很有必要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曾經(jīng)驚訝地發(fā)現(xiàn)學生在描紅《三亞落日》一文的習字冊時,會錯將“洋溢”的“洋”三點水的連筆看成了“言字旁”,那恰是因為學生不了解什么是連筆,怎樣寫好連筆字,只會依樣畫葫蘆,但是結(jié)果卻是寫成了“詳溢”,可謂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朗讀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和當代閱讀教學的重要方法?!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五、六年級段的學生朗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边@也是我們很多老師在制訂每一課的教學目標時都會用到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卻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朗讀越來越?jīng)]有感情。在教學中,老師在學生讀課題時就進行了引導。有的同學聲音洪亮地讀課題后,老師相機引導,既然是故事,就應該讀出講故事的語氣,這樣一來,學生就立刻明白了要較有韻味地去讀好課題。從生硬的讀到有味道的讀,可謂是水到渠成。再如在引導學生讀準文中生字詞的時候,老師逐行出示文中的詞語,一開始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接著能夠讀出停頓,然后把詞語放到文中的句子中,讀出講故事的味道,讀出人物說話時的不同語氣,可謂是層層遞進。從課題到詞語到句子再到段落,老師在教學時一步一個腳印,層層引導學生將詞語讀準,將句子讀慢,將段落讀出高低起伏,讀出節(jié)奏。就這樣,我們看到了六年級的同學們在課堂上抑揚頓挫、有板有眼、認真讀書的模樣。
概括能力,是一種捕捉要點的能力。我們在教學時經(jīng)常會訓練學生提煉小標題,這樣的能力訓練有助于學生把文章從厚讀到薄,從長讀到短。老師讓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想想《螳螂捕蟬》這篇課文到底講了個怎樣的故事呢,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分別是什么,試著提煉小標題來概括地說一說。
第一名學生站起來說:“吳王見自己的兵力很強大,想攻打楚國,大臣們都反對,可吳王很固執(zhí),下了死命令,誰勸阻就要殺掉誰?!边@是故事的起因,吳王——執(zhí)意攻楚。
第二名學生說:“有一個侍奉吳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边@是故事的經(jīng)過,少年勸說。
第三名學生說:“吳王由少年講的故事想到了自己的處境,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边@是故事的結(jié)果—— 打消念頭。
《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段落起止明顯,按照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讓學生分段,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老師再在此基礎(chǔ)上提煉小標題,幫助學生明晰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緊接著老師讓學生按照這樣的思路,用上“乘虛而入、不堪設(shè)想、螳螂捕蟬、恍然大悟”這四個成語概括地說一下這個故事。學生立刻就有法可循:“吳王想出兵攻打楚國,但大臣們認為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會不堪設(shè)想。一個侍奉吳王的少年給吳王講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吳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边@樣的概括就更有味道了。
我國的很多教育家對學習遷移有過不少精辟的論述。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過“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確實,學會遷移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課文,掌握一定規(guī)律的學習方法。這篇課文的故事性很強,故事中套著故事,是一篇學生愛讀并能夠從中受到啟發(fā)的好文章。對于六年級的學生,從他們生活經(jīng)驗的儲備和學習的能力來看,通過自讀體會到文章的主旨并不難,但是,學生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特定背景知之甚少,學生所能體會的只是文本的淺層含義。如何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層意義,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guān)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文題“螳螂捕蟬”可以說是整個故事的“眼”,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因此,教學時,老師先從文題入手,引出課文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抽絲剝繭,直奔重點,提問“這個故事在課文的哪幾個自然段”,引導學生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接著教師拋出第二個問題,“讀一讀這則故事,想一想蟬、螳螂、黃雀,它們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禍患分別是什么”,學生一邊讀書一邊圈畫。交流時,教師利用板書畫出“蟬←螳螂←黃雀←少年”的關(guān)系鏈。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通過上面的鋪墊,追問“這個故事的言外之意”,完成了兩個故事的切換。學生在“蟬←螳螂←黃雀”關(guān)系鏈的基礎(chǔ)上完成了“楚國←吳國←諸侯國”的關(guān)系圖。故事的寓意也在學生心中悄悄生成。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返璞歸真,尤其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更要如此。真實教學,扎實訓練,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促進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加強學生的語文技能訓練,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掌握語言文字這個工具。
作者簡介:江蘇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