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人類與自然是相互關聯(lián)的。我們將自然視為精神家園,接受自然給予的創(chuàng)作啟示。山水畫寫生更是要把大自然作為基礎條件,感悟自然,提煉我們眼中所觀察的事物。山水畫中包含了儒、釋、道思想。本文將探討中國山水畫寫生的自然觀、山水畫的寫生,并通過對張璪、王履等古代賢人思想的闡述,進一步論述中國山水畫中的自然。繪畫來自于畫家的內心感受,畫家在筆墨之間流淌著自然的和諧之美。
關鍵詞:自然觀 山水畫 寫生
一、自然觀概述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自然觀指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一個事物本身與自然、宇宙的關系問題,也是對世界的一種態(tài)度。其實簡單地說,“自然”就是指客觀事物的本來風貌,是沒有經過人為加工的事物。“自然”與“人工”是兩個相對的概念,自然是沒有人工的痕跡加入的,是事物原本的模樣。筆者認為這里的“自然”有下面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自然界的客觀事物是自然生長的,在生長的過程當中沒有受到人類的干預,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天然的,沒有經受過人類的破壞。山中的生物以及水中的生物都是按照大自然自身的規(guī)律生長直到消亡;第二層含義是指經過人類參與干涉過的自然,但是只要人類按照自然規(guī)律去和大自然相處,也可以達到自然的狀態(tài)。
二、山水畫寫生
(一)體悟自然,注重寫生
在創(chuàng)作當中,寫生最需要我們具有的是生命活力。自然界的山水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有的美是顯露出來的,有的卻像金子一樣,蘊藏在礦里,這就要求畫家在生活中要善于挖掘,擅長概括,善于從中獲取,發(fā)現生活中有趣味的、有朝氣的東西。如果我們在寫生的時候畫出的東西沒有生機,沒有神韻,便讓我們失去了作畫的初衷,更曲解了中國畫的本身之導向。所以我們在寫生的過程中要以一顆真心去體會、觀察、感受對象的真實外在,把握對象的神韻。中國畫也注重表現對象的造型,但特別注重表現對象的神態(tài),表現畫家的內心,寫生要以自己的真實體會去發(fā)現周圍的朝氣和事物的趣味性。寫生要將物體的內在靈魂揭示出來,要揭示出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所以說我們要以自然為師,專心去感受周圍具有美感的東西,在其過程當中去體會自然的美感。
(二)著重體驗,傾心表現
在游玩山水的過程中,既要與山水為友,又要以山水為師,做到時時能發(fā)現山川的精微,要為生活傳神。熱愛生活,對于山水畫的寫生和對自然景觀的展現,畫家必須做到酷愛山川,熟悉山川,妙造山川。標新立異的創(chuàng)新作品是緣于對生活的感悟、體會,要以一顆純真的心去熱愛生活。生活已然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許多很好的條件,就看我們是如何去挖掘外在世界中深層次的美,將物象的氣韻通過專心的情感表達出來,是身為一名畫家最重要的使命。畫家要注重細細觀察,從身邊尋找創(chuàng)作的靈感,從傳統(tǒng)中尋找創(chuàng)新資源。
三、師法自然的傳承
(一)外師造化
造化便是客觀存在的自然事物,“外師造化”說的是藝術家學會感受周圍的事物,熟悉山川自然的特征,鉆研和體會社會生活,從客觀世界和環(huán)境中吸收創(chuàng)作素材以及創(chuàng)作的靈感,然后融入自身的情感當中,這樣才能夠表現出對象的本質特征,它是我們創(chuàng)作中的基礎?!爸械眯脑础笔莿?chuàng)作的根本原則,畫家只有將外師造化與中得心源相結合,進一步把人的生活感受與自然變化結合起來,才能夠算得上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二)心師目,目師華山
“目師華山”是以我為創(chuàng)作的中心,是一種來自于客觀事物的真實感受。它必須有客觀事物的存在,才能夠加入作者自身的感受,進行創(chuàng)作。王履在欣賞完華山的美景后,他的內心受到了觸動。于是,在經過作者的提煉,華山最后在畫作中體現出來,所以說作者畫中的華山并不是客觀現實中的華山,這個華山是在畫家自己心中的?!澳繋熑A山”這個重要思想為我們今天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以形媚道
魏晉時期的審美觀有著極大的進步,宗少文的《畫山水序》里有所體現。這篇山水畫論著不到500字,但是對我國山水畫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宗少文認為,山川河流是客觀存在著的,“以形媚道”這個“媚”非常有美學的意味,“媚”總讓人體會到魅惑的感受,這種擬人方式的修飾手段,所在的點睛之處,不單單可以以生命的動力付諸寂然之上,更是狐媚于人,更加偏于主觀化,充斥著生命綻放的魅力與生機。
參考文獻:
[1]王伯敏.山水畫縱橫談[M] .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86 .
[2]張正忠.中國田園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
[3]劉傳富.山水畫之“虛靜”研究[M] .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3 .
[4]陳傳席.宗炳畫山水序研究[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 .
(作者簡介:麻思琪,女,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7級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國畫花鳥)(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