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面對五花八門的游學產品,看著價位不等的游學價格,怎么選擇,才是性價比最高、最適合自己的呢?
冬季游學,你不能錯過本篇文章。
如果說遠離家長的護翼、遠赴重洋萬里進行的留學,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歷練和成長。那么游學,則是留學前的短期鋪墊,讓學生有機會提前體會不同地域的人文生活、風土人情與學術氛圍。
游學歷來都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最為傳統(tǒng)的一種學習教育方式。在中國,最早的游學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孔子帶領弟子周游列國。而現(xiàn)代教育意義上的游學,則是在20世紀,隨著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發(fā)展進程而產生、成熟的一種國際性跨文化體驗式教育。
時光飛逝,2018年底馬上來臨,準備出國留學的學生們打算怎樣安排自己的寒假呢?本期,《留學》雜志通過信息收集,深入分析并篩選了不同類型的游學項目,從參與時間、參與效果等方面為讀者梳理不同的游學類型,以供學生和家長們參考。
何為游學?
從“游”到“學”的理性回歸
寒假即將到來,游學的廣告鋪天蓋地地向家長砸來,私人訂制、素質培養(yǎng)、高端研學……不同名目的游學產品充斥在市場上,可是追本溯源,游學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去游學?
游學,在現(xiàn)在部分中國留學機構的表述中,是背景提升的一種方式,即在孩子學習成績以外的地方,突顯孩子的特長、經歷、性格、愛好等方方面面。在高分頻出的中國,成績之外的競爭自然要塑造良好的背景,游學,就成了一種“速效”模式。
根據(jù)學生的個人愛好與即將申請的學校及專業(yè),在眾多游學路線中,選擇一二,成為了廣大家長最常使用的思路,也是機構推薦的說辭。然而,要想游有所得,必須先想清楚為什么游學。
以前家長要孩子出國留學,主要出于開闊眼界、旅游的目的。但是隨著家長意識的不斷提高和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家長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此。很多已有足夠經濟能力的家庭選擇全家出境旅游,而單獨給孩子報名假期游學團,更多是為了“學”的目的。
名校游覽、插班上課、戶外拓展是游學基本的項目。從具體項目安排上,可以明顯看出,“游玩”的痕跡已經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文化交流和能力培養(yǎng)。這種從游到學的理性回歸,顯示出了游學的良性發(fā)展趨勢。因此,在選擇留學機構和線路時,始終不要忘記自己的初衷到底是為了“游”還是“學”,這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項目,對得起這筆不菲的教育投資。
歸來未結束
游學后的“內化”同樣重要
游學是一種過程和經歷,背后沉淀的感悟才是最大的收獲。雖然很多家長在報名前都是反復咨詢,小心謹慎,但在游學回來之后很少重視如何鞏固孩子的游學收獲。
孩子回國后,除了最初幾天家長會詢問孩子在國外的所見所聞以外,過不了多久,很多家長就不再去跟孩子做進一步的溝通和引導。因為他們認為從孩子下飛機的那一刻起,游學就結束了,一切照舊。但實際上,游學應進入未完待續(xù)模式,能否將孩子的游學收獲內化并延續(xù),使之真正發(fā)揮促進孩子成長的價值,才是游學最大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