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潮
以技藝展示與成果匯報而向學校致敬,是校慶的重要形式之一。從2018年11月22日至12月中旬,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就是以教師藝術實踐音樂會、學生音樂會、室內樂音樂節(jié)、講座、大師課、校長論壇、國際遠程教學展示、全國音樂附中優(yōu)秀學生展演、教師音樂會、“音中獎”比賽等,來向其建校65周年校慶獻禮的,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將這所成就輝煌、斯特恩所譽的“每扇窗戶都有天才”的中國優(yōu)秀音樂學院附中在近年來的創(chuàng)獲展現(xiàn)在大眾面前。校慶不僅局限在校內,還吸引了國內外、海內外音樂院校師生的參與,觀摩交流、分享學習,展現(xiàn)出共同探討、聚議謀劃音樂附中的辦學及發(fā)展方略。12月3日舉行的《傳·習——2018作曲學科教師作品專場音樂會》展演8位作曲教師的風格迥異作品,精彩紛呈的創(chuàng)作吸引了業(yè)內外關注,高為杰、唐建平、郭文景等作曲家在學院書記、院長林在勇及附中校長丁纓的陪同下觀賞了演出。丁纓、強巍吳、岳淼、邵青、居文沛、彭榮鑫、高弘、沈葉等8位的8部作品,形式不一,體裁不同,題材多樣,或室內樂或管弦樂,或聲樂或器樂,或民樂或西樂,將觀眾帶入附中作曲學科蓬勃發(fā)展的氛圍中。
一、室內樂:以精致,致創(chuàng)新
室內樂是附中學生的創(chuàng)作和演奏的基礎課,它以形式各異但卻追求精致的藝術品質而成為創(chuàng)作、演奏的重要實踐領域,而老師的垂范作用自然非常重要。據丁纓介紹,附中從2010年開始組建室內樂科以來,每年有80組不同的室內樂組合,這也為室內樂創(chuàng)作提供良好的氛圍。除了課程教學中的份額增加外,還激勵師生嘗試各種樂器組合,弦樂四重奏、無伴奏合唱及各種民族樂器的組合形式,不一而足,它們有利于培養(yǎng)合作意識與團隊協(xié)作能力。《傳·習》音樂會上半場的室內樂作品既是教學成果的展示,也是學術至上追求的傳統(tǒng),“傳”的是學校學統(tǒng),“習”的是技藝能力,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展露了附中作曲學科蓬勃發(fā)展的內在緣由。
沈葉的《民歌五首》采用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三重奏的形式,取材了川地的五首民歌:1.摘葡萄,2.莊稼調,3.尖尖山,4.豌豆蔓兒吊下巖,5.采花,這部作于2011年的三重奏所追求的民歌主題旋律及其和聲現(xiàn)代性的豐富變化,是沈葉承繼馬勒、巴托克、貝里奧、桑桐和楊立青的學術傳統(tǒng),尤其是后二者,桑桐在上個世紀末四十年代以《在那遙遠的地方》,楊立青在六十年代以九首山西民歌,創(chuàng)作鋼琴曲,曾在業(yè)內產生了廣泛影響。此次因時間關系,演出選了第一、二、五首,沈葉以同名四川民歌的不同主題及其情緒而進行的重奏探索,弘揚的不僅是民歌的雋永旋律,還意在精致的和聲變化、多樣的多聲音樂織體而賦予民歌以新的意境和韻味。前后樂章快慢相間,錯落有致,情緒不同,趣味迥異,展現(xiàn)了蜀楚文化的粗獷、瑰麗與靈秀。其中,對民歌主題出現(xiàn)位置及聲部的精細考究,使得主要安排鋼琴聲部的和聲在襯托或渲染更為明麗,富有風格特色。如《采花》中將蜀楚羽調式mi-do、la的核心材料變形而用于大提琴及鋼琴聲部,將“時序體”(以時間先后次第敘事)歌詞的意境也予以了一定的色彩變換的考慮,小提琴聲部原型民歌主題就在大提琴上以支聲復調的形態(tài)加以呼應,而鋼琴運用色彩和聲加以不斷推展。尤為值得指出的是,鋼琴聲部在民族和聲的特性色彩探索中注意了多調性、半音化的融入(見例1),從而使現(xiàn)代發(fā)展的樂曲富有敘事的內容與空間境界。沈葉近年來探索不同編制的室內樂方面佳作不斷,而以原型民歌旋律為法,進而予以現(xiàn)代性發(fā)展的嘗試,這部作品是較少的也是較為成功的案例,它在國內外上演了十數場次,并被改編成多種版本,可見演奏家、觀眾對這種探索的認可。
例1、《采花》的原型主題及其發(fā)展
無伴奏合唱是室內樂中的又一較為精致的藝術形式之一,丁纓致力于這一形式的探索已經有些年頭了,包括高為杰教授在內的很多專家都曾對其之前的泰戈爾詩詞的創(chuàng)作記憶猶新。此次的無伴奏混聲合唱《未來的模樣》(林子詞)《望海潮》(柳永詞)同樣帶給人以雅致雋永的氣質。作品選取了古今兩首不同風格的詩詞,在和聲上做法考究,注意了各聲部間的均衡,如《未來的模樣》開始處運用的三度音程,給人們展現(xiàn)了合唱本原的縱向、整體的音響特色,讓人們想起了巴洛克時期的教堂合唱的純凈與溫暖;隨著音樂的發(fā)展,同步型的縱向和聲逐漸化為多聲線條的復調聲線,注意了聲部的呼應關系和情趣的營造,到“你知道天這邊有我的念想”時,音樂再予以統(tǒng)一性的“強調”,達到同步的縱向和聲的狀態(tài)。這種有分有合、有縱向有橫向的變化,使得作品很有段落的層次感,而其縱合化和聲的運用也使作品意境多變,如“想”字上大七和弦就非常具有緊張性,是將前述音樂發(fā)展的力量聚攏,將和聲的張力進行了恰當強調。
例2、《未來的模樣》的和聲縱合
在《望海潮》中,丁纓運用了單音裂變等手法,一開始由G長音,以次逐漸引入大二度音程F、小三度音程bB、大三度音程bE、純四度音程C和D、純五度音程D等,它以G為軸心而做的上下援引(見例3),使得音樂的和聲逐漸飽滿、豐富,打破了原來和聲的縱向或橫向的構成模式。這種手法是丁纓長期以來堅持的探索,多樣的和聲構建形式,逐漸探索無伴奏合唱的純凈、精致的音響世界。除了微觀的和聲構建考究外,丁纓的作品也注重結構層次的布局,濃淡、快慢、緊松等對比手法,使得作品的音響富有情趣,滿足了審美情趣對變化、新奇感的實時需求,聽來令人饒有趣味,這也使她的作品注重學術性探研的同時,又注意普適的可聽關照的特點凸顯。
例3、《望海潮》中的單音裂變
注意民樂作品的探索也是附中教師創(chuàng)作的側重點之一,高弘的《軸離——為古箏和鋼琴而作》,作品在中國線性音樂思維的基礎上,以單聲音樂的生成與擴展為突破,以“a音為中心”,采用向下、向上的逐漸擴展的形式逐漸展開其音高。從其節(jié)目單的介紹可見,高弘是有其理論先導的意識,“以軸為正,離之為融”,有“引言”與“變異”(增值augmentation、映射reflection)等理論的支撐,從而使其作品有一定的可控思維的特征。除了音高上的構想外,在民樂器古箏的常規(guī)和非常規(guī)演奏法的利用上,《軸離》也有音響個性的探索,如其第42小節(jié)在琴碼上拍奏而表現(xiàn)的飄渺意境,第53小節(jié)處在古箏旋律線條的構建基礎上的點描手法的、多種聲響形態(tài)的融入,這將中國民族器樂思維和西方現(xiàn)代音樂手法進行了融會。
例4、《軸離》中的民樂思維與現(xiàn)代手法融會
弦樂四重奏是西方音樂的基礎性體裁,在附中作曲的教學中也是主要基礎任務之一。彭榮鑫的弦樂四重奏2.0《后》就較為注意傳統(tǒng)四重奏創(chuàng)作手法的運用,如在主題塑造及對題的呼應上,引子中對主題材料的呈示,在第1 2小節(jié)出現(xiàn)的主部主題是在中提琴聲部進入,并以第二小提琴對主題進行移調呼應,進而以其他聲部如大提琴、第一小提琴次第進行點綴并形成和聲色彩的轉換,其目的是建構弦樂四重奏典型的音響效果。其音樂主題的形象設計也注意其辨識度,旋律先平、后揚、再轉的三步驟,主題兼具了展開性空間,為后面奠定發(fā)展提供可能(見例5)。樂曲在創(chuàng)新思維上表現(xiàn)為,其一是對主題的發(fā)展,在主題中引入半音化進行,為其后續(xù)的現(xiàn)代性發(fā)展奠定基礎;其二是對比性手法的大量運用,如在地35小節(jié)處以短促動機而與主部主題的長線條形成對比,主調性與復調性思維并置而形成對比,從而形成多重音響空間,其三是現(xiàn)代手法的運用,點描法、多調性;其四是線性思維的開放性結構發(fā)展,將樂曲的八個片段不斷呈現(xiàn)出新奇感,將弦樂四重奏這一傳統(tǒng)西方體裁中國化發(fā)展上進行了較好的個性化探索。
例5、《后》中對弦樂四重奏的傳承與發(fā)展
室內樂的探索使教師音樂會展現(xiàn)出較強的學術品格,是學高為師的垂范之舉,它們或以典型題材形式、或以經典民歌的現(xiàn)代發(fā)展、或以民樂的新音響開發(fā)、或以雅致的合唱等手法,展現(xiàn)了不斷深挖廣開的群體創(chuàng)新意識。
二、管弦樂:以新銳,求發(fā)展
如果說上半場的室內樂主要展示的是內秀之氣的話,那么下半場的管弦樂主要展示的是外顯之魅。從形式看,四部管弦樂形態(tài)各異,居文沛的《九天玄鳥》是以橫笛與管弦樂隊相協(xié)奏,邵青的《山河-II,水》強調的是飽滿濃烈的管弦樂隊色彩,岳淼的《童年日記》(1.牧童短歌,3.鳴蟬,4.星星·夢,5.紙飛機)渲染了素淡的管弦樂隊風格,正因為通篇的考慮,岳淼說此次沒有演出節(jié)奏性強的、管樂木管銅管為主的第二樂章,強巍吳的《笛域千秋》是為竹笛與管弦樂隊而作的恢宏篇章。從風格上看,四部作品在其現(xiàn)代性的發(fā)展上呈現(xiàn)出不同的選擇,《九天玄鳥》取材于溫予詞的《水調歌頭·暢游萬里空》和秀麗婉轉的“水磨調”昆曲,但卻以變化絢爛的色彩進行新銳的發(fā)展;《山水》注重整體性管弦樂色彩的構建,以古典的變衍手法而凸顯“亂”之新景觀,新樂境;《童年日記》以管弦樂素描的清淡筆觸,小而精,秀而麗,展現(xiàn)了那些樸素但卻記憶猶新的久遠時光;《笛域千秋》同樣以竹笛協(xié)奏曲為體裁,但卻更為注重旋律線條的構建而給以跌宕起伏的美感。
《笛域千秋》在序的部分以不同樂器的點描手法而營造了樂曲的氛圍,表現(xiàn)了絢爛多彩的基調,寓意華夏文明滋養(yǎng)的千秋偉業(yè),并以華夏音樂文明中的笛樂為載體展現(xiàn)了翻騰跳躍的音型。竹笛主題是由向下滑行跳進的動機與二度音程顫音式緊隨五度音程跳進的兩種動機構成,顫音型的、跳進型的動機后來被逐漸拉寬放大,逐漸衍變?yōu)樾善鸱木€條。作品將點狀的動機逐漸變?yōu)殚L線條的旋律的擴展式做法,為其笛樂主題構建了多樣的形式,而非程式化的自由衍變的做法(見例6),也為笛曲打破陳規(guī)求得了發(fā)展之道。
例6《笛域千秋》的主題構建及衍變之態(tài)
岳淼的《童年日記》并非在意挖掘色彩絢麗的管弦樂所具有的寬大幅度,而是在意某一具象形態(tài)的管弦樂手法呈現(xiàn),這種單一形態(tài)的管弦樂手法有著教學實例的某種意味。其作品由五個小曲組成:《牧笛》以弦樂和木管為主展現(xiàn)了清悠牧笛過狂野的悠閑,《戲》以管樂的跳躍和熱烈展現(xiàn)了戲耍的童趣,《鳴蟬》以管弦和聲來描摹夏天蟬蟲嗚叫的聲響,《星星·夢》以弦樂鋪襯下的金屬制打擊樂器的晶瑩剔透而來表現(xiàn)星空之下少女的夢想,《紙飛機》的管弦齊鳴是全曲的總結而來表現(xiàn)童年時的紙飛機的游戲之態(tài)。作品抓住了童年特定場境,以特定的樂器或樂器組為主色調,從而展現(xiàn)了管弦樂寫法中的特定場境描繪能力。如《牧笛》以長笛(包括短笛)為主,以輕快而靈動短笛節(jié)奏音型(見例7),展現(xiàn)了牧笛聲聲自得樂的悠然童年生活狀態(tài)。在塑造這一主色調的基礎上,管弦樂手法中抓住了弦樂隊(包括豎琴)鋪墊與襯托,以音型予以呼應,以持續(xù)音予以襯托,以和弦的靈活織體予以律動推進等,這些手法可見岳淼在管弦樂上扎實功底和嫻熟運用,這一定會在其教學有所實踐并獲得成功的發(fā)展之道。
例7、《牧笛》中特定場境的管弦樂法描繪
居文沛的《九天玄鳥》也在樂曲一開始以木管樂器開篇,但它卻在意木管樂器點狀音型的開發(fā),以短促的吐音為主法構建了音響和樂曲的基調,經過一定篇幅的點描,逐漸引入的弦樂的單音基礎上的長氣息線條,但并不在意起伏的旋律的構建,直到橫笛(用大笛演奏)出現(xiàn),旋律線條才有了些許的形狀可觀。笛樂以密接弦樂組的方式進入,延續(xù)了之前節(jié)奏音型變化多樣的形態(tài),突出了笛樂聲部與其它樂器組的織體間的對比,主題也就較為明顯為人辨識,居文沛的做法較為明顯地注意了主奏樂器的特色挖掘,淳樸憨厚的笛聲與活躍跳動的管弦樂隊之間形成了互補的作用(見例8),而她對片段的色彩描繪之法也可見她較多影視音樂創(chuàng)作的手法特點。
例8、《九天玄鳥》中的主題與織體對比
邵青的《山河》之二的“水”篇以管弦樂而描繪水的各種聲音狀態(tài):靜流的、奔涌的、噴濺的、咆哮的,作曲家自己也說有些水流姿態(tài)甚至令人眩暈、目不暇接。樂曲一開始就以快速的木管樂組的快速音階與弦樂組持續(xù)的長音展現(xiàn)了快速水流的緊張感,從第110小節(jié)開始,又以下行滑奏而表現(xiàn)了水流直下懸崖甚至巖石間飛濺的場景。著力于音響特定形態(tài)的構建使得邵青的“水”態(tài)各異,有時著實令人目不暇接,甚至某些樂段還頗為令聽者緊張,可見作者在管弦樂張力的挖掘上有其發(fā)展之道。
管弦樂隊寫作是作曲學科中的基礎技能之一,它直接服務于教學,教師們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也不由自主地體現(xiàn)了教學中的思考。而平時創(chuàng)作的委約或許也為其創(chuàng)作的個性生成奠定了基礎,如強巍吳的民族性管弦樂線條構建的特點,居文沛音響畫面感的色彩構建特點,岳淼畫境的管弦樂單一性格的純粹描繪,邵青的電子音樂手法在管弦樂音響構建中融會等。但樂曲中也有一些試驗音樂的手法痕跡,某些技術用得還嫌粗糙,而一味地追新獵奇,一味強調某種音響色彩或織體形態(tài),也使樂隊寫作中實際內容的表達略微欠缺,有些作品只是音響堆砌,尤其是某些作品對可聽性旋律的拋棄,也使其學術性探研之外的內涵構建乏善可陳。
《傳·習:2018作曲學科教師作品音樂會》以高超的技術呈現(xiàn)和特定內容表達而展現(xiàn)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教師們在學術性探索上的既往成就,它在同行面前展現(xiàn)了技術特色與發(fā)展之道。作品或以前沿技術探索而展現(xiàn)象牙塔中的品質追求,或以鮮明民族音調的開掘而展現(xiàn)教學中的傳統(tǒng)繼承,或以層次變化、內容豐富的藝術呈現(xiàn)而展現(xiàn)作曲基礎教學中經年創(chuàng)獲。音樂會放在65周年的校慶期間面世,自然有著別樣的意味,不管是展現(xiàn)教研傳承的學術傳統(tǒng),還是研習前沿技藝的個性創(chuàng)建,都是值得津津樂道的創(chuàng)舉。我們期待著下一次作品薈萃而共祝70年校慶時刻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