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沫
近日,一位網(wǎng)友發(fā)文感慨:“生活在今天的中國,我實在找不到悲觀的理由。無論是縱向和本國歷史比,還是橫向和其他國家比,我對自己生逢時代的運氣之好,簡直不敢相信?!边@樣的感言,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過去40年我們國家的成就之巨、變革之深、變化之大。同時也引人深思,在這個時代,我們又該怎樣通過自身的努力,去為民族贏得復興,為人類贏得未來,也為自己贏得人生?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事實上,弘揚愛國奉獻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自強不息的精神財富,更是新中國70年砥礪奮進的力量源泉。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戚繼光抗倭、保家衛(wèi)國,再到雷鋒甘當“螺絲釘”,守島英雄王繼才堅守孤島,濃濃的家國情懷之中,無一不體現(xiàn)著民族大義?!抖Y記·大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艾青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愛國奉獻精神世代相傳,成為中國人的一種文化基因。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立足本職崗位,用汗水、心血甚至生命,把祖國建設得日益繁榮昌盛。這種奉獻匯聚的精神力量,不僅筑牢了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堅實根基,也在一點一滴中匯聚起中國奮進的磅礴力量。
今天,愛國奉獻精神更體現(xiàn)為一種時代責任。奮進在新時代,亟待我們激蕩新氣象、成就新作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意志力量。青年強則中國強,只有青年肩負起時代重任,我們未來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廣。當然不只是青年,對于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舞臺再大,自己不上臺永遠是個觀眾”,決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平臺再好,自己不參與永遠是個局外人”,決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現(xiàn)狀;“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動永遠是個失敗者”,決不能踟躕不前、不思進取。
對于個體而言,要關注國家為我們做了些什么,更要多問問自己為國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說,家國情懷需要我們愛國、奉獻、擔當、作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斷升華愛國奮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