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云 啟雙濤 劉經(jīng)倫 楊麗華 張振鐸
摘要[目的]對小黑藥進行實生苗栽培馴化研究。[方法]采用L8(27)正交試驗,考察不同光照、土壤、溫度對小黑藥實生苗生長發(fā)育的影響。[結(jié)果] 弱光、混合土+高溫、弱光+混合土較適宜葉生長數(shù)量增長;弱光+混合土、弱光、混合土、混合土+高溫較適宜葉長度增長;弱光、弱光+混合土有助于提高葉均生長速率;以上不同處理差異均顯著或極顯著;120 d時鮮生物量差異不顯著,但弱光、混合土、高溫下鮮生物量較大。[結(jié)論]弱光、混合土、高溫是小黑藥實生苗生長發(fā)育和生物量積累的適宜條件。
關(guān)鍵詞小黑藥;實生苗;馴化;正交試驗;環(huán)境條件
中圖分類號S567.23+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03-0154-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3.049
引種馴化是人類通過人工干預措施,使野生植物或外來植物成為栽培植物的措施和過程[1],其中種子實生苗栽培試驗是許多植物資源引種馴化的必要過程之一。小黑藥(Sanicula astrantiifolia H.Wolff ex Kretschmer)屬傘形科變豆菜屬植物,又稱昆明變豆菜、川滇變豆菜、三臺草、五匹風,產(chǎn)于我國西南各地,是中國西南特有種,生于海拔1 500~3 000 m的河邊雜木林下、山坡草地和溝邊陰濕處[2]。小黑藥常以根入藥[3],民間常用做藥膳。小黑藥作為一種藥食兩用、純天然、無污染、亟待開發(fā)的野生物種資源,具有廣闊的市場開發(fā)潛力和應用前景[4],其藥材主要來源于野生種質(zhì)資源。小黑藥以種子繁殖為主要繁殖方式,雖分布較廣,但自然種群個體數(shù)量稀少,同時近年來其野生種群被人為大量采集破壞,數(shù)量急劇減少。目前,小黑藥研究報道主要集中在成分、藥理和分子等方面,但鮮見對繁殖和馴化方面的研究報道[5-8]。因此,有必要對該物種進行實生苗栽培馴化研究,特別是近自然條件下人工種植試驗過程中的生長發(fā)育表現(xiàn),為該物種保護、開發(fā)利用和種植推廣提供科學依據(jù)[9]。同時,這種開發(fā)和利用方式對環(huán)境影響較小,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環(huán)境資源的破壞。鑒于此,筆者采用L8(27)正交試驗,考察不同光照(A因素)、土壤(B因素)、溫度(C因素)對小黑藥實生苗生長發(fā)育的影響,為該物種的進一步開發(fā)、保護和利用提供技術(shù)指導。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保山市隆陽區(qū)保山學院內(nèi)(99°09′40.68″E,25°08′05.56″N)進行。該地海拔約1 680 m,行政區(qū)劃屬保山市隆陽區(qū)保山壩。試驗地屬典型西南季風區(qū)亞熱帶高原氣候類型,11—4月為旱季,5—10月為雨季,干濕季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年均溫 14.8~21.4 ℃,年活動積溫4 639.7~7 806.8 ℃,年日照時數(shù)2 046.5~2 327.4 h,年均降雨量740.2~2 097.5 mm,無霜期234~341 d[10],山地是小黑藥分布區(qū)之一,符合馴化環(huán)境要求。
1.2試驗材料
小黑藥實生苗試驗材料于2013年6月和2014年2月直接從云南省昆明市尋甸縣聯(lián)合鄉(xiāng)叉河村后山挖掘,移栽于試驗地。從2次種植植株上采集成熟種子,自然晾干保存。錦農(nóng)JN-QXM型全項目土壤肥料速測儀;HUATO S500系列溫濕度記錄儀;TES-1003A照度計。
1.3試驗設(shè)計
試驗于2016年6月1日開始,2016年9月13日結(jié)束,共105 d。馴化栽培過程中的生長發(fā)育問題是物種物種馴化利用過程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物種繁殖能力強和物種生態(tài)適應幅廣,則物種馴化越容易。根據(jù)引種馴化理論,參照相關(guān)文獻資料[11-18],該研究試驗設(shè)計如下:
試驗地位于溫室大棚。試驗采用3因素2水平,使用L8(27)正交設(shè)計安排試驗。其中,光照設(shè)置2種因素(A因素:A1為自然光;A2為80目遮陽網(wǎng)處理后光照,采用照度計定時測量光照強度),土壤2種因素(B因素:B1為山基土;B2為黏土∶山基土∶紅土=1∶1∶1的混合土,采用土壤肥料測量儀按土壤測定方法測定氮、磷、鉀和有機質(zhì)),溫度2種因素(C因素:C1為高溫,≥室外溫度;C2為低溫,約90% C1溫度,定時測量記錄空氣溫度和濕度)。假設(shè)不同光照、溫度、土壤下小黑藥實生苗生長發(fā)育無差別,即設(shè)定光照、溫度、土壤為自變量,以小黑藥實生苗生長發(fā)育為因變量,給與相同的管理措施、種植時間、種植數(shù)量等以控制無關(guān)變量,每5 d觀察記錄小黑藥實生苗生長發(fā)育情況,然后通過試驗結(jié)果進行假設(shè)驗證。試驗設(shè)計方案如表1所示。
分別將2類土壤分類混勻,各分成4份,采用隨機法按試驗要求放置在溫室大棚,共設(shè)置成8個小區(qū),每個小區(qū)50 cm×50 cm,土壤厚度20㎝;種子播種[19]。
通過控制不同光照、溫度、土壤,觀察幼苗生長狀況并定時記錄數(shù)據(jù)。由于種子播種萌發(fā)試驗中試驗組出苗數(shù)最小為5株,隨機選定其他試驗組5個植株作為試驗統(tǒng)計對象。各試驗組分測量新生葉數(shù),葉片生長長度等分別記錄。試驗完成后各試驗組按株采收稱取整株鮮重并記錄。
1.4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Excel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采用直觀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對試驗結(jié)果進行分析。
2結(jié)果與分析
2.1各控制因素基本情況
2種光照處理下105 d光照強度定時觀測數(shù)據(jù)記錄整理如圖1所示,強光(A1)光強平均為8 799.68 lx,弱光(A2)光強平均為1 880.32 lx,兩者之比為4.68∶1,2種光照處理隨時間波動基本一致。
2種土壤處理的土壤成分3次重復測定平均結(jié)果是山基土(B1)銨態(tài)氮129.333 mg/kg,有效磷14.57 mg/kg,速效鉀152.333 mg/kg,有機質(zhì)177.1 mg/kg,pH 4.0;混合土(B2)銨態(tài)氮21.477 mg/kg,有效磷26.82 mg/kg,速效鉀131.267 mg/kg,有機質(zhì)41.373 mg/kg,pH 5.0。兩者銨態(tài)氮之比為6.03∶1,有效磷之比為1∶1.84,速效鉀之比為1.16∶1,有機質(zhì)之比為4.28∶1,均為酸性土。
2種溫度處理下105 d溫濕度數(shù)據(jù)記錄整理如圖2所示,高溫(C1)平均溫度為27.76 ℃,低溫(C2)平均溫度為25.53 ℃,溫度平均值相差2.72 ℃,兩者之比為1.108∶1,2種溫度處理隨時間波動基本一致。
2.2葉生長數(shù)量對實生苗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一般每植株葉片數(shù)為2~13個(不含子葉),以0表示該植株葉片死亡。試驗結(jié)果平均直觀分析如表1所示,試驗中各處理葉生長數(shù)量差異較大,高到低排列順序為處理⑦、⑧、②、⑥、③、 ⑤、①、④,葉生長平均數(shù)量為6.27個。R(極差)絕對值由高到低排序為A>BC>AB>B>AC>C,顯示影響葉生長數(shù)量的因素較復雜,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對葉生長數(shù)量均有較大差異,A因素是影響葉生長數(shù)量的主要影響因素,BC交互作用、AB交互作用、B因素影響次之。合并方差分析表明A因素、BC交互作用、AB交互作用影響顯著,其他作用不顯著,誤差平方和相對較小,占總數(shù)的3.52%,說明檢測準確度較高。A因素K2>K1,表明弱光(A2)較適宜葉生長數(shù)量增長,強光(A1)則相對較差。由表2可知,BC交互作用B2C1>B2C2>B1C1>B1C2,表明混合土+高溫(B2C1)下較適宜葉生長數(shù)量增長,山基土+低溫(B1C2)則相對較差;AB交互作用由高到低為A2B2>A2B1>A1B2>A1B1,表明弱光+混合土(A2B2)下較適宜葉生長數(shù)量增長,強光+山基土(A1B1)則相對較差。
2.3葉凈生長長度和對實生苗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由表1可知,各處理全部葉凈生長長度和差異較大,各組合由高到低排列順序為處理⑦、⑧、②、⑤、③、⑥、①、④,葉凈生長長度和平均為33.34 cm。R絕對值由高到低排序為AB>A>B>BC>AC>C,AB交互作用是影響葉凈生長長度和的主要影響因素,A因素、B因素、BC交互作用影響次之。合并方差分析表明AB交互作用差異極顯著,A因素、B因素、BC交互作用差異顯著,其他作用不顯著,誤差平方和相對較小,占總數(shù)的0.8%,檢測準確度高。由表2可知,AB交互作用A2B2>A2B1>A1B2>A1B1,表明弱光+混合土(A2B2)下較適宜葉長度增長,強光+山基土(A1B1)則相對較差;A因素K2>K1,表明弱光(A2)較適宜葉長度增長,強光(A1)則相對較差;B因素K2>K1,表明混合土(B2)較適宜葉長度增長,山基土(B1)相對較差;BC交互作用B2C1>B2C2>B1C1>B1C2,表明混合土+高溫(B2C1)較適宜葉長度增長,而山基土+低溫(B1C2)相對不適宜。
2.4葉均生長速率對實生苗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由表1可知,各處理葉均生長速率差異較大,各處理由高到低排列順序為處理⑦、⑧、②、⑤、③、⑥、①、④,葉均生長速率平均為0.088 cm/d。R絕對值由高到低排序為A>AB>BC>B>AC>C,A因素是影響葉均生長速率的主要影響因素,AB交互作用、BC交互作用、B因素影響次之。合并方差分析表明A因素、AB交互作用差異顯著,其他作用不顯著,誤差平方和相對較小,占總數(shù)的5.23%,檢測準確度較高。A因素K2>K1,表明弱光(A2)有助于提高葉均生長速率,強光(A1)則相對較差。由表2可知,AB交互作用A2B2>A2B1>A1B2>A1B1,表明弱光+混合土(A2B2)有助于提高葉均生長速率,而強光+山基土(A1B1)相對較差。
2.5植株鮮生長量對實生苗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將105 d后每植株鮮生物量作為分析因素影響的考察指標。統(tǒng)計直觀分析結(jié)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試驗中各處理植株地下鮮生物量差異較大,各處理由高到低排列順序為處理⑦、②、③、⑧、⑥、④、⑤、①,植株地下鮮生物量平均為10.06 g。R絕對值由高到低排序為BC>B>AB>AC>A>C,BC因素是影響植株地下鮮生物量的主要影響因素,B因素、AB交互作用、AC交互作用影響次之。方差分析表明各因素和交互作用不顯著,誤差平方和相對較大,占總數(shù)的6.63%,檢測準確度一般。K值分析顯示,弱光、混合土、高溫下鮮生物量較大。
3結(jié)論與討論
3.1結(jié)論
通過光照、土壤、溫度3因素2水平L8(27)正交試驗結(jié)果可以看出,在該試驗栽培馴化條件下,實生苗均能正常發(fā)育,弱光(A2)、混合土+高溫(B2C1)、弱光+混合土(A2B2)較適宜葉生長數(shù)量增長;弱光+混合土(A2B2)、弱光(A2)、混合土(B2)、混合土+高溫(B2C1)較適宜葉長度增長;弱光(A2)、弱光+混合土(A2B2)有助于提高葉均生長速率,差異均顯著或極顯著;120 d實生苗鮮生物量差異不顯著,但K值分析顯示弱光、混合土、高溫下地下鮮生物量較大。
①弱光、混合土、高溫較適宜葉生長數(shù)量增長和葉長度增長,弱光、混合土下葉均生長速率提高,即弱光、混合土、高溫是小黑藥實生苗生長發(fā)育的適宜條件;
②弱光、混合土、高溫有益于小黑藥實生苗地下生物量的積累。
3.2討論
(1) 資源植物開發(fā)利用前期馴化研究工作。云南是資源植物王國,資源植物是云南實現(xiàn)綠色云南快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chǔ)之一。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實施、經(jīng)濟發(fā)展的轉(zhuǎn)型、云南高原特色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資源植物的地方差異化開發(fā)利用和規(guī)?;a(chǎn)業(yè)種植步伐將越來越快,由于云南植物資源的特性[21],資源和保護的矛盾必將更加突出,因而資源植物開發(fā)利用前期馴化研究工作顯得更加重要。但是,目前許多科研工作者對該方面的研究工作認識不足,且相關(guān)報道也較少。
(2)日益嚴重的資源植物破壞和保護。由于受利益驅(qū)使以及資源地農(nóng)戶資源保護意識缺乏,植物資源常被破壞性采挖,導致野生資源急劇減少。如果對資源植物繁殖和種植進行有效的指導,從而減少資源破壞和浪費,這對保護資源、減少破壞將起到積極作用。
(3)馴化試驗和結(jié)果利用。由于不同植物物種特性不同,在植物資源開發(fā)利用過程中對物種生物學特性不了解、種植技術(shù)缺乏,因而種植時選擇環(huán)境、種植管理均存在許多問題,導致種植產(chǎn)量不高。該研究提供了根據(jù)該物種野外觀察的生物學特性和統(tǒng)計分析原理設(shè)計的簡單試驗方案,在試驗記錄的觀測點中選擇了4個有效的觀測點進行分析,同時結(jié)合許多研究采用了直觀分析和方差分析相結(jié)合的思路,可供相關(guān)研究者參考。
3.3建議
(1)該試驗以光、土壤、溫度3種主要因素進行考察,雖然得出了正確結(jié)論,但也發(fā)現(xiàn)小黑藥植株在各因素下表現(xiàn)差異較大,說明其影響因子較復雜[20],今后試驗有必要增加考察因素的數(shù)量(如水分、濕度、土壤透氣度等)和水平,增加樣本個體數(shù),以便考察分析其他影響因素的作用。
(2)由于考察自然條件下該植物的實生苗生長發(fā)育受其他自然因素影響較大,因而水平較難于控制,采用的試驗因素未能得出小黑藥最適合、最高生長光照、土壤、溫度組合的具體數(shù)值和范圍,需要單因素人工控制試驗進行考察;同時該研究時間較短,地下鮮生物量積累不足,雖然得出了結(jié)論,但由于其方差分析因素不顯著,仍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俊愉.植物的引種馴化與栽培繁殖[J].植物引種馴化集刊,1966(2):1-6.
[2]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55卷 第1分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56-57.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15卷[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1999:1022.
[4] 袁昌齊.中國傘形科植物的民族植物學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1999(4):211-214,248.
[5] 楊濤,劉婷婷,楊芬,等.小黑藥多糖含量及其抗氧化性研究[J].糧油食品科技,2016,24(3):55-58.
[6] 張鴨關(guān),曾國榮,劉品華,等.小黑藥食用安全性的毒理學評價[J].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2014,42(11):184-186.
[7] ONAYUAR E,PEKMEZ M,MERTOGˇLU E,et al.Protective effects of Sanicula europaea extracts on nuclear DNA damage[J].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2016,61(S1):S37.
[8] CAI S Z,LI J,LI X,et al.Effects of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on the growth and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Sanicula lamelligera Hance{J].Medicinal plant,2013,4(2):24-27.
[9] 田豐,李永平,俞科賢,等.藥用作物栽培特點與建議[J].作物雜志,2013(3):12-16.
[10] 邵思全,李琰聰.淺談保山市玉米雜交種的演變歷程與發(fā)展對策[J].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2013(12):55-57,95.
[11] 劉翠花,大次卓嘎,張紅鋒,等.西藏野生蕁麻的人工馴化試驗[J].作物雜志,2008(4):59-60.
[12] 李紹平,黎其萬,王金香.巖白菜馴化栽培研究[J].中草藥,2004,35(6):693-695.
[13] 朱慧芬,張長芹,龔洵.植物引種馴化研究概述[J].廣西植物,2003,23(1):52-60.
[14] 茹桃勤,張玉潔,尚忠海,等.美國長山核桃引種馴化研究初報[J].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09(3):95-96.
[15] 蔡仕珍,陳其兵,葉充.野生花卉薄片變豆菜的引種馴化研究[J].北方園藝,2007(4):129-130.
[16] 汪建云,孔治有,覃鵬.西域青莢葉實生苗馴化的初步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5,24(4):59-62.
[17] 姜男,邢建嬌,丁國華,等.幾種栽培基質(zhì)下中華水韭幼苗的生長規(guī)律[J].濕地科學,2014,12(1):117-121.
[18] 杜宋騫.生物統(tǒng)計學[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4-354.
[19] 汪建云,啟雙濤,劉經(jīng)倫,等.小黑藥種子萌發(fā)繁殖研究[J].保山學院學報,2017,36(2):1-4.
[20] 蔡仕珍,李璟,李西,等.不同光照條件對薄片變豆菜生長及光合特性的影響[J].北方園藝,2011(5):88-91.
[21] 熊子仙.云南資源植物學[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