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雯
在2016年,筆者有幸參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活動主題為“笙聲不息·傳承”,其中涉及樂器演奏、舞蹈表演以及語言類節(jié)目等,表演者主要是來自通道侗族自治縣獨坡鄉(xiāng)上巖村的侗族村民。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枝光與上巖村村民演奏的蘆笙音樂令筆者最為深刻。在感嘆侗族人民民族文化自豪的同時,讓筆者對此民族的樂器產生了好奇,帶著這種敬意,作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研究的一員踏上了尋找“傳奇蘆笙”的道路,了解其音樂文化背后的故事以及它的制作過程。
一、傳承人的生活現(xiàn)狀
楊枝光,1954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獨坡鄉(xiāng)。是一名傳統(tǒng)樂器蘆笙的制作者,同時也是一名蘆笙吹奏者。2008年6月,侗族蘆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楊枝光榮幸地成為侗族蘆笙制作唯一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至今為止收有數個徒弟,都是同一村寨中的鄰居或同堂兄弟。通過筆者聯(lián)絡、查閱等方式,于2018年筆者去往湖南省通道縣獨坡鄉(xiāng)上巖村,楊師傅的家坐落于村落三省坡山腳下。離縣城大約4小時車程,當地人自身的基本交通方式多為摩托車、小三輪或徒步,每天早上8點會有去到縣城的小型客車(大致9座)。沿著山腳下大約有十幾戶人家,前有溪水和田地,后背靠山。
初次見面,見楊師傅穿著黃色塑料涼拖,挽著褲腳站在風雨橋旁的小路邊迎接我們。他的家就矗立在路旁,是一個三層高的樓房,與楊師傅同住的是他的妻子,一位樸實的勞動婦女,白天一般在不遠處運石塊、做農活賺些生活費,楊師傅則是靠出售自己制作的蘆笙營生。楊師傅平時制作蘆笙的地方是一個低于馬路水平面的小存物房,屋子的門正對陽光,其余地方光線很暗,但一個個豎在墻邊的蘆笙卻是看的一清二楚,大大小小幾十個。墻面上、地上還擺著很多各式各樣的制作工具,主要的工具有:鐮刀、卷尺、斧頭、鐵刀鑿、木棒等。通過跟楊師傅的交談了解,他經常在這個對著光的屋子門口做蘆笙中最重要的部件——簧片,充足的光線有利于楊師傅目測簧片的厚薄程度。它的工作“桌”是一個圓柱體式的木頭,上面有幾千上萬條被敲打的痕跡。二樓則是他子女的兩個房間,兩個兒子都外出打工,前幾年一間留給了孫兒住,最后孫兒讀完書也去到了外地,因此這兩個房間除了逢年過節(jié)兒女回來以外其余時候都是空著。在房檐上有一個不小的燕子窩,傍晚燕子們就會飛到窩中,楊師傅經常清掃燕子的糞便,但地上依舊有大量印記。三樓偌大的房間中,除了擺放著一個簡陋的圓桌、冰箱、老式電視和沙發(fā)以外,最奪目的則是墻上大大小小的獎狀和錦旗,再往里就是灶房,與后面的山體連在一起,中間有一個天井,這樣有便于曬衣服。據他們說,衣服一般是不掛在外面顯眼處的,這可能正是侗族村寨在習俗上與其他民族不太相同的方式之一。
二、傳承人的蘆笙制作
楊師傅至今做了快40年的蘆笙,據他所說制作蘆笙沒有特別技巧,第一是愛好和天賦,第二就是“多做,多聽,必能生巧。”楊師傅說學習制作蘆笙少之3年,多之8.9年,耳朵聽不準音的甚至一直都難以掌握,故音的識別能力在制作蘆笙中占有重要位置。楊師傅不僅會制作蘆笙,還會制作琵琶、笛子、二胡等樂器,雖說少,但制作成品卻很精致。如今的蘆笙對比其傳統(tǒng)蘆笙,為了順應當代曲調,樂器中增加了部分音、演奏上更加復雜、外觀上更加精美。蘆笙制作過程一共分為五個部分:制作簧片、蘆笙殼、擴音筒、蘆笙管、最后組裝。
第一步:制作簧片。這一步是最為關鍵的一步。需要用偏薄、有彈性的銅片。寬大約1.5cm,長度根據需要的音用“蘆笙種(十四根調音器)”去量,不固定。后用小鐵刀鑿成拱門型,使簧片中間屬于鏤空狀態(tài),能彈動。(鑿的大小根據師傅多年的經驗,沒有固定規(guī)模)鑿出的間隙不能太寬,一般簧片是兩邊厚中間薄。再沾水用工具磨得簧片平整不摩手。聽此時彈出簧片的聲音,用“蘆笙種(十四根調音器)”校對音是否在同一音高。將簧片安裝到做好的竹管中,先用簧片比一下竹筒,知道大概鑿多大的孔來放簧片,再用刀具鑿出一個比簧片稍稍小的鏤空洞,把簧片上的兩個角癟進去,然后刮下面需要癟進去的竹料,把簧片完整的別進去。最后用羽毛作的木棍將竹沫清掃出。
第二步:制作蘆笙殼。找一塊長方形實木,用工具磨成類似酒瓶型。對比做好的蘆笙,磨具用刀劃出需要編制竹條的線,再將竹條用鐮刀切成更細,將其磨皮光滑,以免刮手。再將竹條編織成辮子型。根據蘆笙殼的大小固定。后將蘆笙殼其劈成兩半,用鐮刀挖空。留大致5cm厚度。再對比蘆笙管來用2種工具鑿偏斜的蘆笙殼孔。把笙管按照兩排且60-80度傾斜的角度插入提前做好的蘆笙管,越大的蘆笙斜度越大,反之。最后合上兩半蘆笙殼,用5條竹編固定。這5條竹編的位置分別是蘆笙殼底部(含膠水)、第三排蘆笙洞下方大約1cm、第二排蘆笙洞下方1cm、第一排下方1cm、蘆笙殼頸中間。
第三步:制作擴音筒。通過吹蘆笙管,然后用氣吹擴音筒,聽微小的聲音是否一致。擴音筒與蘆笙管重合大約3cm。將這兩個用繩子系起來。如果是多管蘆笙則用膠粘住。
第四步:制作蘆笙管。先用火燒,掰直后裝入簧片,鉆孔。長短選擇參考“蘆笙種(十四根調音器)”,如果需要做長筒低音蘆笙則是成倍增加。
最后一步則是將前四步進行組裝。
通過與楊師傅的接觸以及向他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不僅是民族傳統(tǒng)音樂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更是我們藝術工作者的榜樣,他用他的一生守護著這一音樂文化載體。還記得曾和他的交談,筆者問道他自己能成為國家級傳承人的原因。楊師傅笑而不語,接著他徒弟說道師傅做的細致,肯鉆研。如今民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者的努力和堅持密不可分,筆者希望楊師傅身體健康的同時,能繼續(xù)發(fā)揚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音樂學者也將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劉瓊.《楊枝光:侗族蘆笙守望者》,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第1期
[2]肖偉.《弦歌不輟薪火相傳——湖南通道侗族蘆笙傳承研究》、《貴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