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宮。避暑山莊始建于1703年,歷經(jīng)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它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diào),取自然山水之本色,是中國現(xiàn)存占地面積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1961年,承德避暑山莊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布的頤和園、拙政園、留園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這樣評價:承德避暑山莊是由眾多的宮殿以及用于處理政務、舉行儀式的建筑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建筑群。建筑風格各異的廟宇和皇家園林同周圍的湖泊、牧場、森林巧妙地融為一體。避暑山莊不僅具有極高的美學研究價值,而且還保留著罕見的歷史遺跡。
避暑山莊的修建過程,大至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開拓湖區(qū)、修堤岸,隨之修建宮殿和宮墻,使避暑山莊初具規(guī)模??滴趸实圻x出園中佳景,并以四字為名,題寫了“三十六景”,如煙波致爽、南山積雪、萬壑松風等。
第二階段:從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對避暑山莊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增建宮殿和精巧的園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為名又題了“三十六景”,如勤政殿、松鶴齋、如意湖等。
避暑山莊東南部多水,西北部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它分為宮殿區(qū)、湖泊區(qū)、平原區(qū)、山巒區(qū)四大部分。
宮殿區(qū)地形平坦,是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由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筑組成。湖泊區(qū)在宮殿區(qū)的北面,幾個小島嶼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qū)域,層次分明、碧波蕩漾,很有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特色。平原區(qū)在湖泊區(qū)北面的山腳下,地勢開闊、綠草如茵、林木茂盛,一派茫茫草原風光。山巒區(qū)在山莊的西北部,面積約占整體的五分之四,這里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眾多殿堂、樓閣、寺廟點綴其間。
避暑山莊的建筑眾多,其中,正宮是宮殿區(qū)的主體建筑,也是游人們感興趣的重要景點。整個正宮占地約1萬平方米,由澹泊敬誠殿、四知書屋、萬歲照房、煙波致爽殿、云山勝地樓、岫云門以及一些朝房、配殿和回廊等組成。
正宮門上懸有一塊匾,上面是康熙皇帝親筆書寫的四個鎏金大字:避暑山莊。你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避暑山莊”的“避”字右邊應是“辛”字,康熙卻多寫了一橫,這是為什么呢?有這樣一種解釋,康熙皇帝特意加了一筆是因為他覺得:“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難之避?!?/p>
宮門后面,左右各有方亭一對,是舉行大典時的奏樂亭。正中的大殿即行宮的主殿——澹泊敬誠殿。它由珍貴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這里是皇帝治理朝政的地方,各種隆重的大典也都在這里舉行。
澹泊敬誠殿的后面,是外形簡樸的五間平房,這就是四知書屋。清帝在舉行大典前后,都在這里休息更衣。清帝平日召見大臣,處理事務,也在這里進行。四知書屋北面是萬歲照房,俗稱十九間房。以萬歲照房為界,前面的宮殿屬于“前朝”,后面是“后寢”。
萬歲照房以北是清帝的寢宮——煙波致爽殿,即康熙三十六景的第一景。殿內(nèi)陳設豪華,富麗堂皇,正中設有寶座,是皇帝接受后妃朝拜的地方??滴踉f這里“四圍秀嶺,十里澄湖,致有爽氣”,故名“煙波致爽”。
避暑山莊的建造,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各種造園技法,并將美學、文學、哲學等內(nèi)涵融匯其中,使其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縮影。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的背后,都有著中華文明的智慧與傳奇。
林加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