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慧 王禮力 陸遷
摘要:利用黃土高原陜甘寧3?。▍^(qū))1 152份農戶調查數據,基于農戶感知價值理論,從農戶對技術的感知價值和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感知風險視角切入,探索感知價值對農戶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的主效應,考慮收入水平的差異,分析總收入和農戶分化分析調節(jié)效應。研究結果表明:(1)農戶年齡越小、農用機械數量越多、耕地面積越多,農戶之間相互信任程度越高,政府支持程度越高,農戶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技術的概率越大。農用機械數量越多、耕地面積越多,政府支持程度越高,農戶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術的概率越大。(2)農戶感知利益、感知風險對其水土保持工程技術和耕作技術采用行為都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3)總收入能夠顯著負向調節(jié)感知利益與水土保持工程技術采用行為之間的關系,也能夠顯著負向調節(jié)感知利益、感知風險與水土保持耕作技術采用行為之間的關系,農戶分化能夠顯著負向調節(jié)感知風險與水土保持工程技術和耕作技術采用行為之間的關系。由此提出通過增加農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感知風險來提高農戶對水土保持技術的感知利益等政策建議,以促進水土保持技術的推廣應用。
關鍵詞:感知價值;水土保持技術;資本稟賦;農戶分化;調節(jié)效應
中圖分類號:F3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9)02-0133-09
引言
2015年國務院公布了《全國水土保持規(guī)劃(2015-2030年)》,確定的23個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qū)和17個重點治理區(qū)中,黃土高原地區(qū)分別占7個和5個,大多分布在自然條件惡劣的陜西省和甘肅省,因此解決好黃土高原地區(qū)的水土流失問題對改善我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重要的意義。現實農業(yè)生產中,人為不合理的活動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導致土地退化、耕層變薄、生產能力降低,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隨著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開展,研發(fā)、推廣和應用水土保持技術已成為關鍵措施。水土保持技術泛指保土保水的措施,其目的是減少農田土壤侵蝕,保護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綜合技術體系,其關鍵技術包括工程技術、生物技術和耕作技術,兼具增產、增收、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等綜合優(yōu)勢。農戶是水土保持技術采用的主體,然而目前農戶對該技術的采納率并不高。這一問題不僅阻礙了技術福利效應的充分發(fā)揮,也阻礙了我國傳統(tǒng)農業(yè)向兩型農業(yè)的轉變[1]。因此進一步引導農戶采用水土保持技術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關鍵。
國內外對農戶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大致可概括為:(1)個體特征方面,一般認為對農戶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有顯著影響的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生態(tài)認知[2-3]。(2)家庭特征方面,主要的變量包括:收入情況、農業(yè)經營規(guī)模、家庭勞動力狀況和兼業(yè)行為[3-4]。(3)政策因素方面,推廣制度、政府扶持等均有影響[5-6]。
縱觀已有研究,不難發(fā)現:關于農戶技術感知價值和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感知風險的心理因素研究還有待提高。農戶對技術的感知價值可理解為農戶在采用水土保持技術過程中所能感知到的利益和成本。農民是否接納某項技術或決策,首先取決于他們對該技術或者決策帶來的預期收益和成本的比較[7]。農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感知風險可理解為農戶對引發(fā)水土流失的自然災害的嚴重程度以及當地水土流失的嚴重程度的感知。大多數研究一般將農戶視為一個整體。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和人口結構持續(xù)變化,農戶群體的異質性已經不容忽視,收入增長誘發(fā)了較強的分化,不同收入水平的農戶表現出較大個體行為差異[8],從而影響其采用水土保持技術的行為。因此,不應忽略收入水平的調節(jié)效應。
本文基于農戶感知價值理論,從農戶對技術的感知價值和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感知風險視角切入,結合農戶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的實踐,構建農戶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決策模型,從感知價值權衡視角探索黃土高原地區(qū)農戶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的內在邏輯機理,實證分析感知價值對農戶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的主效應;考慮收入水平的差異,引入總收入和農戶分化分析調節(jié)效應,嘗試對農戶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提供新的解釋,以期為促進黃土高原區(qū)水土保持技術采用決策提供參考。
一、理論依據與研究假設
(一)感知價值理論
早在20世紀90年代,很多學者開始研究用戶感知價值,起初是應用在企業(yè)界和營銷學界。Zeithaml認為感知價值是消費者在產品或服務購買和消費過程中比較感知收益與感知付出之后對產品或服務效用大小所做出的綜合評價[9]。關于感知價值的形成機理,“層次模型”提供了很好的解釋,其基于個體認知邏輯,認為感知價值來源于個體對感知信息的處理,并產生3個認知層次:第一層是個體在某一產品、服務或行為的具體屬性和結果中形成的價值感知;第二層是個體對某一產品、服務或行為可能帶來的其他方面的收益和風險的評價(如心理感受、社會輿論等);第三層是個體基于自身所處的具體情境對前面兩層認知的權衡,主要是出于對風險因素的考量[10]。另外 “權衡模型”認為感知價值是個體通過對利益和風險(成本)之間的權衡和比較形成的主觀評價,當感知利益大于感知風險(成本)越多時,個體的感知價值水平就越高,其行為趨向性就越明顯[11]。任立等從感知利益、感知風險、感知價值3個方面分析了城市近郊區(qū)農戶土地投入行為[12]。韓成英從農戶感知利益和感知風險因素權衡農戶農業(yè)廢棄物資源化行為[13]。在構建農戶感知價值體系之前,需要對水土保持技術的特點進行分析,結合感知價值的“層次模型”“權衡模型”與相關學者的農戶行為研究成果,本文將農戶感知價值體系分為感知利益(增收利益、增產利益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利益)和感知風險(自然災害風險和水土流失風險)。
(二)研究假設
具體而言,感知增產利益是指技術帶來作物產量的增加;感知增收利益指技術帶來農戶收入的提高;感知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利益指水土保持技術帶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感知風險是農戶對能夠引發(fā)水土流失的旱災、暴雨、山體滑坡、泥石流和風沙災害等自然災害風險以及對當地農業(yè)生產和生活環(huán)境中的水土流失風險的感知。因此本文假設,農戶的感知利益和感知風險對其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有正向影響。
事實上,可以將農戶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理解為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感知到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是“劃算的”,從而產生內在動力;第二個過程是基于自身資源稟賦水平衡量能否確保其采用,從而提高其采用概率。資源稟賦作為家庭成員及整個家庭所擁有的包括天然和后天所獲得的所有資源和能力,對于個人行為的選擇和決策具有顯著的影響[14]。水土保持技術需要農戶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或時間,農戶在進行決策的時候,通常會面臨著一定的資源稟賦約束。在做決策的過程中,不得不考慮自身和家庭的資源稟賦狀況,農戶可能會因資源稟賦豐富,有能力確保其采用,也可能因為資源稟賦不能滿足相應行為發(fā)生的需要而選擇放棄[15]。采用情況會受到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等人力資本稟賦的影響,受農用機械數量等物質資本稟賦的影響和耕地面積等自然資本稟賦的影響,還有相互信任等社會資本稟賦的影響,同時會受到政府支持這種政府資源稟賦的影響。朱萌研究表明戶主年齡較小的種稻大戶更傾向于接受環(huán)境友好型技術[16];豐軍輝證明受教育程度對農戶秸稈能源化需求產生了顯著的正效應[15];高瑛等研究表明耕地面積對農民采用測土配方施肥具有正向影響[17];張童朝等認為物質資本稟賦等水平的提升可顯著增強農戶秸稈還田的投資意愿[18];何可等研究表明人際信任、制度信任在農民農業(y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決策中發(fā)揮著顯著促進作用[19];王格玲等的研究表明推廣服務和政府補貼能夠激勵農戶采用節(jié)水灌溉技術[20]。因此,本文假設農戶年齡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農用機械數量越多,耕地面積越大,農戶相互信任程度越高,政府支持程度越高,越容易采納水土保持技術。
調節(jié)效應是一種有因果指向的交互效應,調節(jié)變量一般不受自變量和因變量影響,但可以影響自變量和因變量[21]。侯玲玲等研究表明低收入農民對極端干旱事件更敏感,認為干旱更嚴重的農民更有可能采用相關的適應措施[22]。王常偉等指出,與非農收入型農民相比,農業(yè)收入型農民對環(huán)境的認知程度更高[23]。何可研究表明較之于非農收入型農民,農業(yè)收入型農民對資源性農業(yè)廢棄物循環(huán)利用的環(huán)境價值、經濟價值的感知程度更高[24]。由此總收入和農戶分化對感知價值和技術采用都有影響。即總收入和農戶分化在這一關系中可能存在調節(jié)作用,因此有必要分情況討論總收入和農戶分化的調節(jié)作用。為此,本文提出假設:總收入對農民感知利益與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的關系存在調節(jié)作用;總收入對農民感知風險與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的關系存在調節(jié)作用;農戶分化對農民感知利益與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的關系存在調節(jié)作用;農戶分化對農民感知風險與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的關系存在調節(jié)作用。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本文構建包括感知價值、資本稟賦、農戶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模型,理論框架見圖1。
二、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自于課題組成員于2016年1月至11月在陜西省米脂縣、榆陽區(qū)、綏德縣、甘肅省西峰區(qū)、環(huán)縣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原州區(qū)、彭陽縣、西吉縣對農戶進行一對一問卷調查所得。1998年,甘肅省西峰市和陜西省綏德縣建設水土保持示范區(qū),為區(qū)域的治理開發(fā)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水土保持世行貸款項目1994年實施以來,在項目的組織管理、投資運行、監(jiān)測評價、科技推廣等方面建立了系統(tǒng)完整的科學工作體系,為黃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管理起到了良好的指導示范作用。政府提供優(yōu)先技術服務和物資供應等優(yōu)惠政策,進一步激發(fā)了廣大群眾和社會力量投入水土保持的熱情。3個省(區(qū))都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對參與造林種草的農戶給予補償。因此,以上地點對于研究黃土高原農戶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對于樣本農戶的選取,采取分層隨機抽樣法,按照經濟狀況、距離縣城遠近等在每個縣(區(qū))選擇1~5個鄉(xiāng)(鎮(zhèn)),其次在每個鄉(xiāng)(鎮(zhèn))隨機選擇2~5個村,最后在每個村隨機抽取15~20個農戶,共發(fā)放問卷1 200份,回收問卷1 200份。刪除無效樣本后,最終獲得1 152份有效問卷,有效率達96%。樣本農戶的基本特征見表1。
調查問卷的內容主要包括:農戶和家庭資本稟賦,農戶對采用水土保持技術的價值認知,對自然災害和水土流失的感知,農戶水土保持技術采用情況等。樣本農戶的具體分布以及各縣(區(qū))農戶各類技術采用情況如表2所示。在受訪農戶中,96.7%為男性,由于男性在家庭中具有一定的最終決策權,故男性的意愿可代表家庭最終決策意愿;58.07%的受訪農戶年齡在51歲以上,顯示農村務農人員老齡化趨勢明顯;44.88%的受訪農戶文化程度處于小學及以下,表明農戶受教育水平偏低;42.45%的受訪農戶都進行了兼業(yè)生產,農戶兼業(yè)化程度較高;家庭勞動力數量在2~4人的農戶比例為78.82%,處于中等規(guī)模水平。77.43%的受訪農戶年純收入在5萬元及以下,5.73%的農戶在10萬元及以上,農戶收入水平偏低且兩極分化明顯。
(二)變量選擇及描述
本研究所建模型的因變量為水土保持技術的采用情況,對水土保持技術采納行為的測量主要是通過對農戶水土保持過程中工程措施(治坡、治溝、治沙、水利工程)和耕作措施(溝壟耕作、少耕免耕)這兩類水土保持技術的采納情況進行調查。
1.自變量的選擇。感知價值作為本文的核心自變量,分為感知利益(增收利益、增產利益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利益)和感知風險(自然災害風險和水土流失風險)。
2.調節(jié)變量的選擇。本文選取總收入和農戶分化作為調節(jié)變量。農戶分化參照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的研究將農民職業(yè)類型劃分為純農業(yè)型、兼業(yè)型和純非農業(yè)型。非農業(yè)收入占家庭總收入10%以下的為純農業(yè)型,賦值為1,非農業(yè)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10%~90%的為兼業(yè)型,賦值為2,非農業(yè)收入占家庭總收入90%以上的為純非農業(yè)型,賦值為3。
3.控制變量的選擇。本文選取農戶年齡、受教育程度、農用機械數量、耕地面積、相互信任和政府支持作為控制變量。
(三)模型構建
農戶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表現為“采用”和“不采用”兩種情況,因此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感知風險、感知利益、稟賦特征對農戶行為的影響以及總收入和農戶分化的調節(jié)作用。對這一系列影響機制的檢驗,本文按照調節(jié)效應檢驗的普遍做法,采用多層次回歸方程進行檢驗,回歸模型如下:
上式中,a、s、f分別代表農戶感知利益、農戶感知風險、調節(jié)變量,v代表控制變量,j=1,2分別表示工程類技術、耕作類技術,α、β、χ、δ分別為相應變量的回歸系數。
三、實證結果及分析
利用SPSS19.0采用方差膨脹因子(VIF)對變量的多重共線性問題進行驗證。一般認為VIF≤5時變量間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經檢驗,文中所選解釋變量VIF<2,滿足獨立性原則,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
為了檢驗農民感知價值與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的關系,以及總收入和農戶分化的調節(jié)作用,本文以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為因變量,以農戶稟賦特征變量為控制變量,以感知價值各組成維度為解釋變量,由于總收入和農戶分化與各解釋變量和因變量都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將其作為調節(jié)變量。利用Stata14.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層回歸分析(表4為農戶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技術的回歸結果,表5為農戶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術的回歸結果)。
分層回歸步驟為: (1)放入控制變量;(2)放入解釋變量;(3)依次放入調節(jié)變量。模型1主要對控制變量與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進行回歸分析;模型2和模型4檢驗加入調節(jié)變量后各研究變量對于因變量的影響;模型3和模型5在前兩個模型的基礎上加入交叉項,檢驗調節(jié)變量是否在農戶感知價值與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之間的關系中存在調節(jié)作用。
表4模型1表明,年齡、農用機械數量、耕地面積、相互信任和政府支持與農戶水土保持工程技術采用行為存在一定顯著的影響,其中年齡越小、農用機械數量越多、耕地面積越多,農戶之間相互信任程度越高,政府支持程度越高農戶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技術的概率越大。控制變量累計能夠顯著解釋水土保持工程技術19.89%的方差變異(F=300.43***)??赡艿慕忉屖?,年齡越大,其身體狀況不佳,無法進行勞動力投入,不愿意采用水土保持技術。年齡越大的農戶,其從事農業(yè)生產的年限越多,越容易按照之前傳統(tǒng)的習慣經驗進行農業(yè)生產,不愿意采用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水土保持技術。農用機械數量越多以及耕地面積越大說明農戶對農業(yè)生產的依賴和重視程度高,他們能夠充分認識到水土保持技術的價值,并愿意采用。一些工程類水土保持技術需要農戶參與集體行動來完成,相互信任能夠促進集體行動的實現。模型2表明,農民感知利益、感知風險對農戶水土保持工程技術采用行為存在顯著的影響,影響系數分別為0.501***、0.276**,這表明農戶對水土保持技術的價值感知程度越高,對自然災害和水土流失的風險感知程度越高,越會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技術。假設得到驗證。此外,總收入對水土保持工程技術采用存在顯著負向的影響(影響系數為-0.221**)。模型3表明,在模型2的基礎上增加總收入與二維感知價值的交互乘積項后,解釋力度顯著增加了。在引入交互項之后感知利益變得不顯著,感知風險顯著性降低,感知利益與總收入交互項系數和顯著性都小于感知利益,這表明,總收入能夠顯著負向調節(jié)感知利益與水土保持工程技術采用行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當農戶感知利益相同的情況下,隨著總收入的增加,會降低對水土保持工程技術的采用??赡艿慕忉屖?,農戶家庭總收入越高,說明農戶兼業(yè)化程度可能越高,更多地依賴非農收入,因不依賴農業(yè)收入,對農業(yè)生產不重視。因此,即使意識到水土保持技術的好處,也可能不采用,而將更多的精力用在非農就業(yè)上。另一種解釋是,高收入的農戶對技術的價值認知低于低收入的農戶,因而會抑制對技術的采用。模型4表明,農戶分化對水土保持工程技術采用存在顯著負向的影響(影響系數為-0.214**)。模型5表明,在模型4的基礎上增加農戶分化與二維感知價值的交互乘積項后,感知風險與農戶分化的交互項負向顯著。這表明,農戶分化能夠顯著負向調節(jié)感知風險與水土保持工程技術采用行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當農戶感知風險相同的情況下,隨著農戶分化程度的增加,會降低對水土保持工程技術的采用??赡艿慕忉屖牵r戶分化數值越大,說明農戶是純非農業(yè)型,其兼業(yè)化程度越高,因更多地依賴非農收入,對農業(yè)生產不重視。因此,即使意識到自然災害和水土流失的風險,也可能不采用,而將更多的精力用在非農就業(yè)上。也可能是因為隨著農戶兼業(yè)程度的提高,純非農業(yè)型農戶的感知風險程度低于純農業(yè)型,因而不利于技術的采用。
表5模型1表明,農用機械數量、耕地面積和政府支持與農戶水土保持耕作技術采用行為存在一定顯著的影響,其中農用機械數量越多、耕地面積越多,政府支持程度越高,農戶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術的概率越大。模型2表明,農民感知利益、感知風險對農戶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存在顯著的影響,這表明農戶對水土保持技術的價值感知程度越高,對自然災害和水土流失的風險感知程度越高,越會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術。假設得到驗證。模型3表明,在模型2的基礎上增加總收入與二維感知價值的交互乘積項,交互項系數負向顯著。這表明,總收入能夠顯著負向調節(jié)感知利益、感知風險與水土保持耕作技術采用行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當農戶感知利益和感知風險相同的情況下,隨著總收入的增加,會降低對水土保持工程技術的采用。解釋同上。模型4表明,農戶分化對水土保持耕作技術采用存在顯著負向的影響。模型5表明,在模型4的基礎上增加農戶分化與二維感知價值的交互乘積項后,降低了感知風險對耕作技術采用的影響程度,這表明,農戶分化能夠顯著負向調節(jié)感知風險與水土保持工程技術采用行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當農戶感知風險相同的情況下,隨著農戶分化程度的增加,會降低對水土保持耕作技術的采用。解釋同上。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主要結論有:(1)年齡越小、農用機械數量越多、耕地面積越多,農戶之間相互信任程度越高,政府支持程度越高農戶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技術的概率越大。農用機械數量越多、耕地面積越多,政府支持程度越高農戶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術的概率越大。(2)農民感知利益、感知風險對農戶水土保持工程技術和耕作技術采用行為都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3)總收入能夠顯著負向調節(jié)感知利益與水土保持工程技術采用行為之間的關系,總收入能夠顯著負向調節(jié)感知利益、感知風險與水土保持耕作技術采用行為之間的關系,農戶分化能夠顯著負向調節(jié)感知風險與水土保持工程技術采用行為之間的關系。農戶分化能夠顯著負向調節(jié)感知風險與水土保持工程技術采用行為之間的關系。
上述實證研究的結果對于有效解決生態(tài)文明建設過程中水土保持技術推廣和采用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1)人力資本方面,年輕的戶主更愿意采用水土保持技術,因此,農業(yè)相關部門和技術推廣人員在進行水土保持技術的宣傳和推廣時應將年輕戶主作為先行推廣目標。利用多種形式提高農民自身受教育水平和素質,增強其對水土保持技術的價值認知和觀念轉變。使農戶充分了解實施水土保持技術的效果和優(yōu)勢,應重點加強可持續(xù)的環(huán)境友好型農業(yè)技術相關知識的教育和培訓,既可以由各級政府部門牽頭開展的公益培訓,也可以由高等院校等組織開展有償服務。(2)在自然資本稟賦方面。促進土地流轉,擴大農戶土地規(guī)模,進行規(guī)模經營,促進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3)在社會資本稟賦方面,提升農戶的社會資本,增強農戶之間的信任水平,以此提高農戶對水土保持技術的價值認知程度。(4)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戶對水土保持技術的了解和認知,增強農戶對風險的感知程度。
參考文獻:
[1]? 周建華,楊海余,賀正楚.資源節(jié)約型與環(huán)境友好型技術的農戶采納限定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2(2):37-43.
[2]司娟娟.小流域人為加速侵蝕與農戶水土保持行為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09:39-41.
[3]Jara-Rojas R,Bravo-Ureta B E,Engler A,et al.An Analysis of the Joint Adop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 Central Chile[J].Land Use Policy,2013,32:292-301.
[4]Khisa P,Gachene C K,Karanja N,et al.The Effect of Post Harvest Crop Cover on Soil Erosion in A Maize-legume Based Cropping System in Gatanga, Kenya[J].Journal of Agriculture in the Tropics and Subtropics. 2007,103:17-28.
[5]翟文俠,黃賢金.農戶水土保持行為機理:研究進展與分析框架[J].水土保持研究,2005(6):108-112.
[6]馬鵬紅,黃賢金,于術桐,等.江西省上饒縣農戶水土保持投資行為機理與實證模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4(6):568-572.
[7]王兆林,楊慶媛,張佰林,等.戶籍制度改革中農戶土地退出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1(11):49-61.
[8]朱玉春,王蕾.不同收入水平農戶對農田水利設施的需求意愿分析:基于陜西、河南調查數據的驗證[J].中國農村經濟,2014(1):76-86.
[9]Zeithaml V A.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Quality and Value: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J].Journal of Marketing,1998,52(3):2-22.
[10]Woodruff R B. Customer Value: The Next Sourc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7,25:139-153.
[11]Parasuraman.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f the Quality-value Loyalty Chain: A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0,28(1):156-174.
[12]任立,甘臣林,吳萌,等.城市近郊區(qū)農戶農地感知價值對其投入行為影響研究——以武漢、鄂州兩地典型樣本調查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 2018(1):42-50.
[13]韓成英.農戶感知價值對其農業(yè)廢棄物資源化行為的影響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16:10-13.
[14]石智雷,楊云彥.家庭稟賦、農民工回流與創(chuàng)業(yè)參與——來自湖北恩施州的經驗證據[J].經濟管理,2012,34(3):151-162.
[15]豐軍輝,何可,張俊飚.家庭稟賦約束下農戶作物秸稈能源化需求實證分析——湖北省的經驗數據[J].資源科學,2014,36(3):530-537.
[16]朱萌,齊振宏,鄔蘭婭,等.種稻大戶資源稟賦對其環(huán)境友好型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基于蘇南微觀數據的分析[J].生態(tài)與農村環(huán)境學報,2016,32(5):735-742.
[17]高瑛,王娜,李向菲,等.農戶生態(tài)友好型農田土壤管理技術采納決策分析——以山東省為例[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7,38(1):38-47.
[18]張童朝,顏廷武,何可,等.資本稟賦對農戶綠色生產投資意愿的影響——以秸稈還田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7,27(8):78-89.
[19]何可,張俊飚,張露,等.人際信任、制度信任與農民環(huán)境治理參與意愿——以農業(yè)廢棄物資源化為例[J].管理世界,2015(5): 75-88.
[20]王格玲,陸遷.社會網絡影響農戶技術采用倒U型關系的檢驗——以甘肅省民勤縣節(jié)水灌溉技術采用為例[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5(10):92-106.
[21]溫忠麟,侯杰泰,張雷.調節(jié)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37(2):268-274.
[22]侯玲玲,王金霞,黃季焜.不同收入水平的農民對極端干旱事件的感知及其對適應措施采用的影響——基于全國9省農戶大規(guī)模調查的實證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6(11):24-33.
[23]王常偉,顧海英.農戶環(huán)境認知、行為決策及其一致性檢驗:基于江蘇農戶調查的實證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2,21(10):1 204-1 208.
[24]何可,張俊飚.農民對資源性農業(yè)廢棄物循環(huán)利用的價值感知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4,24(10):150-156.
Research on Behavior of Farmers Adop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1 152 Households on Loess Plateau
HUANG Xiaohui, WANG Lili*, LU Qi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ina)
Abstract:The main effect of perceived value on the behavior of farmers adop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is tested by using a survey data of 1 152 households in Shaanxi, Gansu and Ningxia provinces on the Loess Plateau,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Perceived Value,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perceived benefit and perceived risk.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ces in income levels, analysis of the adjustment effect of total income and farmers differentiation is ma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younger the age, the mor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he more cultivated land, the higher degree of mutual trust among farmers, the higher the government support, the greater probability of the farmers us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he mor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he more cultivated land, the higher government support, the higher probability of farmers adop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2)The farmers perceived benefits and perceived risk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farmers us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ngineering and tillage technology. (3) The total income can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reg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benefits and the us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can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reg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benefits, perceived risk and tillage technology; and farmers differentiation can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regulate perceived risk and engineering and tillage technology. Thu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farmers perceived benefit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and increase farmers perceived risk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perceived valu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capital endowment; farmer household differentiation; regulation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