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 李云濤
2018年12月4日晚,由當代著名作家莫言和李云濤共同編劇,歷時6年創(chuàng)作完成的歌劇《檀香刑》在國家大劇院隆重上演。這部歌劇吸納了高密茂腔等濃郁的地方藝術元素,讓鳳城高密的文化芳香彌漫北京。
冬日的北京,華燈初上,夜幕下的國家大劇院星燈閃爍,倒映在一池碧水之中,華麗而神圣。
一束光,一把椅子,一位白衣老者,一曲山東琴書,拉開了歌劇《檀香刑》的大幕。該劇共分4幕,用時1小時50分鐘,是一部中西結合的新時代文藝作品。跌宕起伏的戲劇情節(jié)、質樸感人的音樂、演員的完美演繹以及宏大的舞美場景,讓現(xiàn)場觀眾震撼其中,沉浸在發(fā)生在清末民初高密縣的一幕幕畫面里。來自首都音樂界的專家、駐京高校師生、歌劇愛好者、外國友人共3000多人相聚國家大劇院,一起欣賞這部具有文化含量和藝術含量的歌劇作品?!坝醒缘谎?,高密人孫丙這種浩然正氣,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的正氣歌,悲壯但不悲傷?!币恢备櫜稍L該活動的大眾日報記者逢春階介紹。
“故事思想深刻,編劇扣人心弦。看到我們發(fā)生在高密的故事能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作為一個高密人我感到很自豪。”觀眾于敦波說。
歌劇《檀香刑》是莫言先生諸多優(yōu)秀作品中首部被改編為歌劇的作品,是2016年度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第三屆中國歌劇節(jié)參演劇目、獲第十一屆山東文化藝術節(jié)優(yōu)秀劇目獎。以清末德國殖民侵略山東半島引發(fā)人民抗擊外敵暴行的事件為背景,敘述了帶頭領導這起反殖民斗爭的“貓腔班主”孫丙將被施以“檀香刑”過程中的情仇家恨,映襯出百多年前高密東北鄉(xiāng)百姓寧死不屈、保衛(wèi)家園的愛國主義隋懷和英雄主義精神。
這部歌劇深深植根齊魯大地,成功植入了豐富而鮮活的以地域性民俗文化為主體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從而使源自西方傳統(tǒng)的這一藝術形式充盈著中國文化的內涵和氣質,體現(xiàn)了編創(chuàng)者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驅動下銳意創(chuàng)新的可貴精神。歌劇《檀香刑》也是一部充滿溫度和人文精神的史詩性藝術作品。將西洋傳統(tǒng)歌劇形式與山東琴書、高密茂腔等民間元素巧妙融合,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豐富的西洋作曲技法,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一曲聲振九霄的民族高歌,也是一幅愛與恨、生與死、侵略與誓死抵抗的歷史畫卷。當這場文化盛宴接近尾聲,大幕緩緩落下,國家大劇院掌聲如潮,此起彼伏。
捷克大使館工作人員毛小寧說:“我們非常希望邀請莫言先生和這個劇組來到我們捷克,也讓更多的捷克人民了解中國的文化和藝術。”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看了演出后說:“我非常喜歡莫言老師的作品,因為他的作品是寫人性,從高密東北鄉(xiāng),走到國家大劇院藝術文化的最高殿堂,從文學作品小說把它孵化為一個最高的藝術形式歌劇,這應該說是我們的一個夢想,也是我們的驕傲。我相信這部作品—定會產生廣泛的影響?!?/p>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說:“高密的泥塑和剪紙十幾年前就在國家大劇院展出過了,作為歌劇應該是第一次,我作為一個高密人還是很高興的,另外我看到也有很多高密的老鄉(xiāng)前來觀看,我相信這個消息傳回家鄉(xiāng)以后,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也會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