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信息技術應用與企業(yè)決策權的配置
——基于技術結構化理論的視角

2019-06-05 02:33:28官志華曾楚宏
關鍵詞:決策權行動者產權制度

官志華,曾楚宏

(1.廣東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財經(jīng)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2.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戰(zhàn)略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420)

一、引 言

學術界關于信息技術與組織結構之間關系的考察先后出現(xiàn)過三種不同的理論視角,即技術決定論、組織決定論和技術結構化理論[1]。與前兩種理論過于極端的論斷相比,技術結構化理論將研究視角由結果轉向過程,更能夠深入分析信息技術與組織結構兩者之間的作用關系:相互作用、相互建構,而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2]。信息技術作為當今最偉大的技術創(chuàng)新,具有典型的延展性和定制化的特點。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結構和功能不斷拓展和日益強大,對操作使用它的主體——人和組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使其不斷約束和改變自己;另一方面,在使用者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過程中,信息技術也以不同的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發(fā)揮多樣性的作用,并盡可能地與組織結構和環(huán)境相吻合。由此,信息技術的深入使用改變了使用者及其所在的組織,而使用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又進一步塑造和建構了信息技術的形式與功能。

本文將借鑒技術與組織互構的技術結構化理論的基本思想來探討信息技術應用與企業(yè)決策權配置之間的關系,從而全面揭示兩者之間復雜而非線性的作用機制。為此,首先回顧技術結構化理論的基本觀點,尤其是奧利科夫斯基(Orlikowski)提出的技術結構化模型[3]。在此模型的基礎上,本文開創(chuàng)性地構建一個信息技術應用與企業(yè)決策權配置的技術結構化拓展模型,并對該拓展模型的理論內涵加以解釋,并用以說明信息技術與決策權配置之間的作用機制。最后對全文進行總結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二、技術結構化理論:一種新的觀點

技術結構化理論的觀點來源于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Theory of Structuration)[4][5],這一理論最初用于解決社會科學界中長期存在的主體主義和客體主義的二元論問題,由于其成功地將社會現(xiàn)象分析由傳統(tǒng)的“結果導向”轉為“過程導向”,因而后續(xù)在組織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在其理論中,結構化是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行動者通過自己的行為方式自覺不自覺地改變和塑造了社會的結構,同時又被社會現(xiàn)有的結構所約束和改造;在這一過程中,用于形成和維系社會結構的制度和規(guī)則一方面得到強化,成為行動者行動的約束條件,另一方面又因結構的變化而相應作出調整和變遷。也即是說,行動者的行動與社會結構或制度特征是相互建構的。在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中,技術并沒有作為一個重要的變量被明確提出,然而這種思想還是被后來的組織學者所借鑒,用于分析經(jīng)典的技術與結構的關系上,成為新的主流理論[6]。

將結構化思想應用于技術與組織的研究中作出卓越貢獻的是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斯隆管理學院的奧利科夫斯基教授。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她對組織的結構和制度特征、行動者以及技術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持續(xù)研究。奧利科夫斯基認為,技術既是行動者建構的用于一定工作場所的物質性結構體,也是行動者通過賦予其不同的含義和強調其不同的特征在使用中建構的社會性結構體[3]。具體來說,技術既是由人設計的,也是由人來使用的。設計者和使用者都賦予了技術以結構,包括物質性和社會性結構,并最終使技術成為了組織結構的一部分,這就是奧利科夫斯基教授所說的技術的兩重性。在全面回顧現(xiàn)有文獻的基礎上,她進一步指出,按照技術兩重性的觀點來看,以往的研究往往把上述兩種建構分割開來討論,要么討論技術的物質性建構(典型的如技術決定論的觀點),要么討論技術的社會性建構(典型的如組織決定論的觀點),這都不能現(xiàn)實地認識技術的兩重性,所以要把兩種觀點結合起來[3]。為此,她提出了著名的技術結構化模型(Structurational Model of Technology),如下圖 1所示:

圖1 技術的結構化模型

在這個模型中包含以下要素:(1)行動者——技術的設計者、使用者以及決策制定者;(2)技術——用于一定工作場所的物質性結構體;(3)組織的制度特征——包括組織的內部特征如結構安排、組織文化、控制機制、產權制度等和外部特征如競爭環(huán)境、法律法規(guī)等。對于每一個箭頭(a,b,c,d)來說,它都代表著一種作用機制,可由下表1來概括:

表1 制度特征、行動者與技術三者之間的影響機理

奧利科夫斯基教授提出的技術結構化模型更為完整地闡釋了技術與組織之間互構的作用機制:在既定組織中,行動者創(chuàng)造和使用技術及其相關產品,而這些技術產品又通過說明書、規(guī)則等反過來約束行動者的行為模式;這兩者之間的互動還受到制度特征的影響,同樣又反過來通過強化和改變結構來影響制度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在考察技術對組織的影響時,不僅要分析技術與組織本身,還必須考慮組織的制度特征對兩者的共同影響。

三、信息技術應用與企業(yè)決策權配置的技術結構化拓展模型

奧利科夫斯基基于技術與組織互構觀點所提出的技術結構化模型對我們研究信息技術應用與企業(yè)決策權配置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有意義的借鑒: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具體的技術形式,而決策權配置方式作為企業(yè)組織結構的一個構成要素,兩者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符合技術結構化模型內涵的。為此,本文以技術結構化模型為基礎,結合其他關于信息技術的研究文獻構建了一個專門針對信息技術應用與企業(yè)決策權配置的技術結構化拓展模型,如下圖2所示:

圖2 針對信息技術應用的技術結構化拓展模型

從圖中可以看出,與原有的技術結構化模型相比,本文所提出的拓展模型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決策權結構作為單獨的一個要素從組織的結構特征中提取出來,并受到信息技術應用的影響;第二,組織的行動者被特定為高層管理者,它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產生影響;第三,技術被特定為信息技術的引進和應用;第四,在組織的制度特征中,著重分析的是內部產權制度。由于本文要考察的就是信息技術應用與決策權配置之間的關系,因此對于第一和第三個變化不難理解,并且它們也是符合技術結構化模型的基本思想的。關鍵的問題在于:(1)為什么就信息技術而言,我們將其行動者特定為企業(yè)的高層管理者?(2)在眾多的組織制度特征中,為什么要重點考察產權制度?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奧利科夫斯基和羅比指出,在技術結構化模型中行動者主要是指技術的設計者、主要使用者和決策制定者;而在組織中并不是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對技術的建構產生影響的。[7]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同的是,企業(yè)的高層管理者在信息技術的引進和使用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8]。這不僅是因為企業(yè)的高層管理者是信息技術尤其是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主要使用者,更是因為高層管理者的支持和贊同對信息技術在企業(yè)中作用的發(fā)揮至關重要。蒂賓斯和蘇希指出,企業(yè)經(jīng)營績效的提升以及持續(xù)競爭優(yōu)勢的來源不在于信息技術本身,而在于信息技術與企業(yè)中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相融合形成互補性的異質性資產。這其中,高層管理者的支持和認同是企業(yè)能夠形成這種戰(zhàn)略性資產的先決條件[9]。

再次回答為什么要重點考察產權制度的問題。由于在技術結構化拓展模型中行動者已經(jīng)被特定為企業(yè)的高層管理者,那么所考察的組織制度特征也應該相應地轉變?yōu)樽钅軌蛴绊懜邔庸芾碚咝袨楹蛣訖C的那些因素。一般看來,對高層管理者影響最大的因素就是企業(yè)的產權制度。產權,按照菲呂博騰和配杰威齊的經(jīng)典定義,是指由于物的存在以及關于它們的使用所引起的人們之間相互認可的行為關系,它會影響激勵和行為。[10]而企業(yè)的產權制度是指企業(yè)的所有權安排,即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的分配制度[11][12]。企業(yè)的所有權安排非常重要,因為它影響對高層管理者的激勵水平進而影響他們在企業(yè)中的動機和行為。經(jīng)典的委托代理理論認為,作為代理人的高層管理者有著天然的自利動機——為了滿足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可以不顧企業(yè)的整體利益,因此容易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機會主義行為。而作為委托人的企業(yè)所有者就只能通過設計合理有效的產權制度來對高層管理者的行為進行約束,以實現(xiàn)目標相容。由此可見,企業(yè)的產權制度對作為代理人的高層管理者非常重要。而產權制度對于國內企業(yè)尤其是國有企業(yè)來說,又有著更特別的意義。在國有企業(yè)中,委托-代理關系有著很大的特殊性,這表現(xiàn)為兩大等級體系,即從初始委托人(全民)到國家權力中心的自下而上的授權鏈條,以及從權力中心到最終代理人(企業(yè)高層管理者)的自上而下的授權鏈條;政府作為這其中的關鍵一環(huán),既承擔了初始委托人的代理人角色,又承擔了最終代理人的委托人角色。在這種多級代理關系中,政府作為企業(yè)所有者并不像其他所有者一樣只是單純的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是具有政治和經(jīng)濟的雙重目標,因此在對企業(yè)代理人的監(jiān)督上存在著問題,無法真正履行企業(yè)委托人的職能。這就使得在目前國內企業(yè)尤其是國有企業(yè)的產權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高層管理者的行為受其影響非常之大。由于本文所開展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中國的具體情境,所以重點考察企業(yè)的產權制度不僅符合中國國情,而且還抓住了問題的主要方面,是比較適合的。

為什么信息技術的引進和應用能夠對組織的制度特征和高層管理人員的行動產生影響,也即是圖2中路徑b和d的作用機制。

在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中,社會結構(制度)主要是由三種具體結構所構成的,即是表意結構(Structure of Signification)、支配結構(Structure of Domination)和合法性結構(Structure of Legitimation),而行動者與這三種結構之間的互動方式也主要有三種,即是溝通、權力和約束[4][5]。行動者和社會結構之間的相互建構是通過結構化的模態(tài)(Modalities)聯(lián)系在一起的,包括解釋圖式(Interpretive Schemes)、資源(Resources)和規(guī)范(Norms)。解釋圖式是指行動者用于解釋行為和事物的標準化的、共享的知識基礎,行動者在溝通過程中會反復使用到它;資源是指用于實現(xiàn)意圖和達成目標的一切物資和設備;規(guī)范則是指約束和治理行為的規(guī)則,它詮釋了在一定道德次序下的合法性內涵。社會結構、行動者之間的互動和結構化模態(tài)三者之間的關系可由圖3表示:

對于信息技術來說,因為其本身的功能和特性,所以在組織中能夠充當高層管理者的行動與組織的制度特征之間的模態(tài)角色。

1.信息技術和解釋圖式。信息技術通過它所代表的概念和符號向組織成員尤其是高層管理者提供了了解組織現(xiàn)實的手段,因此起到了解釋圖式的作用。信息技術能夠對組織中的累積性知識和信息進行編碼和標準化,從而使得全體成員都可以對此進行共享,最終形成了適用于組織的共同語言[19]。舉例來說,軟件可以看作成將組織成員的活動轉變?yōu)榻M織慣例(Routines)的解釋圖式。有關活動的具體信息通過軟件的應用被編碼成標準的、顯性的知識供全體成員使用,而高層管理者通過對軟件操作程序的控制和修改就能夠建構或重構組織成員之間以及人與組織之間的互動[13]。正因為如此,軟件技術影響著組織中的實踐活動,并通過不斷的被應用而強化或改變了蘊藏于中的初始意圖。

圖3 結構、模態(tài)與行動三者之間的關系

2.信息技術和資源。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有用的資源可以輔助生產和決策。通過將組織中的信息處理過程正規(guī)化,信息技術能夠幫助組織成員完成信息處理工作,因此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強化組織規(guī)范、形成組織的支配系統(tǒng)。[20]因為任何一種資源的配置方式都會對組織中的權力結構造成影響,而信息技術作為企業(yè)中一種越來越重要的資源,對其的掌握必將引起組織中的權力斗爭。為什么這樣說呢?假設組織中的一位高層管理者掌握了決策支持系統(tǒng)的使用權,能夠了解競爭對手的最新動態(tài),那么相對于其他高層管理者這位高管擁有更大的實際權力,畢竟他掌握了更多的別人所不知道的信息。信息一直被認為是組織中權力的重要來源[14],而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組織中更多的成員能夠獲得所需的信息,從而將組織的支配結構制作化。

3.信息技術和規(guī)范。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利于約束組織成員的行為,形成制度化的道德秩序。通過將組織中原有的規(guī)范編碼化、正規(guī)化,信息技術確保了組織成員按照可接受的規(guī)則開展各項活動。當組織中出現(xiàn)個人目標與整體目標不一致的情況時,信息技術能夠起到監(jiān)督和控制作用,從而使得兩者相兼容。通過信息技術共享的價值、理念和文化得到了體現(xiàn)和強化,因此它可以作為組織中傳達規(guī)范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建構組織的道德秩序和合法性機制,用于指導組織成員的行為和思想。信息技術在組織中的應用,表明了這是完成任務的一種正確方式;而嵌入于其中的規(guī)范和價值觀則向組織成員傳達了執(zhí)行任務所應具有的合法性導向和方式。因此,信息技術在組織中的應用代表了一種規(guī)范上的約束。

以上解釋了在技術結構化拓展模型中信息技術為什么能夠影響組織的制度特征和高層管理人員的行動,即路徑b和d的作用機制。現(xiàn)在看來,其原因主要是信息技術在企業(yè)中的應用起到了連接組織的制度特征與高層管理者行為的結構化模態(tài)的作用。最后需要說明的一個問題就是信息技術本身為什么能夠影響企業(yè)的決策權配置,又是如何影響的,即路徑e的作用機理。這個問題已在其他的研究中專門進行了探討[15],簡要說明如下:按照交易費用理論的基本思想,企業(yè)在決策過程中會產生決策權與決策所需具備的專業(yè)知識不匹配的問題——而一個有效率的決策又要求這種匹配性。解決思路有兩種,一是讓有決策權的人掌握和擁有決策所需的相關知識,另一是讓有相關知識的人掌握決策權[16]。然而,無論哪一種方式的實現(xiàn)都是會產生成本的,前者產生信息成本,而后者則產生代理成本;企業(yè)最優(yōu)的決策權配置方式就是要對這兩種成本進行權衡,而最優(yōu)的決策權結構就是在這兩者構成的總決策成本最小的那一點上[21]。信息技術在企業(yè)中的普遍應用可以產生信息效率效應(Information Efficiencies,INE)和信息協(xié)同效應(Information Synergies,INS)[17]。所謂信息效率效應,是指應用信息技術可以提高信息的收集、傳遞、處理和運用效率,節(jié)約所需的時間和成本。所謂信息協(xié)同效應,是指應用信息技術可以將單個個人或部門的信息進行匯總整合,以跨越組織邊界,被更多的人所共享和利用,也即是一種“1+1>2”的效應。正是這兩種效應的發(fā)揮作用,使得信息技術應用能夠使企業(yè)顯著地節(jié)約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以及由兩者所決定的總決策成本,進而導致決策權配置朝集權或分權的方向發(fā)生相應變動。

以上是對所構建的關于信息技術與企業(yè)決策權配置的技術結構化拓展模型的內涵和作用機理從理論上作出了闡釋。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基于技術結構化理論的觀點,構建了一個技術結構化拓展模型,用以全面反映信息技術應用與企業(yè)決策權配置之間的關系。在企業(yè)中信息技術與決策權配置的作用機理應該是這樣的:在一個特定的企業(yè)中,組織的產權制度會對高層管理者的決策行為產生影響,從而引發(fā)高層管理者對決策信息的需求;與此同時,高層管理者從最大化決策效果的目標出發(fā),形成了一系列對組織最優(yōu)決策權結構的預期;為了實現(xiàn)這種預期和目標以及滿足對決策信息的需求,高層管理者就會有選擇地引進信息技術并在整個組織范圍內支持和鼓勵應用這些信息技術使其發(fā)揮作用;信息技術的作用發(fā)揮對企業(yè)的決策權配置產生了影響,最終形成高層管理者所愿意看到的決策權結構。具體來說,如果企業(yè)的產權制度要求高層管理者采用分權化的決策權結構來最大化決策效果時,高層管理者就會支持和贊同引進和應用信息技術來大幅節(jié)約代理成本,從而最終形成分權化決策權結構;相反,如果企業(yè)的產權制度要求高層管理者采用集權化的決策權結構來最大化決策效果時,高層管理者就會支持和贊同引進和應用信息技術來大幅節(jié)約信息成本,從而最終形成集權化決策權結構。可見,企業(yè)的決策權結構雖然是通過信息技術發(fā)揮作用改變決策成本結構來決定的,但是對于信息技術的選擇權卻掌握在高層管理者手中,而影響高層管理者作出選擇的又是組織的產權制度等制度因素。

本文的研究觀點對實踐中的企業(yè)信息化行為具有積極的指導和借鑒意義。首先,企業(yè)的信息化過程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如何使技術與組織相結合、形成良好的互補性系統(tǒng)的長期工程。我國企業(yè)的信息化進程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fā)展速度卻很快。一方面,信息技術和設備的投入資金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和設備的普及率也大幅提升。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困擾西方國家多年的信息技術的“生產率悖論”問題開始在國內企業(yè)中顯現(xiàn)。例如,企業(yè)資源計劃(ERP)本來是一個很好的輔助經(jīng)營管理的信息化平臺,但是國內企業(yè)對其應用卻是失敗的多、成功的少;許多企業(yè)開展了電子商務這種新型的經(jīng)營模式,但是對企業(yè)經(jīng)營績效的提升作用卻十分有限。究其原因,就在于技術的改變勢必要求企業(yè)的組織形式隨之發(fā)生相應地變化以適應新的工作流程;企業(yè)的信息化建設必須要與互補型的組織變革以及人力資本之間形成一個互補系統(tǒng)才能有效提升企業(yè)的生產績效[18]。國內企業(yè)更多的是將目光放在信息技術本身而未考慮到與之相適應的組織環(huán)境,沒有對組織結構進行相應調整,從而造成先進的信息技術的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發(fā)揮,企業(yè)績效不升反降的怪圈。為此,企業(yè)在信息化建設中不能貪多求快、脫離組織實際盲目引進所謂的“高精尖”技術和設備,而是要循序漸進、逐層推進,并相應地開展結構調整和流程優(yōu)化以適應新技術的要求,從而實現(xiàn)“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完美匹配。

其次,企業(yè)在引入信息技術之后進行的組織結構調整中必須充分考慮高層管理者的政治意圖,這樣才能確保組織變革的有序開展。組織變革風險巨大,在企業(yè)中往往表現(xiàn)為一個至上而下的復雜管理活動,需要投入人、財、物等各種資源,而這離不開作為資源掌控者的企業(yè)高管人員的支持和推動。但是組織結構調整尤其是決策權的重新配置必然會涉及到組織中原有利益格局的改變,有可能導致高管人員的既得利益受到損害,以至于沒有動力去推動甚至會阻礙組織變革的進行。這就要求企業(yè)在引進信息技術之后準備開展相應的組織變革前需要充分了解和有效引導高管人員的政治意圖,使其個人利益目標與組織變革的整體目標實現(xiàn)激勵相容,贏得其對組織變革的理解和認同,真正營造出一個適合信息技術發(fā)揮作用的良好組織氛圍。

最后,企業(yè)要想通過先進信息技術的引進和使用來實現(xiàn)決策權的分權化配置以更好地適應外部環(huán)境變化就需要進一步完善其原有的產權制度。由于當前國內企業(yè)尤其是國有企業(yè)普遍存在的“產權殘缺”使得“控制權回報”成為針對高層管理者的主要且有效激勵模式,這就必然會導致企業(yè)中高管人員熱衷于對權力的追逐從而決策權結構呈現(xiàn)出集權化的態(tài)勢。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就必須豐富當前企業(yè)高管人員的激勵機制,使權力不再成為唯一的激勵手段,物質激勵、聲譽激勵等長效激勵機制也要發(fā)揮積極的作用。這其中,物質激勵是基礎,可以通過完善企業(yè)的產權制度、進行股權多元化改造來實現(xiàn)。當企業(yè)的高管人員擁有部分股權并因此會獲得豐厚的利益回報時,必然會在“錢”和“權”之間做出理性的選擇,由此會出現(xiàn)因為“錢”而放棄手中過多的“權”的積極結果,使得組織結構朝分權化的趨勢轉變。以“錢”換“權”式的產權制度改革是當前國內企業(yè)走出“集權化”困局,更好地適應市場環(huán)境要求構建分權化快速響應組織結構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歡
決策權行動者產權制度
與異質性行動者共生演進:基于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的政策執(zhí)行研究新路徑
決策權動態(tài)流轉:國民政府初期華僑教育師資政策考察及當代啟示
祥云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
農民家庭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退出:基于外出務工經(jīng)歷與決策權配置的實證研究
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路徑分析
試述開明書店產權制度的歷史演變
華中學術(2017年1期)2018-01-03 07:25:08
農地確權是否加強了農村婦女家庭決策權?——來自皖、川、魯三省的證據(jù)
敬仰中國大地上的綠色行動者
綠色中國(2016年1期)2016-06-05 09:02:59
網(wǎng)絡行動者的新媒體使用特征、影響及媒介民主化
新聞傳播(2015年3期)2015-07-12 12:22:28
做“互聯(lián)網(wǎng)+”的積極行動者
學習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和政县| 虎林市| 黔江区| 文山县| 江津市| 辽阳县| 锦屏县| 博野县| 利川市| 太保市| 烟台市| 陇川县| 苏尼特左旗| 广宗县| 天气| 庆阳市| 泰顺县| 苏州市| 林口县| 山东| 迭部县| 呼图壁县| 西宁市| 舞钢市| 大田县| 新竹市| 正阳县| 巴楚县| 文登市| 肇源县| 丹寨县| 镶黄旗| 扶沟县| 松潘县| 北宁市| 安陆市| 景泰县| 大城县| 循化| 侯马市| 射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