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來,所謂中國“書壇”,似乎一直油膩嘈雜,如鄉(xiāng)間集市般蔥鼻涕橫甩、蒜皮子亂飛。眼下,有著名作家要辦書法展,有霜髯大漢用針管兒“射墨”,還有“丑書”之爭、“吼書”(其實,既然是邊大喊大叫邊掄膀子寫,倒不如拎出個生僻點的字,曰“吅書”,登時添得若干“迷離”味兒)之辯,再早些,“亂書”“性書”“老干部體”“展覽體”等,攪弄得糨糊一盆。
不管“書壇”如何“志異”,說到底無非是“寫毛筆字”這一主干之上百千變態(tài)的叢雜旁枝而已。白居易《廬山桂》詩云:“枝干日長大,根魂日牢堅。”表象再怎么折騰,筆墨之道的“根魂”不容搖撼。匪特書法,延展到包括美術、音樂、舞蹈、影視等門類的整個藝術界,莫不如此。實際上,藝術作品的本體魅力,才是最值得強調的。在一件耐得住時光淘洗的杰構面前,所有刻意附加的外部元素(作者身份、所獲獎項、拍賣紀錄、評論研討、宣傳推介、有否搭載過航天飛船等)紛紛剝落,甚至可圈可點的具體技法特色都落潮般退后,只有繞梁三匝的無窮韻味和窾坎鏜鞳的巨大震撼久駐心間。這種感覺,我在河南省美術館面對已故畫家李伯安高1.88米、長121.5米、共描繪了266個藏民形象的水墨人物畫長卷《走出巴顏喀拉》原作時有過體會。從1988年到1998年,清貧而又執(zhí)拗、文弱而又剛烈的李伯安為這件作品耗盡了十年心血,至54歲辭世時尚未完竣。不少人覺得遺憾,我倒認為“此事古難全”,或許這才是最好的安排。很多時候,傾盡心血的創(chuàng)作,即便“殘缺”也絲毫不會動搖其“不朽巨作”的魅力。揆諸前修:阿歷山德羅斯的《米洛斯的維納斯》是這樣,斯圖爾特的《華盛頓肖像》是這樣,莫奈的《瓶花》是這樣,王式廓的《血衣》是這樣,舒伯特的《b小調第八交響曲》是這樣,曹雪芹的《紅樓夢》也是這樣。
成全杰作的遠遠不止“完整”那么簡單。王式廓終年62歲,為創(chuàng)作油畫《血衣》勞瘁23載,在寫生現(xiàn)場突發(fā)腦出血倒在畫架旁。25年后,李伯安同樣因病,歿于誕生《走出巴顏喀拉》的畫室門口。這兩位畫家有若干近似處,李生前深受王藝術“殉道”精神影響。不難發(fā)現(xiàn),兩位畫家數(shù)十寒暑癡情描繪的,皆為勞作于基層的普通漢、藏民眾,而非明星大腕、權貴富豪。他們筆鋒向下,潛入豫西、豫北及青藏高原,細細品咂時代氣息、民風民俗與個性內質,提煉出可觸可感的人物形象,表達于畫面之上。
時代呼喚王式廓、李伯安式的美術家,他們忘情地探索、真摯地熱愛、勇猛地創(chuàng)新,沉酣不已,無暇他顧。對他們來說,依靠過硬的作品說話才是王道。他們所最終收獲的,是苛刻的美術史的認可。而我們身邊的另一部分畫家,立身之本竟然是一雙隨時準備為權勢與金錢獻上的膝蓋。為了在體制內“混”上主席、院長、會長、社長、所長,而諂上抑下、鉆營奔競、黨同伐異、鮮廉寡恥,哪還有半點兒藝術家的風操!與李伯安生前在酒色名利面前表現(xiàn)出的“木訥”“倔傲”“羞怯”“退避”姿態(tài)相比,真可謂判若云泥。這樣的“干祿畫家”,一邊領著國家的俸銀,一邊蘸口水數(shù)著私下賣畫所得的鈔票(一分錢稅也不曾交),豪車美宅,腦滿腸肥,哪里還靜得下心來研索敏求?結果往往是“混”得越好,畫得越差,甚至差到滿紙躁媚傖俗、不堪寓目,與“行畫”無異!按理說,如斯畫家,不可能是人民愛戴的優(yōu)秀藝術家,盡管有時候燙金的榮譽證書恰恰頒發(fā)在他們手中。
看來,我們必須將目光回收,集中于藝術作品本身。真正的好作品,一定是純粹的,安靜而執(zhí)著地向心潭深處開掘。外在的涂脂抹粉、聳肩扭臀、搠槍使棒、裝瘋賣嗲、故弄玄虛,有極大的毒副作用,使藝壇清流不能爽暢滋潤蕓蕓眾生的心田。藝術家及其作品,要有正氣、清氣、逸氣、骨氣,斷不可有濁氣、奴氣、妖氣、村氣。具前四氣者,定然受到尊敬和歡迎;反之則勢必淆亂視聽、令人齒冷。當下的書畫家,不妨試著向“名利場”請一段時間假,放低姿態(tài),認真地讀書習字、探賾索隱,誠懇地向黃賓虹、陳子莊、林散之、陶博吾學習,體味大寂寞、大孤苦、大澄寧、大欣悅的生命境界。
這個時代貌似嘩鬧無序,實則大有矩矱。藝術家需要擦亮眼睛,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標,然后堅毅而熱情地走下去。要做格高調雅、氣定神閑的“角兒”,而不是搔首弄姿、蹦跶不了幾天的“跳梁小丑”。
(鄭志剛/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