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忠
跟我相約采訪的是天橋藝人,對快板等藝術精到的劉泰老人。在采訪車出發(fā)的時候,卻遇到了多年前的老友——王新生老師。一番招呼,他感嘆,給他采訪的是精通玉器的石秀海先生,雖然他說昨夜做了一晚上的玉器功課,還是不知所云。
我建議,“我們倆換一下采訪對象如何?”他也正有此意,他剛寫了一部40萬字的《五彩琉璃》的書,寫到京西琉璃廠的歷史故事和傳奇,里面有一個章節(jié)寫到了藝人的快板,煞是精彩。
我祖上是清朝年間從山西到山東開典當行的,家用的器物也都是祖上流傳下來的,耳濡目染,從小也對古玩玉器瓷器木器有了一份親切,長大后更是對這些喜愛有加,所以也想從石秀海先生那里學到見識到一些精品玉器,學到一些玉器的知識,何樂不為呢!
玉緣
石秀海喜歡玉器古玩是一份繼承和緣分。
他的父親,13歲從河北省衡水來到北京闖蕩,偶然的機會進入北京的一家鎏金花絲作坊學習簪花技術。他的父親聰慧機靈,學到一手做金絲金片的簪花手藝。小時候他聽父親偶爾講起,北京祈年殿的鎏金寶頂,就是他們曾用了27斤的鎏金,三個半月的時間修建過。還有定陵里皇冠,當時出土時是散落的,他的父親也參與了修復工作。
小時候在飯桌上吃飯時,他的父親經(jīng)常講起翡翠,比如,翡就是紅色,翠就是綠色;講起瑪瑙,試金石,講起古玩雜項等等。
小小的石秀海常常聽得津津有味。很可惜,石秀海惋惜沒有跟著父親學到簪花手藝,他的父親后來帶了幾個徒弟,現(xiàn)在應該都是這方面的專家了。
石先生沒有走上與玉石有關的工作,后來在北京廣播電視總公司的一個下屬電子研究中心工作,踏踏實實勤勤懇懇一干就是三四十年。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玉石古玩開始了復蘇,潘家園也已經(jīng)形成了規(guī)模。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那些曾經(jīng)消失的民間藝術品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勾起了人們對已逝生活的追憶。
石秀海先生又想起了父輩的玉器鎏金,想起父輩的手藝是學不成了,但是,對玉器的熱愛是骨子里面的。石秀海先生那時候就開始琢磨起這件事來。也許是與企業(yè)面臨的境遇有關,工資僅僅來維持生活,而面對如何改善生活,石秀海先生有了自己的打算。
小時候對于古玩玉器的了解喚起了他的興趣。憑借著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和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石秀海大膽走向了市場,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他開始買了一些玉器鑒賞收藏的書籍,經(jīng)常跑古玩市場。
古玩市場魚目混珠,怎么來直觀地了解玉器的質地和什么是真的各種玉石呢?
石秀海先生是非常聰慧和智慧的,他想到商場里的玉器都標注了玉器的品類和名稱,他就經(jīng)常光顧商場里的玉器部,自己觀察,聽售貨員講解,買了玉器拿來悄悄對比一下。
從開始走了不少眼,到逐漸成為行家,一看就分出什么玉質,什么品類,什么價位,石秀海這個有心人也可以說是無師自通,走了捷徑。
于是,他開始走出北京,走向各種玉石的產(chǎn)地或者加工地。
去廣州、深圳玉器古玩市場,去江蘇東海世界天然水晶原材料集散地,去河南南陽選購獨山玉,去玉雕的加工地揚州……
艱苦是必然的,但是自己認定的路,他說跪著也要走下去。也許這就是他的硬漢精神的寫照。對他來說,對任何人來說,半途而廢,永遠不能成功。既然選擇了這條路,他就得全身心投入,把熱愛化成一種力量,走南闖北,馬不停蹄,追尋心中的太陽。
每次遇到一個上等的玉器雕件,他都會愛不釋手,珍愛有加。玉器是有靈性的,不是任何人都能了解認知玉的真諦。
君子被褐懷玉;玉有五德,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簡而言之,就是孔子言:“君子比德于玉”。
石秀海先生說起玉來,真是滔滔不絕,玉的歷史淵源,玉的品質,玉的產(chǎn)地,玉與人生,等等,他都是如數(shù)家珍。
隨著玉器專業(yè)知識的增長,一點點淘換來的玉件被專賣店認可,他也淘到了第一桶金。各種玉器都在涉獵,紅寶石、藍寶石、鉆石等等金品也開始在他的購買范圍之內。
他的獨到的眼光購買來的玉器產(chǎn)品,也贏得了拍賣行和一些專賣店的青睞。他的玉器在拍賣行頻頻亮相,并被消費者爭相競拍,他也得到了應該得到的收益和成功。
石秀海談起那段往事,流露出創(chuàng)業(yè)艱辛后的甜蜜和喜悅。畢竟那個時候有的是精力,睡在火車上,飛機上,取到貨立即返回,沒有停歇的時候。
然后,他輾轉到張家口、唐山、保定、承德等專賣店,送去他的玉器貨物,最多的時候,全國各地有23家專賣店,在同時出售他的玉器古玩。
生活的快節(jié)奏也讓石秀海先生有了另外的一種充實和自信。
他在做的是市場,是利潤,而更大的情結,在于他對玉本身的認知。他知道,玉能夠普及并且走進百姓家,也是對于人們人生價值的提升。
他認準的就是玉的品質,從來不去以次充好,都是選擇最好的精品,讓人們真正了解懂得“玉養(yǎng)人,人養(yǎng)玉”的互補關系。
玉潤
愛惜玉的人,才能有玉的氣質和質地。
石秀海,話語不多,但是每一句話都是那樣珍貴,那樣與生活和人生緊密結合在一起。
事業(yè)應該彌補生活上的缺憾,給生活和人生帶來富裕和充足,帶來快樂和希望,在這個經(jīng)濟發(fā)展飛速的時代,也為家人負起責任,帶來富裕和富足。
七十歲的石秀海先生顯得非常年輕,紅潤的膚色,堅毅自信的微笑,強壯的身體,讓你感受到他身上有一種男人的陽剛之氣。
他不斷重復的一句話就是,人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他的寬敞的樓房,他的幸福的生活,給孩子們以及家庭帶來的,就是他自己肯于努力的一種品質體現(xiàn)。
石秀海先生細心地取出他收藏的一些珍品玉件,都是在一個個精致的小盒子里,玉器、翡翠、瑪瑙、青金石等等,都是那樣精美。
你看這件和田玉羊脂玉玉佩,質地溫潤,雕琢精細,有沁色,給人溫文爾雅的感覺。把玩在手,真有愛不釋手的感覺。
我在欣賞著石秀海先生用二十年心血珍藏著的精品,也看到了他的這一顆玉質一樣的心。
問起這位收藏家,現(xiàn)在在做什么時,他說,一切東西應該開始于應該開始的地方,止于應該停止的地方。他非常堅決地表示,自己七十歲了,看上去還是健康,再也不是五六十歲的時候的精力了,再從事玉器經(jīng)營已經(jīng)力不從心了,所以就堅決停手,不再去做了。
說起孩子們?yōu)槭裁床桓麑W習玉器,石秀海說,應該順其自然,就像當年他沒有跟著父親學習簪花技藝一樣,每個人喜歡什么就讓他們做什么,不必勉強,等他們到了一定的階段,一些家傳和文化就會很自然地就喚起了他們自己的熱愛,那種內心真實的熱愛,才是最重要的。
石秀?,F(xiàn)在的生活就是在家陪陪愛人,到公園里拉拉胡琴,享受著生活無比的快意,這是他最快樂幸福的人生。
那天,他做的地道的麻豆腐,炸的黃花魚,拌的涼菜,做的地道的北京炸醬面,讓我品著牛欄山二鍋頭,品到了真正老北京的味道,也是北京人熱情溫潤的品質。
被問及石秀海先生最大的愿望時,“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歡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心里有了文化,做好該做的事,才能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有不一樣的精彩”,精干質樸的石秀海這樣回答。
從石秀海身上我真切感受著:“玉在心而人生潤,情在懷而生活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