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發(fā)病急、病情兇險,致死和致殘率較高[1],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和生命安全??寡“逯委熓茿CS治療的基石,因此對血小板功能的監(jiān)測十分重要。血栓彈力圖(TEG)是凝血功能評價新技術,并可評價患者對抗血小板治療的反應[2-3],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分析不同類型、不同冠脈病變程度、抗血小板治療前后ACS患者的相關TEG特征,探討其臨床意義。
納入標準:(1)符合ACS 診斷標準[4];(2)冠狀動脈(冠脈)造影顯示至少1條冠脈和(或)其分支直徑狹窄>70%;(3)初次發(fā)病,并于發(fā)病24 h內入院,均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
排除標準:(1)近1個月有輸血史,近2周內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及抗凝藥物;(2)心功能NYHA Ⅳ級、心肌病、瓣膜病;(3)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tǒng)疾病、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病、免疫疾病、精神疾病等;(4)過敏史;(5)各種原因不能配合研究。
選擇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心內科收治的90例ACS患者為研究組,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齡41~72歲,平均(52.34±6.19)歲;體質量指數(shù)(BMI)21.00~24.25 kg/m2,平均(22.05±3.16)kg/m2。ACS組中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31例(UA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1例(STEMI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8例(NSTEMI組)。另選擇100例門診體檢健康者為對照組,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齡43~75歲,平均(53.04±6.59)歲;BMI為21.02~25.02 kg/m2,平均為(21.83±3.64)kg/m2。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年齡、性別構成比、BMI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向所有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研究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所有患者入院后即刻服用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采用Judkins法行冠狀動脈造影術確定梗死相關動脈,根據冠脈病變特點按照操作指南完成PCI術。術后次日進行TEG檢測。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 000 IU/d,3~5 d,第1、2個月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術后第3個月改為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
對照組受試者于門診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并于2 h內完成檢測。ACS患者分別于PCI術后次日、抗血小板治療后1個月采集靜脈血。儀器為TEG 5000型TEG儀及配套試劑(Haemoscope Corporation公司)。記錄TEG檢查指標:凝血反應時間(R)、血凝塊成形時間(K)、最大振幅(MA)、MA后30 min振幅減少百分率(LY30)、血凝塊形成速率(Angle)、凝血指數(shù)(CI),對比研究組和對照組各項指標的差異。ACS組患者除檢測上述指標外,記錄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抑制率(AA),并于抗血小板治療前后以MA、AA評價治療效果。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TEG參數(shù)等計量資料經K-S檢驗符合方差齊性和正態(tài)性。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形式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對比采用LSD-t檢驗;兩樣本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形式表示,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CS組患者R、K、LY30均低于對照組, Angle、MA、CI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ACS組和對照組TEG指標的組間比較
3組間MA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R、K、Angle、CI、LY3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組間比較,STEMI組MA高于NSTEMI組,NSTEMI組MA高于U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治療后ACS患者MA明顯下降,AA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2 UA組、STEMI組、NSTEMI組TEG指標的組間比較
注:與UA組比較,(1)P<0.05;與STEMI組比較,(2)P<0.05
表3 治療前后MA及AA的變化
ACS病理生理基礎為在冠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斑塊松動破裂,導致斑塊內促使血栓形成的物質進入血液循環(huán)中,血小板被激活,導致血小板聚集黏附形成新的血栓,部分或完全阻塞血管[5],凝血纖溶系統(tǒng)功能異常在ACS發(fā)病和疾病進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斑塊破裂是始動因素[6]。因此,了解ACS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狀態(tài)對病情判斷有重要意義。TEG能夠動態(tài)地反映凝血、血小板聚集及纖溶全過程,是檢測血小板、纖溶系統(tǒng)功能的新技術,優(yōu)于傳統(tǒng)凝血功能檢測,已在器官移植、介入操作等圍手術期凝血功能監(jiān)測中廣泛應用,還可用于臨床篩查各種凝血性疾病、判斷出血風險、指導成分輸血,其在抗血小板治療方面也有重要意義[7-8]。
本研究顯示ACS患者R、K、LY30均低于對照組,Angle、MA、CI均高于對照組,說明ACS患者凝血功能異常。K指血凝塊形成和加固所需時間,K值越大說明纖維蛋白原功能越強。Angle是凝集塊形成速率,可反映血塊形成速率、纖維蛋白原功能,Angle值越高說明血凝塊形成速度越快,血液黏滯度越高[9]。MA是TEG圖最大振幅,反映血凝塊絕對強度和穩(wěn)定性,血小板及纖維蛋白原均能夠影響MA,而血小板的質量及數(shù)量起主要作用,MA值越高說明血小板凝集功能越亢進,臨床工作中,MA可以作為評價血小板功能的指標[10-12]。CI是凝血綜合指數(shù),CI值越高,血液凝滯度越高。ACS患者Angle、MA、CI值增高,K值下降,提示ACS患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凝血活性、血液凝滯程度均處于較高水平[13]。本研究結果顯示STEMI組MA值高于NSTEMI組,NSTEMI組高于UA組,MA值可反映血樣中正在形成血凝塊的最大強度以及血凝塊形成的穩(wěn)定性[14-16],STEMI患者中55.6%冠脈內可見明顯血栓影[9],而NSTEMI、UA患者早期冠狀動脈造影中冠脈血栓影檢出率為7%~23%[17],因此,STEMI組患者MA值變化最顯著,說明凝血功能異常與病情嚴重程度相關,TEG指標可有效反映病情,有助于臨床危險分層。本研究顯示抗血小板治療后MA值明顯下降,AA明顯提高,提示血小板聚集活性以及發(fā)生血栓風險明顯降低,抗血小板治療對阿司匹林抑制率效果較好,說明通過TEG指標可有效評估抗血小板治療效果,對制訂個體化抗栓治療方案,評估血栓栓塞發(fā)生風險有較大幫助。
綜上所述,TEG是監(jiān)測ACS患者凝血功能的方法之一,對臨床治療具有一定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