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李風
(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急診科,江西 南昌 330008)
周圍性面癱是指由于面部神經(jīng)的非特異性炎癥而導致的患者周圍性面肌出現(xiàn)的一種癱瘓癥狀,口鼻歪斜是該病最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患者發(fā)生周圍性面癱之后,無法完成正常的抬眼、閉眼睛以及鼓動嘴唇等基本面部動作[1-3]。且疾病會導致患者面部容貌產生變化,故容易使患者出現(xiàn)自卑、消極等悲觀情緒。針刺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醫(yī)治療方法,臨床上有較多的醫(yī)學工作者對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效果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針刺的治療價值也得到了廣泛的證實。本次研究中,對周圍性面癱患者針刺治療期間,繼續(xù)給予了必要的治療護理干預,效果很令人滿意,因此將其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在我院處接受治療的周圍性面癱患者52例,根據(jù)患者個人的治療護理意愿,分為A組和B組,各26例。A組在常規(guī)一般護理基礎上繼續(xù)接受針刺護理,B組患者則只接受常規(guī)護理。A組男15例,女11例;年齡24~72歲,平均48.12歲。B組男14例,女12例;年齡22~70歲,平均56.26歲。本組研究中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良好。
1.2 診斷標準 經(jīng)肌電圖檢查確診為周圍性面癱。
1.3 納入標準 (1)患者均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且得到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患者均不存在暈針情況;(3)患者就診資料完整。
1.4 護理方法 針刺治療方法為:A組和B組52例周圍性面癱患者均接受針刺方法進行治療,針刺選穴主要包括:主穴位地倉、人中、合谷、翳風、頰車等,配穴包括足三里、太陽、下關、頭維以及豐隆等。針刺選穴方法為主穴配合2~3個配穴進行刺扎,向患者給針前,對選取的穴位進行嚴格的消毒,之后,選擇長短適宜的毫針對患者相關穴位進行刺扎,進針后,可出現(xiàn)一定的酸麻感。一次針刺治療的時間大約為15~30 min,每天進行1次,治療1個療程的持續(xù)時間為7 d。2組患者均接受3個療程的治療。
B組:患者僅接受一般性臨床護理。
A組:患者在B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護理基礎上繼續(xù)接受針刺治療和相關護理,措施為:(1)針刺治療前的護理:患者在接受針刺治療之前,可能會出現(xiàn)一定的緊張情緒,為放松患者面部肌肉,保持良好的治療狀態(tài),應該在患者針刺治療之前,向其講解針刺治療的原理和效果,治療期間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緊張的感受,鼓勵患者放松心態(tài),提高對醫(yī)護人員的信賴感,從而確保針刺治療過程的順利。治療前,協(xié)助患者保持舒適放松的體位,同時告知患者在進針過程中的禁忌,避免亂動影響到治療效果;(2)針刺治療中的護理:行針過程中,可以通過與患者交談的方式,分散其對進針的注意力,并指導患者進行必要的呼吸運動,以強化傳導效果。由于行針之后,患者在半小時之內無法進行其他的活動,因此為了保障患者治療的舒適度,治療中途可以適當協(xié)助患者轉換體位,及時滿足患者治療期間的需求。同時,做好對患者進針部位的保護工作,避免其受寒或者是移動不當是出現(xiàn)脫落等情況;(3)針刺治療后的預防護理:針刺治療結束之后,立即用消毒棉簽對患者的扎針部位進行消毒和止血處理,取針之后,及時詢問患者感覺,并觀察患者進針部位是否存在紅腫、疼痛等情況。如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及時對癥處理;(4)面部肌肉訓練護理:患者治療結束后,為患者提供鏡子,要求患者根據(jù)指導進行面部肌肉的訓練活動,包括皺眉毛、鼓嘴唇、露齒等基本的運動,練習的時間不宜持續(xù)太久,當患者面部肌肉出現(xiàn)疲勞感時應該及時停止練習。
1.5 觀察指標 應用效果、恢復耗時情況。
1.6 療效判斷標準 (1)顯效:患者臨床口鼻歪斜癥完全消失,自正常運用面部肌肉,表情功能恢復正常,且雙側面頰完全對稱;(2)有效:患者在靜止的狀態(tài)下,面部完全正常,運動狀態(tài)時,存在輕微的面部肌肉不能夠完全對稱的情況;(3)無效:治療前后相比,患者的面部表現(xiàn)癥狀依然存在,且病情有加重的趨勢[4-5]??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對患者進行調查隨訪,記錄患者疾病完全恢復的時間。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通過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通過(平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通過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若P<0.05,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A組和B組護理的療效比較 A組中出現(xiàn)無效結果無效的患者例數(shù)為1例,有效率為96.2%,B組中出現(xiàn)治療結果無效的患者例數(shù)為6例,有效率為76.9%,A組治療的有效率高于B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治療結果情況見表1。
表1 2組護理的療效比較 [例(%)]
2.2 A組和B組護理恢復時間比較 A組患者的疾病時間為 (13.71±3.75) d,B組患者的疾病時間為 (16.98±2.68) d,A組的恢復時間少于 B組,(t=3.6174,P=0.00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2 2組護理恢復時間情況比較 (x±s,d)
周圍性面癱從中醫(yī)角度講,是由于脈絡堵塞,氣血不暢所致,屬于“口癖”“口眼斜”的范疇。周圍性面癱發(fā)病群體集中于20~40歲,發(fā)病率頗高,患者發(fā)病后會伴隨講話漏風、口眼歪斜、流涎等癥狀。臨床上常規(guī)采取糖皮質激素、抗病毒藥物以及營養(yǎng)神經(jīng)的藥物對其進行干預,但是效果欠佳對此還存有爭議。隨著近年來對中醫(yī)事業(yè)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對患者進行針刺護理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針刺是我國的中醫(yī)學中傳統(tǒng)的一種治療方法,是指在中醫(yī)理論的相關指導下,通過針刺特定穴位,借助捻轉提插等不同的手法,來對患者的穴位部位進行刺激,進而能夠起到溫通經(jīng)脈,調氣養(yǎng)血之功效[6]。因為對于周圍性面癱患者的治療主要以消除炎癥、減輕面神經(jīng)水腫以及改善血液循環(huán)為關鍵所在,針刺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部分患者由于對針刺認識度不高,存有偏見因此在展開針刺的時候需要進行護理干預以提高患者的依存性,進而提高治療效果。將護理工作從疾病中解放出來落實到患者本身提高人性化服務。
本文研究顯示,A組有效率為96.2%高于B組76.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疾病恢復時間為 (13.71±3.75) d 短于 B 組 (16.98±2.68) 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原因為:針對該疾病的特點以及針刺治療的優(yōu)勢和功效,我們?yōu)橹車悦姘c患者給予了針刺治療,對患者面部的地倉、人中、合谷、翳風、頰車、足三里、太陽、下關、頭維等主配穴位進行刺激,從而能夠極大的起到疏通經(jīng)脈,調血順氣的功效。因此治療效果較好。且在針刺治療基礎上,為患者針對性給予了護理干預,對患者的針刺治療全程進行了心理、預后、按摩以及面部肌肉鍛煉等相關的護理,提升了治療效率的同時,也加快了患者的愈合[7-8]。因而也進一步說明對周圍性面癱患者采取針刺護理對于改善臨床癥狀以及加速預后時間均具有一定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針刺治療配合必要護理對周圍性面癱患者進行救治,效果好,患者恢復快,可以將此護理措施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大力推行、借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