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博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北京100875)
榮譽概念就其含義來說是一個復雜而又模糊的概念,當人們談論到它的源頭時往往會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然而亞里士多德并沒有將榮譽當作一個專門的對象加以討論,而是在討論其他主題時附帶討論的。①因此,亞里士多德對榮譽的界定也不是通過其內涵來界定的,而是從其性質來界定的。
首先,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榮譽是一種外在善。善的事物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外在的善、靈魂的善和身體的善。靈魂的善包括節(jié)制、勇敢公正和明智,身體的善是指健康、強壯健美和敏銳,外在的善是指財富、高貴出身、友愛和好運。因此,這里說的外在善是相對于靈魂和身體而言的。在論及什么是幸福時,“一般人把它等同于明顯的、可見的東西,如快樂、財富或榮譽”[1]。據(jù)此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榮譽在希臘人的觀念中具有重要地位,以至于會有流行意見將其等同于幸福;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榮譽類似于快樂和財富,是可以看得見的東西。此外,之所以說榮譽是一種外在善,是因為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榮譽是共同財富的一部分,只要是對城邦的公共生活有所貢獻,就可以獲得相應的榮譽。
其次,榮譽不僅是一種外在善,而且是一種最大的外在善。除了上述提及的四種外在善,它還包含很多其它的內容,因此在所有這些外在善之中,存在一個價值秩序。榮譽一方面是一種因其自身就值得欲求的東西,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因幸福本身而值得欲求的東西。幸福在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中是至善,所有其它種類的善:靈魂的善、身體的善和外在的善,最終都以它為目的。榮譽雖然是以至善為目的的,但它本身就能夠構成一個目的,并且是所有外在善中最終的目的?!拔覀儠盐覀冊敢夥瞰I給神的,把有地位的人們最為追求的,以及我們指定給最高尚[高貴]的行為的那種善,視為最大的外在善。這種善也就是榮譽。榮譽就是最大的外在善”[1]117。
人們追求外在的善,追求權力和財富在很多情況下并不是為了追求財富或者權力本身,而是為了獲得榮譽。因為權力和財富能夠彰顯自己所擁有的榮譽。例如,當具有一定的財富和權力時,我們就可以通過在某些事物上的花費來彰顯自己的榮譽,“在有些事情上花錢鋪張我們認為是榮耀的”[1]104,而不具備權力和充足財富的人所做出的相同行為不僅不會被認為是榮耀的而且還會被認定為是揮霍無度的。因此亞里士多德說“財富和權力都是因榮譽而值得追求,至少是擁有財富和權力的人是想憑借它們得到榮譽”[1]119。這也就是說,財富和權力作為人們的欲求對象,其背后還有更進一步的目的,那就是想借此獲得他人的稱贊,獲得榮譽。這也表明了榮譽在目的鏈上相對于其它外在善而言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當亞里士多德將榮譽定義為外在善時,就其理論本身而言可能會產生一些問題。亞里士多德將生活分為三類:一類是追求快樂的享樂的生活,一類是追求榮譽的公民大會的或政治的生活,還有一類是追求德性的沉思的生活。追求快樂的享樂生活是動物式的生活,因此不是幸福的生活;追求榮譽的政治生活在他看來太過膚淺,因此也不是幸福的生活。至善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是一個屬于自己的、并且不容易被拿走的東西,而榮譽作為外在善,則是取決于授予者而非接受者的東西。
根據(jù)這種對榮譽的界定,我們可以設想一種與此相悖的情況:假如一個將軍在一場實彈演習中因其勇敢和高超的武藝戰(zhàn)勝了對方,并因此而獲得了象征榮譽的軍功勛章。這時,我們的確看到榮譽作為外在善取決于授予者,但是當這位將軍或者是給將軍授予勛章的同一個人把這個象征榮譽的軍功勛章給予了在這場演習中失敗的一方,那么我們是否能夠說這位將軍失去了榮譽,而將軍的對手即在戰(zhàn)爭中失敗的一方獲得了榮譽?很明顯在這里是不可以這么說的,這樣一來就和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榮譽取決于授予者而不是接受者——不一致了。
關于第一個問題,我們不能將榮譽單純地看作是取決于授予者的。授予者所授予的榮譽僅僅是象征著榮譽的物體或者稱號,而不是榮譽本身,榮譽之所以能夠被授予一個人就是因為被授予的對象有與之相應的德性,比如一個將軍有英勇的德性并且在戰(zhàn)爭中將其實現(xiàn)出來,并且因此獲得了榮譽。還有一個可以說明榮譽并不取決于授予者的根據(jù)在于大度的人在對待小的榮譽時根本不屑一顧,他可以接受榮譽也可以選擇不接受榮譽。如果一個人沒有相應的德性卻要占有很多的榮譽就會成為一個虛榮的人,相反如果一個人有相應的德性卻沒有獲得相應的榮譽,那么他就會成為一個謙卑的人。亞里士多德之所以說榮譽取決于授予者,可能是在榮譽需要外部承認的意義上而言的,而即便是在這個意義上,被授予的對象首先應該具有與之相稱的德性。
關于第二個問題,我們很難說朋友和榮譽哪一個更善,因為亞里士多德明確地將二者都看作最大的外在善,但是我們可以從其他方面對此作出說明。首先,亞里士多德在論述作為外在善的榮譽時,具體就城邦生活而言的,它是政治生活所追求的目的。當他提及作為最大的外在善的榮譽,他是指“我們會把我們愿意奉獻給神的,把有地位的人們最為追求的,以及我們指定給最高尚[高貴]的行為的那種善,視為最大的外在善。這種善也就是榮譽”[1]117。在這里,榮譽作為外在善是指一方賦予另一方的一種價值上的肯定,要么是借助一種榮譽來表達人對神的敬奉和贊美,要么是人們對有德性的人的肯定和贊美。而在談及作為最大的外在善的朋友時他說道“說一個幸福的人自身盡善皆有,獨缺朋友,這又非?;奶啤R驗槭紫?,朋友似乎是最大的外在善……一個好人就需要一個承受其善舉的人”[1]303。在這里亞里士多德所說的作為最大的外在善的朋友顯然不是政治生活所追求的外在善,而是就個人完滿的幸福生活的實現(xiàn)所需要的外在善。幸福既不屬于靈魂的善,也不屬于身體的善和外在的善,它是這三者的總和。幸福是最高貴、最令人愉悅的,但是“幸福也顯然需要外在的善……許多高尚[高貴]的活動都需要有朋友、財富或權力這些手段”[1]24。也就是說朋友作為外在善,是對自己能夠實現(xiàn)至善的一種外在的附加條件。
經過上述的說明我們可以看到,盡管榮譽和朋友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都是最大的外在善,但是兩者卻是針對不同方面的外在善,其獲得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榮譽是政治生活追求的最大的外在善,是作為一種價值肯定被一方賦予另一方的外在善,這種外在善主要是指外在于靈魂的,與靈魂的善相匹配的外在善。朋友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個人完滿的幸福生活的外在善,這種外在善是外在于活動之外的、附加的外在善,朋友不是一方授予另一方的外在的肯定或者獎勵。
亞里士多德所談論的獲得榮譽的方式不外乎以下幾種:第一,出于其實踐哲學的性質,我們可以說榮譽的獲得在于做具有榮譽的事情;第二,榮譽來源于外在授予;第三,榮譽來源于自身的所具有的德性;第四,榮譽來源于一個人高貴的血統(tǒng)或卓越的身份地位。這四種獲得榮譽的方式都是基于獲得榮譽的主體的內在德性的,沒有相應的德性就不可能被授予榮譽,因此說榮譽的授予并不僅僅取決于授予者。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我們也將能夠更好地理解將榮譽作為外在善可能會遭遇的困境。
首先,出于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的性質,榮譽的獲得在于做榮譽的事情。正如一個為著公正本身的人,而做出了公正的事情,那么這個人就具有公正的德性,一個人為著榮譽本身或者為著至善而去做榮譽的事情,那么這個人就是榮耀的人。而榮譽的授予是指一個能夠代表某一共同體的主體將共同體所認可的價值賦予另一方的過程。[3]也就是說榮譽代表了獲得榮譽的對象所處的社會所認同的價值,而他之所以能夠符合這種社會價值,就要求他具有相應的德性以及明智。一個戰(zhàn)士在戰(zhàn)場上殺敵取勝符合一個共同體的價值訴求,而這個戰(zhàn)士之所以能夠殺敵取勝則在于他具有勇敢的德性,而不論他是否被授予榮譽,他都是一個勇士。因為榮譽“是為他的家庭和他的共同體承認的標志”[4]。
其次,外在授予的榮譽也是基于被授予對象的德性的。亞里士多德在討論榮譽時,認為榮譽取決于授予者而不是接受者,因此在榮譽產生的過程中至少存在兩個主體,一個是授予者,另一個是接受者。除此之外,由于榮譽還需要被承認,因此還需要考慮的是見證者。最后還有象征著榮譽的東西,或者是物質性的、精神性的。當榮譽取決于授予者時,我們就是將榮譽僅僅理解為一種外在與人之外的東西或者符號,例如一個在競技中獲得勝利的人所獲得的獎杯或者獎金,但是獎杯和獎金并不是榮譽本身,它們只是榮譽的符號化,它們只能在某種程度上象征著榮譽,而不能完全取代榮譽。對于亞里士多德的幸福主義來說,這些外在的善本身并不是榮耀的,它們只有作為德性生活本身的要素時才有價值。[2]166又由于榮譽的授予是指一個能夠代表某一共同體的主體將共同體所認可的價值賦予另一方的過程。[3]4所以,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對共同事業(yè)無所貢獻的人不應當?shù)玫綐s譽。共同的財富只能給予對共同事業(yè)有貢獻的人,而榮譽就是共同財富的一部分”[1]280。而之所以一個人能被授予榮譽是因為他符合他所在的共同體的價值訴求,具有相應的德性,因而配得榮譽?!八圆徽撌浅前顕疫€是君主國家,都把榮譽授予在戰(zhàn)場上敢于面對死亡的人們?!盵1]118
在接下來討論榮譽源于自身的德性之前,我們需要對“配得”和“應得”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的不同作一個簡單的說明。在討論獲得榮譽的方式時,亞里士多德常用“配得”(aksias),它是指與一個人的德性相稱的東西。一個人之所以能夠獲得榮譽,在于他有相應的德性?!耙驗橐粋€人越是好,他配得的就越是多;一個人如果最好,他就配得最多。”[1]152除此之外,亞里士多德在論及矯正的公正時還談到了“應得”,它又被翻譯成“自己的那一份”,“當整條線段被分成了兩個相等的部分,就是說,當雙方都得到了平等的一份時,人們就說他們得到了自己的那一份”[1]118。因此,“應得”就是按照數(shù)量上的平等獲得屬于自己的那一份。而在榮譽的分配上并不是如此,榮譽的分配要基于配得,也就是說榮譽的授予取決于被授予對象的與之相稱的德性,只有好人才配得榮譽“如果他是壞人,他就根本不配得榮譽。因為,榮譽是對德性的獎賞,我們只把它授予好人”[1]118。對于具有不同德性的人,我們應該屬于其不同的榮譽。一方面我們要讓父母像神那樣擁有榮譽;另一方面又不是讓父母擁有所有的德性,而是讓母親獲得適合母親的榮譽,而讓父親獲得適合于父親的榮譽。
最后,還有一種情況是因其自身的高貴血統(tǒng)和卓越的身份地位而配得榮譽。德性(virtue)在希臘語中的對應的詞是“αρετη”,它的原意是指某些方面的卓越,比如眼睛的“αρετη”是看得遠,馬的“αρετη”是跑得快。因此還有一種能夠獲得榮譽的方式是一個人具有高貴的出身,卓越的社會地位?!俺錾砀哔F的人以及擁有權力或財富的人配得榮譽,因為他們比別人更優(yōu)越,而一種事物只要在某方面更優(yōu)越,就應得到更大的榮譽?!盵1]110這種因其高貴出身或擁有權力和財富而獲得的榮譽也是與其德性相稱的,因此亞里士多德將其稱為“配得”的。很明顯外在的授予者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血統(tǒng),因此不能單純地說榮譽取決于授予者。英國女王因其血統(tǒng)高貴而配得榮譽,她作為國家元首是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象征,而不具有這種血統(tǒng)的人,即便是將其置于國王的地位,他也未必配得上國王的榮譽。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如果榮譽不是按照配得,即不是依據(jù)被授予者的德性來分配的,那么就會產生惡。對于個人而言,如果沒有德性而享有榮譽,他們不但不能使得擁有者享受幸福,反而會因為擁有者變得目中無人和高傲而與幸福相悖。[2]162如果一個人沒有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德性,而祈求獲得與自己德性不相稱的榮譽,那么這樣的人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都不是具有宏大靈魂的人,甚至不是具有德性的人?!耙驗槌^自己的配得而自視重要的人是愚蠢的,沒有一個有德性的人這樣愚蠢和可笑”。[1]116他們或者是配得上重大榮譽而又自視微渺的謙卑的人,或者是一個自視重要而又配不上那種重要的虛榮的人。在城邦治理中,如果城邦的治理者們不按照配得的標準分配城邦的善,給予那些不具有相應德性的人以榮譽,這個城邦治理者就是不公正的,“因為,不是接受了不公正的份額的人做了不公正的事,而是給出了這個不公正的份額的人做了不公正的事。就是說,是發(fā)動了那個行為的人做了不公正的事,而這個人不是接受者,而是給予者”[1]172。除此之外,城邦治理還可能憑借其權力將大多數(shù)的善歸于自己,這樣一來對他自己就會成為一個不公正的人,他說治理的城邦也會從貴族制蛻變?yōu)楣杨^制。此外,如果把榮譽的授予者看作是榮譽的決定因素,而忽略了被授予者的德性,那么對德福一致也會產生威脅。因為當我們授予一個不具有德性的人相應的榮譽,這個人就會憑借其名聲而獲得不應有的利益。在《理想國》中,色拉敘馬霍斯才會堅持認為不正義的人的生活總要比正義的人的生活要過得好,而柏拉圖堅決反對這種觀點。[5]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地認為榮譽取決于授予者而不是被授予者,我們應該意識到被授予者的德性決定了他是否能夠配得榮譽。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倫理學作為一門實踐哲學,其最終的價值旨趣不僅是說明何為至善,而是要實現(xiàn)這種至善,即幸福。而在他看來一個能夠享有福祉的人首先是一個有德性的人,因為我們不能稱一個惡人是幸福的人。具有實踐智慧的人由于善于權謀對好生活整體上有益的事情,因此這種人最容易獲得幸福。而實踐智慧的養(yǎng)成則離不開對各種德性的培養(yǎng)。 因此,實現(xiàn)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倫理學的最終價值旨趣離不開兩個核心范疇,一個是幸福,一個是德性。圍繞著這兩個核心范疇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闡釋路徑,一種是幸福論的維度,另一種是德性論的維度。其中德性是幸福的前提條件,幸福是德性所配得的至善。因此可以通過討論榮譽與德性、幸福之間的關系論證榮譽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的核心地位。
從德性論的維度來看,德性的養(yǎng)成與榮譽密不可分。首先,榮譽在德性的培養(yǎng)過程中不可或缺。人們通過接受教導而形成理智德性,通過習慣而形成道德德性,因此二者的形成都離不開時間和經驗。一種事物由潛能狀態(tài)轉變?yōu)楝F(xiàn)實狀態(tài)不僅需要時間,在這種能力所屬的實踐活動中運用它,從而最終將這種能力實現(xiàn)出來。德性的形成不是從潛能到現(xiàn)實,而是從實踐到現(xiàn)實,這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模仿和實踐,尤其對于那些青年人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引導沒有經驗且易受情感影響的青年人在不具備德性,例如勇敢或者節(jié)制的情況下,總是做出相應的行為是困難的。而最簡單的途徑就是向那些真正有德性的人去學習,做出有德性的行為。似乎可以通過外在善的激勵引導青年人做出合乎德性的行動,而在所有的外在善中,榮譽無疑是最具價值的。因為榮譽蘊含著個體能動性深刻而永恒的特征[6],所以它作為一種最大的外在善可以充當激勵青年人做出有德性的行為的要素。例如引導一個剛入伍的戰(zhàn)士去學習和模仿一個屢受殊榮的戰(zhàn)斗英雄,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授予他榮譽,因此他能克服恐懼,從而形成勇敢的德性。不可否認,一旦他真正形成勇敢的德性,即便是沒有外在的激勵他也一樣會做出德性的行為。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在他真正形成德性之前,榮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同樣從德性論的維度來看,榮譽是確證德性的補充要素。德性的確證就是判斷一個人是否真正具有德性,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在的情感意愿和外在的行為舉止。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一個行為公正的人不一定就是公正的人,一個生活節(jié)制的人也不一定就具備節(jié)制德性,他們只滿足了確證德性的外在行為的標準,因此只能夠說是一個能夠做出德性行為的人。“僅當一個人節(jié)制快樂并且以這樣為快樂,他才是節(jié)制的?!盵1]41因此,只有這種行為符合德性,內心此為樂的情況下我們才能說這個人是具有相應德性的人。但有時我們并不能對這兩個層面都有直觀的認識,這時我們可以借助于一個人所享有的榮譽來作為判斷一個人是否真正具有德性的參考要素。這是因為有價值的榮譽是對德性的獎賞,“人們追求榮譽似乎是為確證自己的優(yōu)點,至少是,他們尋求從有智慧的人和認識他們的人那里得到榮譽,并且是因德性而得到榮譽”[1]10。此外,榮譽還是對善舉的獎賞,而同樣是作為外在善的財富和權力不能取代榮譽的這種作用,因為地位卓越的人并不缺乏權力和財富,相反他們正是將財富給予窮人從而彰顯自己的高尚,而榮譽就是這種高尚或者高貴的象征。
榮譽盡管是對德性和善舉的獎賞,但“對于完滿的德性,榮譽并不是充分的獎賞”[1]118。甚至對于靈魂偉岸的人,榮譽也不能酬其配得。因此只有幸福才能作為對有完備德性的人的真正的獎賞。
首先,幸福作為至善是自足的和完善的,因此它也包含著榮譽,缺少了榮譽的幸福是與幸福概念相悖的,并且現(xiàn)實中缺少榮譽的幸福也會顯得黯淡無光。
其次,我們不能稱一個臭名昭著或者受盡恥辱的人是一個幸福的人。因為它們既不會使人顯得高尚,也不會使人變得愉快,相反會使得人們厭惡他從而疏離他,使他成為一個孤獨而卑賤的人,這樣的人顯然不是我們所說的幸福的人。最后,我們至少在一種意義上,即具有完備德性的人配享幸福,能夠說幸福本身就是至高的榮譽,不是僅僅具有外在善的榮譽,而是作為真正彰顯道德價值的榮譽。因此亞里士多德才說“幸福是萬物中最好、最高尚[高貴]和令人愉悅的”[1]24。因此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榮譽并不屬于沒有德性的惡人。
同樣,我們對榮譽的追求也是為了實現(xiàn)幸福。“希臘人重視榮譽并曾為之進行舍生忘死的奮斗,因為他們曾把取得和保持榮譽看作生活的目的,同時也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幸福?!盵7]但榮譽并不完全等同于幸福,因為從幸福主義目的論的維度出發(fā),盡管榮譽自身是值得欲求的,但是其價值更在于作為一個人實現(xiàn)幸福的補充。并且脫離了德性和幸福的榮譽并不能具有絕對的價值,這樣的榮譽只能是作為外在善的榮譽,它僅僅取決于授予榮譽的人,而不取決于被授予榮譽的人的德性。這種榮譽不但不能完全作為確證一個人是否真正具有德性的參考要素,而且還會蛻變?yōu)橐恍W者所認為的僅僅是自我關注的(self-regard)榮譽。[8]因為它很有可能是虛假的榮譽,是與一個人的真實德性不匹配的榮譽,因此并不含有真正價值,所以也不彰顯價值。因此,只有把榮譽與德性和幸福相掛鉤,才能使得榮譽具有道德功能,即激勵人們去做有德性的事情,從而避免做不好的事情。“因為只有當財富、權力和榮譽作為德性生活本身的要素時才具有價值。真正重要的是高貴,雖然在以有德性的方式擁有很多財富和其他外在善那里,高貴可以得到一些體現(xiàn)?!盵2]166因此,只有有德的人才配得榮譽,也只有德性完備的人才配享幸福,而幸福就其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而言就可以說是至高的榮譽。這樣一來我們似乎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榮譽在英雄們心中具有與神一樣高的崇高地位, 它成為英雄人生的根本要求, 英雄生命的價值所在。”[9]
通過以上的論證,亞里士多德是從性質出發(fā)將榮譽界定為最大的外在善,并且認為它主要取決于授予者,而不是被授予者。亞里士多德對榮譽的界定所導致的問題,就在于他沒有認識到榮譽的根據(jù)應該在于被授予榮譽的人與這種榮譽相匹配的德性。因為沒有這種配得榮譽的內在德性,就會出現(xiàn)名不副實的現(xiàn)象。并且榮譽的價值正是通過與之相匹配的德性和與之相聯(lián)系的幸福所彰顯的,否則榮譽就僅僅是符號而已。此外,在理解亞里士多德同時將朋友和榮譽作為最大的外在善時,應該認識到:亞里士多德是在論述城邦幸福的層面上將榮譽作為最大的外在善,而在將朋友作為最大的外在善時,是在實現(xiàn)個人幸福的層面上所說的,這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幸福。
注釋:
①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涉及到榮譽的討論主要集中在第一卷對善的討論、第三卷對勇敢的討論、第四卷對大度德性的討論、第五卷對公正的討論、第七卷對自制的討論、第八卷對友愛的討論,以及第十卷對幸福和沉思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