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永駿 郭平 黃貴
摘? ? ? 要:對魯迅幼兒體育觀進行研究。由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需要、中外哲學思想家的影響和豐富的教育經(jīng)歷等諸多原因,形成了魯迅獨具特色的幼兒體育觀。魯迅幼兒體育觀包含養(yǎng)成幼兒體育鍛煉的習慣,尊重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視游戲為幼兒最正當行為,提倡女童放足、提出母壯兒肥的主張等。在全面推進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今天,應充分認識與挖掘魯迅的幼兒體育觀,高度關注幼兒的身心健康,安排體育活動時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把游戲看作幼兒體育活動的基本形式,重視婦女兒童體育運動、樹立健康審美觀,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
關? 鍵? 詞:幼兒體育觀;教育思想;游戲;魯迅
中圖分類號:G807.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6-7116(2019)02-0046-05
Abstract: The authors studied LU Xuns children sports view. LU Xuns unique children sports view was formed due to the realistic needs of Chinese society between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various reasons such as Chinese and foreign philosophical thinkers influence and rich education experience. LU Xuns children sports view includes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cultivating childrens physical exercise habits, respecting childrens lively and active nature, regarding playing as the most appropriate behavior of children, advocating for girls to give up foot binding, putting forward the idea of strong mothers giving birth to healthy babies, etc. In today when the strategy of Health in China is comprehensively launched,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and explore LU Xuns children sports view, highly concern childre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respect children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patterns when arranging physical activities, consider playing as a basic form of children physical activities, value women and children sports, establish a health aesthetic view, and promote childre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ldren sports view;education thought;playing;LU Xun
魯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幼兒教育是魯迅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魯迅認為“將來是子孫的時代”[1]50,幼兒的命運就是國家未來的命運、民族前途的命運。在長期教育和革命工作中,逐漸形成了魯迅頗具特色的幼兒體育觀。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衛(wèi)生與健康大會和十九大報告中強調(diào)在幼有所育上不斷取得新進展,突出解決好幼兒健康問題,制定實施幼兒體育活動促進計劃,促進幼兒早期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擬對魯迅幼兒體育觀進行研究,為促進幼兒這一重點人群身心健康發(fā)展提供參考。
1? 魯迅幼兒體育觀的淵源
1.1? 時代背景
自西方帝國主義用洋槍洋炮轟開中國國門之后,中華民族到了生死攸關的危亡時刻。為了使我國擺脫亡國滅種的危險,走上民主與富強之路,許多仁人志士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試圖從堅船利炮等器物層面開啟我國近代化進程,而19世紀90年代的維新運動與20世紀初的辛亥革命則是從共和立憲的制度層面探索中國的近代化之道。魯迅別具只眼,突破了器物以及制度層面,將中國人的精神重塑提到了一個非常突出的位置。
魯迅先生殫精竭慮,試圖通過文化救國。如何改變傳統(tǒng)思想文化、重塑國人精神,魯迅力倡通過體育之“野性的呼喚”,喚回國人喪失已久的原始生命力,鏟除和替代傳統(tǒng)中國人深層意識中的卑怯與奴性心理,改變國人柔弱的性格,實現(xiàn)人的價值和尊嚴。魯迅認為,要療救“不長進的民族”的根本方法,就是“完全解放我們的孩子”[2]。魯迅對中國前途的關注,始終是與關注下一代的命運,關注幼兒教育和體育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1.2? 理論來源
嚴復翻譯的《天演論》認為萬物均按“物競天擇”的自然規(guī)律變化,“物競”就是生物之間的“生存競爭”,優(yōu)種戰(zhàn)勝劣種,強種戰(zhàn)勝弱種;“天擇”就是自然選擇,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競爭”和“自然淘汰”的過程中進化演進的[3]。嚴復聯(lián)系甲午戰(zhàn)爭后國家危亡的狀況,向國人發(fā)出了與天爭勝、圖強保種的吶喊,指出再不振作自強將循優(yōu)勝劣敗之公例而亡國亡種!魯迅初讀《天演論》時,愛不釋手……一位頭腦冬烘的本家長輩反對魯迅看這種新書,魯迅不予理睬,“仍然自己不覺得有什么不對,一有閑空,就看《天演論》”[4]。青年魯迅接受了嚴復宣傳的進化論思想,認為:人類競爭其勝負不在人數(shù)之多寡而在其種其力之強弱,這一理論激起了他救亡圖強的愛國熱情。魯迅生活在民族危機空前深重的年代,為了挽救中國亡國滅種的危險,魯迅提出通過體育改造中國的國民性,即強力競爭,通過努力,改變?nèi)跽叩牡匚唬優(yōu)閺娬摺?/p>
克爾凱郭爾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不單單是客觀存在,更重要是從個人的“存在”出發(fā),把個人的存在和客觀存在聯(lián)系起來,哲學的起點是個人??藸杽P郭爾認為人生最主要的是要很具體地把握住個人的存在,雖然人的生存是被動的、命定的,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這種存在,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本質(zhì)。所以人之所貴,并非由于他有一個命定的存在,并非由于他的歷史背景、家世,亦非由于他出身的地位,而是在于人有選擇改造自己的本質(zhì)的自由,選擇做自己想要做的人,選擇自己想要做的事??藸杽P郭爾將存在分為感性存在、理性存在和宗教性存在。受其影響,魯迅將個體的生存與發(fā)展作為一切真理的基礎,強調(diào)精神、意志和內(nèi)在超越性在個人生活中的主導地位[5],突出個人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彰顯了個人從倫理上對待自己和世界的可能性。魯迅把具有優(yōu)良競技傳統(tǒng)的歐洲人概括為“人+獸性=西洋人”,而把中國人概括為“人+家畜性=某一種人”[6]。魯迅反對家畜性而主張獸性,展現(xiàn)他對運動和體育精神的倡導。
尼采繼承了啟蒙運動的精髓,反映了現(xiàn)代意識的覺醒,對人生價值的積極肯定,引發(fā)了人們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尼采強力意志說的核心即為肯定生命與人生。強力意志具有激情、欲望、狂放、活躍與爭斗等特性,是一種本能的、自發(fā)的、非理性的力量,決定生命的本質(zhì)和人生的意義[7]。強力意志源于生命,歸于生命,它就是現(xiàn)實的人生。人生雖然短暫,但只要具有強力意志,創(chuàng)造意志,成為精神上的強者,就能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早期魯迅曾以尼采的強力意志說為理想,大聲疾呼文而兼武。在當時重文輕武的社會環(huán)境中,懇請全社會都來關心民族體質(zhì)的增強,立志推動體育,寓精神于體育之中,把體育視為改造國民性的重要手段,奮發(fā)自強以挽救中國。
1.3? 教育經(jīng)歷
魯迅在求學的10余年時間里,與體育有著不解之緣。1892年,魯迅就讀于紹興壽鏡吾開設的私塾三味書屋,距三味書屋不到半里便是百草園,它是魯迅兒時的樂園。魯迅經(jīng)常在這里玩紙糊盔甲的游戲,做各種各樣的武打動作。1898年,魯迅考入江南水師學堂,主要訓練打靶、出操(舉啞鈴、舞棍棒、玩木馬、登云梯、翻跟斗、豎蜻蜓、出兵操等)、游泳和爬桅桿等項目。在南京求學期間,《天演論》中進化論的思想極大地激發(fā)了青年魯迅的愛國熱情,他自稱“戎馬書生”并開始學習騎馬。
在南京礦路學堂畢業(yè)后,于1902年4月被派往日本官費留學,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院長嘉納治五郎是日本著名教育家、柔道家,在學院內(nèi)設立了講道館牛道分場的柔道場,向學生教授柔道,魯迅等33名中國留學生報名參加,成了柔道場的第一批學生[8]。在開始練習柔道不久,魯迅在班里第一個剪掉了象征種族壓迫的辮子。1906年1月,課間觀看“日俄戰(zhàn)爭教育片”,深受刺激,決定棄醫(yī)從文,呼吁文化救國,主張通過野蠻其體魄的體育改造國民性來拯救危難中的中華民族。
2? 魯迅幼兒體育觀的主要內(nèi)容
2.1? 養(yǎng)成幼兒體育鍛煉的習慣
魯迅[9]曾經(jīng)指出:“身體不強健,這于戰(zhàn)斗是有妨礙的”,“童年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濒斞竅10]憤怒抨擊封建教育“專喜歡殺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因此,魯迅關心幼兒的身體健康,重視幼兒體育。在北京時期,魯迅經(jīng)常利用閑暇時間教俞芳三姐妹做操,一邊示范,一邊講解,強調(diào)做這套操要掌握動作要領、重在堅持。此外,魯迅還指出,步行、跑步、跳繩、踢毽子、拍皮球等都是很好的體育運動,在觀察她們的動作后,對不正確動作進行個別糾錯,旨在養(yǎng)成幼兒體育鍛煉的習慣。
舊中國幼兒教育主“靜”反“動”,只有向“靜”的方面發(fā)展的幼兒才算作好孩子,這樣的孩子往往表現(xiàn)為唯唯諾諾、低眉垂眼。當幼兒表現(xiàn)為活潑、健康、挺胸仰面等“動”的特質(zhì)時,就不為人們所接受,甚至被稱作“洋氣”。再加上多年以來備受侵略,就會敵視“洋氣”;更有甚者,和這“洋氣”唱反調(diào):主張靜坐、吃蒼蠅、生病,反對活動、衛(wèi)生、壯健……以為這才是保存中國固有文化,這才是愛國[11]。針對這些弊端,魯迅一針見血指出,幼兒要活動,即使活動出現(xiàn)錯誤,也不要緊。在他緊張繁忙的情況下,仍常為改善海嬰的健康著想,一起到公園散步。魯迅從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出發(fā),指出青年的咯血、近視與體弱必然有礙革命事業(yè)。
魯迅[12]提出:“長者須是指導者協(xié)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不但不該責幼者供奉自己;而且還須用全副精神,專為他們自己,養(yǎng)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魯迅的小兄弟最喜歡風箏,當魯迅發(fā)現(xiàn)弟弟將要完工的風箏時,即刻抓斷了翅骨、踏扁了風輪[13]。后來魯迅意識到這極大地傷害了弟弟,心情由此非常沉重。雖然之后也采取了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和他一同去放風箏等補過方法,然而他已經(jīng)和魯迅一樣,早已有了胡子了。魯迅以此警示所有父母:不要剝奪幼兒活動的權利,應大力支持幼兒游戲和玩耍,養(yǎng)成他們體育鍛煉的習慣。
2.2? 尊重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
魯迅認為,凡是身體健康的孩子,沒有一個不是活潑好動的。但當時社會人們講究的是“靜”,完全忽視了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魯迅曾指出:都穿洋服的中日幼兒,一般難以判斷孩子來自哪國,但有的人觀察后卻能立即做出這樣的判別:溫文爾雅、不大言笑、不大動彈的,是中國孩子;健壯活潑、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14]。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但由于某些思想傳統(tǒng)和觀念的不同造成了兩國孩子從小就有如此大的外顯差異。
封建家長制在中國盛行,“凡諸卑幼,事無大小,毋得專行,必咨稟于家長”[15]。傳統(tǒng)家庭要求孩子拘謹馴良和少年老成,因此,封建傳統(tǒng)教育注重教孩子靜坐讀書,不要孩子運動,不許孩子憤怒、悲哀,也不許孩子高興[16]。各種各樣對孩子的限制壓抑了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使孩子膽怯退縮,仿佛一個奴才,但是父母卻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培養(yǎng)出“聽話”的孩子,實則是教育的失敗、培養(yǎng)出奴性十足的人[17]。孩子倒是溫順馴良恭讓了,但是長大后卻呆頭呆腦,沒有展現(xiàn)出應有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