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斌
留守兒童是農(nóng)村學校真實存在的一個群體,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會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背井離鄉(xiāng)給他們的家庭帶來更多財富與希望,因此就一個班級而言,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關(guān)注他們,會給整個班級更多生機與活力。
一、在對話中表達,給學生以溫暖
在課堂上教師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guān)注,讓他們的心靈不再留守。一般說,留守兒童口語表達的機會不如其他學生。父母遠在外地,他們只能通過電話、手機等通訊設(shè)備述說自己心中的苦與樂。這些述說與表達往往只是零碎的、三言兩語的。在對話中父母又多以責罵與批評為主,他們常常又缺乏表達的信心與欲望。因此課堂要成為留守兒童表達的一方樂土,教師要給他們溫暖的感覺以及生長的力量。以《散步》為例,這是當代作家莫懷戚的一篇散文。它通過一次家庭散步的事件,引發(fā)了對“生命的感慨”。同樣可以與留守兒童一次對話,給他們表達的渴望、生命的守護。附簡要的一段對話:
師:“我”的孝順還體現(xiàn)在哪兒?請同學再到文中找找。
生:我背母親。
生:在發(fā)生分歧時,我選擇走大路。
師:最終我們走的是什么路?
生:小路,因為母親疼愛孫子,所以母親改變了主意。
師:找出這句話來朗讀,哪個詞語要重讀?
生:“摸摸”,這個詞表現(xiàn)了母親對孫子的疼愛。
師:這種母子關(guān)系文中誰發(fā)現(xiàn)了?
生:我的兒子。
師:朗讀這句話,思考從中可以看出我的兒子是個怎樣的人?
生:天真、可愛、聰明。
生:兒子也很孝順,在我決定走大路的時候,他聽從了父親的話,沒有不滿。
師:你說得太好了!我們說一個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孝順我的母親,我的兒子孝順我,可見這種品德在我兒子身上得到了傳承。
師:文中的妻子是個怎樣的人?
生:很賢惠,因為文中說“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生:我覺得她也很孝順,因為她此時聽我的走大路,就表示她孝順老人。
這樣簡短的對話,這樣直接的互動,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留守兒童口語交際的能力,能夠打破他們羞于開口的瓶頸,也能將他們內(nèi)心深處真正的需求借助文本表達出來。師生對話的同時,教師循循善誘的啟發(fā),不蔓不枝的等待,語重心長的鼓勵都給他們以溫暖。
二、在設(shè)問中表達,給學生以思維
家庭教育或者說家庭氛圍對一個人的口語交際影響很大,留守兒童跟爺爺奶奶的交流大多只是表面的,比如需要吃什么、買什么。而對于他們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難,學習上有什么問題,則很少跟他們的祖輩交流。這些深處的交流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說話的邏輯性、形象性與準確性。大多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少心靈處的交流,缺少思考問題的深度,他們在具體的情境表達中會出現(xiàn)斷句的現(xiàn)象,會出現(xiàn)前言不搭后語的現(xiàn)象以及表達的內(nèi)容游離于主旨的現(xiàn)象。課堂要成為留守兒童思維生長的主要陣地,成為他們口語交際能力提升的主戰(zhàn)場。以《老王》為例,在與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漸漸地就理解了老王和楊絳的處境。很自然地教師拋出第一個問題:“楊絳幸運嗎?”學生引發(fā)了熱烈的討論,很多留守兒童在表達中加入了他們自己的情感,不管回答是不是與教師的預設(shè)相符合,但這樣的表述表他們已經(jīng)從文本中跳出來。設(shè)問,是開發(fā)學生思維的重要步驟,但設(shè)問也要有層次,將學生的思維不斷向深度與廣度牽引,將他們的表達不斷向多元與多維延申。于是教師開始了第二問,即:“她為什么對老王感到愧怍?”很明顯,教師的追問已經(jīng)讓學生開始思考文本的內(nèi)核,也同樣表明學生的表達不能再僅僅局限在文中的表面,要能看出文中的隱藏含義,在表達的時候要能說出作者的弦外之音。大多留守兒童對語言的敏感度總有一些薄弱,他們不能聽出對話中的要表達的真正含義,這是一個需要逐步提升額過程,也是一個慢慢訓練的過程。接著教師問出第三個問題,“你認為作者是什么樣的人?”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教師沒有圈定具體的答案,只是所有的回答必須有根有據(jù),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推測與假想。顯然,教師又是有所暗示的,教師沒有在一開始就提出這樣的問題,也是說,回答可以用上兩次的鋪墊作為新思維的起點。
三、在表演中表達,給學生以體驗
在教學中教師會發(fā)現(xiàn)一個簡單的現(xiàn)象,大多留守兒童的表達總是平淡的,甚至僵硬的。其他學生的表達往往是生動的,帶有夸張表情的甚至手舞足蹈的。經(jīng)過深層的探究,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真正的歸因。大多學生回家時跟父母交流很多,他們都是面對面的溝通,在溝通的時候,他們會肆無忌憚地將自己的表情也投入進去。這樣的表達習慣,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之下,學生也會在不經(jīng)意間顯露出來。這是一個好的表達習慣,可以輔助聽話對象更好地理解表達含義,也可以讓說話者在輕松的氣氛中不拘謹?shù)乇磉_自己的情愫。歸因中要有一個重要點,即平常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比體驗比留守兒童多。留守兒童基本固守在家里,外出的地方很少,在口語交際上則外顯為話題單調(diào)、缺少生活氣息。教師可以給留守兒童提供許多與體驗相關(guān)的經(jīng)歷,彌補他們?nèi)粘I钪械牟蛔?。以《水滸傳》教學為例,教師讓他們選擇一個他們認為重要的人物到前面去演示。演示的形式多樣,可以讓他們描述講述相關(guān)人物的故事,看誰講得生動。在學校附近有一個小的玩具商店,他們會買一些刀、叉、劍、棍之類的東西作為表演的道具。比如學生在表演武松的時候,總會帶上一個棍子。表演還可以是一段對話,兩個人或者多個學生組團表演。想不到的是,學生會從家里找出他們爺爺奶奶的服裝穿在身上,已達到原文本描述的效果。一個學生的爺爺是和尚,當他表演魯智深的時候穿上了,一個少年小僧的想象就展示在全班面前。
【結(jié) ?語】
學校對留守兒童的關(guān)注要從生活層面進入精神層面,教師要把目光轉(zhuǎn)向他們的內(nèi)心需求。由于留守兒童長期跟爺爺奶奶在一起,缺少與父母的嘮叨與溝通,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在口語交際上則體現(xiàn)為表達不夠流暢、語言比較單調(diào)、邏輯有點混亂、過程有點緊張。一句話,留守兒童在口語交際上有很大提升的空間,與他們在口語交際上成長的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