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方
摘 要:根據(jù)我國《合同法解釋》(一)第16條規(guī)定:債權人以次債務人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代位權訴訟,未將債務人列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債務人為第三人而根據(jù)司法解釋,代位權訴訟中,債務人顯然并非相當于原告地位,亦可以由法院依職權追加,故不符合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法律特征。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指原被告以外的沒有獨立請求權但與被告有密切法律關系的第三人,其訴訟中的法律地位相當于被告,有提出各種抗辯理由的權利,如其抗辯理由成立,則判決其不承擔責任,反之,將判決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關鍵詞:代位權;法律關系
一、代位權法律關系的主體
外國法律規(guī)定,次級債務人應履行其對債務人的義務。我們的法律規(guī)定,次級債務人應直接向債權人履行。那么,誰是債權人代位權法律關系的主體呢?提交人認為,代位權法律關系的主體應該是債權人,債務人和次級債務人。其中,原告是債權人,被告是次級債務人,債務人是第三人。
(一)債權人
從債權人代位權制度的一般原則出發(fā),債權人是代位權的所有人和代位權訴訟的發(fā)起人,無論是在實施“入境規(guī)則”的外國地區(qū)還是在中國的“直接賠償規(guī)則”。債權人的代位權不可能存在。因此,債權人無疑是代位權法律關系的主體。此外,債權人擁有代位權的原因是基于兩種權利,即債權人的債權人對債務人的權利和債務人對次級債務人的權利。債權人有資格根據(jù)其債務人的債權和債務人的執(zhí)行情況進行代位求償。債權人也是基于債務人已經(jīng)獲得了直接向債務人索賠的權利。代位權實際上是在前兩項權利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新的民事權利。這三項權利同時存在,并且是獨立行使的,債務人分別履行。這樣,債權人作為新設立的民事權利和義務的權利人,自然成為代位權法律關系的主體。
(二)次級債務人
與債權人作為代位權法律關系主體的理由相同,無論是來自國外的“入境規(guī)則”還是來自國家的“直接賠償規(guī)則”,代位權訴訟中的被告都是次級債務人,并且債務人是代位權。權力訴訟無法建立,也無法執(zhí)行。因此,次級債務人無疑是債權人代位權法律關系的主體。
(三)債務人
關于債務人在理論和實踐中的地位,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債務人是代位權法律關系的主體,應該在訴訟中列為第三人。例如,中國“合同法解釋”第(1)條第16條規(guī)定:如果債權人使用次級債務人作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代位權訴訟,則債務人不被列為第三方,人民法院可以將債務人加為第三方。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在法律上已經(jīng)確定債務人應該是代位權訴訟中的第三方,并成為訴訟的法律主體。我國這種法律的主要原因是:“幫助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實。”由于債務人是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和次級債務人之間法律關系的連接樞紐,因此核實兩種法律關系的事實以及是否可以建立代位權訴訟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認為,代位權訴訟中的債務人符合第三方的基本特征,沒有獨立權利要求。我們知道,如果債權人沒有提起代位求償訴訟,債務人可以對次級債務人提出獨立訴訟請求,但由于債權人提起了代位求償訴訟,債務人已經(jīng)行使了債權,債務人已經(jīng)失去了獨立請求。因為從理論上講,對于次級債務人只有一種強制執(zhí)行權,一旦債權人行使強制執(zhí)行次級債務人的權利,債務人就不再有權對次級債務人提出同樣的債權。因此,債務人不能是代位訴訟中的原告,被告或獨立請求的第三方,也不能是沒有獨立訴訟請求的第三方。
二、債權人代位權法律關系的客體
中國“合同法”第七十三條和“合同法解釋”(一)第十三條的代位權對象是:有償付款的到期債權,債務人自己的債權除外。所謂代位權的對象是指代位權行使的對象。債權人的代位權應該針對債務人的權利,理論上值得探討。在日本法律中,代位權的對象包括范圍很廣,債權人本身的權利除外,債權人可以行使這些權利。例如,基于沒有能力或欺詐性脅迫的撤銷權,未經(jīng)授權的代理人的辭職和撤銷權,接受第三方合同權益的意義,以及選擇,回購,取消的權利,抵消形成權,要求降價的權利,要求分割財產(chǎn)的權利等,代位求償權和取消權的權利也可以成為代位權的對象。即使是登記索賠等也可以代位。
然而,中國將債權人代位權利主體限制為貨幣主張的立法可能是由于以下考慮:擴大代位權行使范圍當然有利于保護債權人權利,但代位權卻打破了傳統(tǒng)合同。這些規(guī)則已經(jīng)對第三方具有約束力,因此對該系統(tǒng)的適用范圍應有明確的限制,特別是在代位權行使的對象方面,必須嚴格限制。
基于代位權的基本目的和代位權具有某些主張權的特征,作者同意傳統(tǒng)的民法代位權理論強調代位權的保護作用,并主張對代位權沒有過度的限制。由于行使當代權利,債務人應當對債務人而不是債權人履行義務,根本不需要上述限制,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債務的對象和債務人之間的債務。債務人和下屬債務人可能是相同的。它也可以是不同的,后者債務的對象不必支付。這不僅有助于保護債務,還會造成不公平。
三、債權人代位權法律關系的內容
應當指出,代位權法律關系的內容不同于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債務關系。它是指債權人要求作為次級債務人的代位人的權利內容以及次級債務人應對債務人履行的義務。“合同法”和“合同法解釋”(1)規(guī)定,代位權的內容僅限于債權人的貨幣支付權,這意味著代位人只能行使債務人對第三方的貨幣債權。沒有其他具有所請求內容的債權人可以行使代位權。
中國將債權人代位權法律關系的內容限制為貨幣支付的立法可能是由于以下考慮因素:
首先,代位權行使的結果是第三方(次級債務人)直接向債權人付款,因為只有當債權人與債務人和債務人以及第三方之間的法律關系是債務關系時,代位人才可以第三人主張權利。正是由于這一點,一些學者指出,如果債務人有權要求第三方,那么代位人就不能越過債務人并要求將所有權歸還給第三方。從理論上講,它將陷入異議。其次,中國目前關于代位權制度的立法,法律研究和司法實踐才剛剛開始。如果債權人代位權的內容過于寬泛,可能難以把握。
事實上,在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中,代位權的內容要廣泛得多。除了關閉個人關系的權利外,幾乎所有具有財產(chǎn)內容的民事權利都可以歸類為代位權的行使。筆者認同傳統(tǒng)民法所持的觀點,不主張對代位權的內容進行過度限制,代位權的內容更為廣泛,這意味著債務保全突出,社會意義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