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豆腐,又叫貓余,也叫腐乳,是中國流傳數(shù)千年的特色傳統(tǒng)民間美食。因其口感好、營養(yǎng)高,吃起來特別香,深受中國老百姓及東南亞地區(qū)人民的喜愛,是一道經(jīng)久不衰的美味佳肴。
據(jù)史料記載:在唐朝時,益陽白鹿寺的和尚做了一些豆腐,因有事情外出幾日,回來后豆腐長霉了。出家人有節(jié)約的本能,不舍丟掉,拌了一點調料試著吃,不曾想味道還不錯,便產(chǎn)生了今天的貓余。
貓余味道鮮美,在明代加了辣椒,貓余便成了湖南人家居不可缺少的開胃菜。貓余慢慢地向全國傳開了,后來,現(xiàn)在全國各地都有了貓余。相傳因有一古法貓余秘方在益陽寺廟里傳承,益陽貓余獨領風騷,做出來的古法貓余一直保持著古樸獨特的味道。
你一定很好奇為啥叫它貓余,相傳古人早上忌諱說“龍““虎”“鬼”“夢”四個字,腐乳的腐字諧音“虎”,于是人們通常把“虎”字說成貓。取連年有余之意,所以作為腐乳發(fā)源地的益陽人也把腐乳叫做貓余。
現(xiàn)今,霉豆腐的制作方法是用新鮮豆腐,放置一個星期左右讓其發(fā)霉,把發(fā)酵好的豆腐與調料混合,過白酒再放入瓦壇子中即可。霉豆腐含有多種人體所需要的氨基酸、礦物質和B族維生素,營養(yǎng)價值很高,具有開胃、去火、調味的功能,但不易多食,因其在發(fā)酵過程中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多食會影響身體健康。
神奇的豆腐之臭豆腐
臭豆腐,在各地的制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有北方和南方的不同類型。臭豆腐在南方又稱臭干子。其名雖俗氣,卻外陋內秀、平中見奇、源遠流長,是一種極具特色的中華傳統(tǒng)小吃,古老而傳統(tǒng),令人欲罷不能。
相傳清朝康熙八年,進京趕考的書生王致和名落孫山,在京城為謀生路,自己制作了一些豆腐,沿街叫賣。但因天氣炎熱,一些沒來得及賣出去的豆腐容易壞掉,王致和就把這些豆腐切塊放在缸里用鹽腌以儲存。后來,王致和決定重拾書卷再考一次,就把缸里還存著豆腐這件事給忘了,當他二次科考結束后再打開這個缸的時候,豆腐早己變得臭不可聞??山?jīng)過加工,這些豆腐又有一股別樣的香氣,有商業(yè)頭腦的王致和就決定試著兜售這些變臭的豆腐,沒想到大受歡迎,從此,臭豆腐便在民間流傳開來。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有些人對它敬而遠之,有些人則將吃它當成了一種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