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佳
【內容摘要】“傳道”本是每一位老師的基本職責,而因為文學經典大多具有“載道”的功能,因此語文學科更是承擔了了重要的育人任務。在發(fā)揮語文學科德育功能的同時,保留其本身的學科特點,首先需要從文本出發(f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自然地提出德育目標;其次是要在進行文學鑒賞的同時,通過合理的活動設計或是問題的鋪設,在潛移默化中進行點滴滲透;最后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語文能力,從說、讀、寫三個方向上去展開。
【關鍵詞】德育功能?學科特點?研讀文本?潛移默化?學科能力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傳道”是每一個為人師者的起碼職責。而葉圣陶先生強調“學語文,就是學做人”,更是突出了語文學科本身所具有的強大育人功能。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教育,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健康的個性,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必然成為語文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
然而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如何文道結合?即如何在發(fā)揮德育功能的同時,保持住語文學科的學科特點。讓語文在“傳道”的同時保留自己的語文味道,而不是把語文課上成歷史課、政治課或者主題班會課。我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做了如下思考和嘗試:
一、舉網以綱,千目皆張
將語文的學科特點與德育功能相結合的“綱”是什么?我個人認為是文本。我們應是在充分尊重、研讀文本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現有的問題,自然而然地提出德育目標,而不是為了講道理而講道理,不能讓學生產生每一篇文章都是“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的錯誤認識。在課堂上,仍然是以文本的解讀為基礎,通過分析語言、手法和形象,去理解、評價作者的情感、觀點和態(tài)度,以之來對照、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這就需要我們去尋找一個最佳的契合點,將文本與德育目標完美而自然地融合起來。
在高一上完屈原的《離騷》、《鴻門宴》和《荊軻刺秦王》后,學生得出一個結論——怎么古人都那么傻呢。他們認為屈原放著楚國貴族不做,非要“上下而求索”是傻;項羽因為義氣而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是傻;荊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是傻。其實這就已經充分暴露出來學生們思想上的一個大問題——極致的功利主義,他們無法正確地理解古人的“義”。在準備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一課時,我可以預判學生們還會認為辛棄疾率義軍南歸以致郁郁不得志的行為是傻,所以我確定了我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辛棄疾“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形象的分析,評價辛棄疾的人生選擇。在課堂上通過學生們自己的爭論,去辨析個人與國家二者的關系,這恰是辛棄疾所堅守的“義”,讓學生明白人生在有所為,有所不為之間做出選擇的出發(fā)點絕不應該是狹隘的一己私利。
二、潤物細無聲
語文學科德育目標的達成,絕不是生硬的說教,而是帶領學生在進行文學鑒賞的同時,通過合理的活動設計或是問題的鋪設,在潛移默化中進行點滴滲透。
例如在教授《裝在套子里的人》時,分析完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以及導致這個人物產生的原因之后,同學們紛紛表達了對別里科夫這個“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批判和反感,這時我繼續(xù)追問:我們每一個人又是不是“套中人”呢?啟發(fā)學生們繼續(xù)去進行自我的反思和反省,及時發(fā)現自己身上思維固化、因循守舊的問題。然后我又進一步追問:我們應該如何認識我們身邊的“套子”呢?引導學生們對“套子”進行區(qū)分,能夠正確地認識規(guī)則、制度的意義,也養(yǎng)成他們客觀、辯證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
三、復歸正道,萬事方清
語文學科的正道是什么?無外乎說、讀、寫三個方面。語文學科要達成文道結合,也就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語文能力,從說、讀、寫三個方向上去展開。
讀,指的是閱讀。除了課堂上的課文素材閱讀之外,我們可以有目的、有系統地向學生推薦課外的閱讀素材,補充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的經典作品,通過閱讀來達成德育的目標,例如《蘇東坡傳》《平凡的世界》《暴風驟雨》等,來輔助學生建立、健全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寫,指的是寫作??梢允瞧螌懽?,比如在講授完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之后,同學們完成“我看陶淵明”的寫作,評價陶淵明的歸隱是對人生的逃避還是熱愛,以引領學生領悟“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道理。也可以是大作文的寫作,體現出“一點四面”“立德樹人”的特點,在作文的審題立意上滲透德育。比如我們在月考時所考作文題目,孔子對于子路和子貢兩個弟子的不同評價,就恰是引領學生去理清義與利,物質獎勵與行善立德之間的關系。
說,則主要是指課前的3分鐘演講,我會和學生們一起確定他們感興趣的、有話可說的、值得一說的話題。比如“那些年我們追過的電視劇的套路”,通過課前的演講,同學們羅列了各種影視劇的怪相、亂象,進而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這些問題可能產生的影響,并積極思考解決的辦法;同時,同學們也在這樣的吐槽過程里,無形中提升了審美的品位和趣味。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弊罡呱?、最廣博的學問,正是教人不斷追求道德的清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進而臻于完善。以文化人、文道合一之路,道阻且長,但相信以我們語文人持之以恒的堅持和努力,一定會如春風化雨,催生繁花千樹!
【參考文獻】
[1] 陳鐘梁, 盛新. 語文教學的浮躁與尷尬[J]. 中學語文教學, 2001(3).
[2] 徐萬田. 語文教學在“工具”與“人文”的對話中徘徊[J].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 2008(1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