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穎
【摘要】閱讀和寫作作為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它對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針對這兩部分內容的教學是分開進行的,教學效果沒有教師的預期好。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應該進行有效整合,學生可以通過寫作的具體動筆實踐來鞏固閱讀,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學生借助閱讀課堂增加自身的寫作經驗和寫作素材,又通過寫作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有效整合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現狀
(一)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分離,教學模式死板僵硬
小學語文的教學重點目前還是“教文識字”,讓學生朗讀和背誦文章,識別生字,增加語文的生字量,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的水平沒有太高的要求。教師在講解語文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強迫性進行語文學習,這種教學模式是非??贪搴涂菰锏?,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差,寫作能力差。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分離,教學模式死板僵硬,不能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互相幫助,互相襯托。教師如果可以運用合理的語文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閱讀增加寫作素材,而通過學生的寫作,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樣是比較好的語文教學方式。
(二)學生學習消極被動,缺乏興趣
小學生對閱讀和寫作的學習興趣不高,缺乏學習的動力。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學生很難對閱讀和寫作提起興趣,上課氛圍死氣沉沉,學生處于閱讀和寫作學習中的被動狀態(tài)。學生不能積極參與語文教學中閱讀學習和寫作學習,對語文閱讀教學沒有興趣,對寫作教學又感覺到困難,無從下手,學生不能很好地下筆寫作,寫作的時候沒有素材,寫出來的作文干巴巴,沒有情感。教師沒有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很好地整合結合,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低下。
二、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有效整合的具體措施
(一)教師廣泛開展閱讀活動,鼓勵學生閱讀
教師應該廣泛開展閱讀活動,鼓勵學生進行閱讀并定期在班級中舉辦閱讀分享活動。語文課本知識以外,學生都有自己比較喜歡的課外讀物類型,給大家分享的素材領域更廣泛,可以是全本的書,也可以是文章,甚至是最近自身發(fā)生的事情的感悟和體會,都可以成為分享的主題。開展小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課外讀物的分享,教師挑選出比較好的值得給大家推薦的閱讀文章,讓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給大家進行閱讀分享。學生通過在班級上的分享和交流,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煥發(fā)閱讀的新動力。學生們有了動力,才會在日常的現實生活中有意識主動地進行素材積累,關注生活中發(fā)生的有趣的、新鮮的事物,這樣一方面可以達到累積閱讀素材的目標,另一方面也會讓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熱愛生活。教師也可以定期舉辦一些班級內小型的朗讀會,引導學生朗讀優(yōu)秀文章和欣賞優(yōu)秀作品,增強學生的閱讀語感,煥發(fā)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水準。
以部編版二年級下冊《開滿鮮花的小路》課程教學為例,教師在開展本篇文章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對整篇文章進行朗讀,明確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講述的是長頸鹿大叔寄給鼴鼠先生的花籽漏在了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上,春天來了,花籽發(fā)芽長大,小路就變成了開滿鮮花的小路,讓很多動物走過這條小路時感覺到開心。學生感受作者表達的童真、歡樂的情感,將作者的寫作手法代入自己的寫作中進行摹寫和仿寫,以童趣的語言和有趣生動的故事,增加文章的感受力,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文章的朗讀,積累自身的寫作技巧和寫作手法,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
(二)教師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開展自我閱讀活動的能力。學生是語文閱讀活動的主體,教師在學生的閱讀和寫作過程中起引導和指導的作用。教師從學生的閱讀方法、閱讀技巧以及閱讀內容的選擇上加以引導和糾正,讓學生通過自我的閱讀活動,深刻地理解文章內涵,感受作者表達的情緒。教師要引導學生除了語文課堂外多多進行課外閱讀活動,擴寬閱讀的領域。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質疑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在進行閱讀活動的時候,敢于針對文章內容,提出自己的疑惑,甚至發(fā)出質疑的聲音,這些都是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最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開展個性化的閱讀活動,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主,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內涵和情感,讓學生感知文章背后隱含的更多的內容,了解作者的生平,明確作品的產生背景,增強對作品的內在理解和深刻感悟。
以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畫楊桃》課程教學為例,教師讓學生通讀課文,提問:學生為什么文中的小作者畫出來的楊桃與其他人不同?教師在看到畫以后,說小作者畫的楊桃雖然是五角星的,但也是楊桃的正確畫法,爸爸是怎樣教育小作者的?教師要教會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讓學生明確知道一件事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通過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明白自己寫作的時候也要根據自己的所看所想,實際寫出真情實感,雖然可能與別人不同,但也是正確的情感表達。增強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更好地思考文章的邏輯性。
(三)教師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以后,教師應該注意學生寫作水平和寫作能力的同步培養(yǎng)。讓學生多觀察身邊的事物,用現實生活的素材當作寫作的基礎,提升寫作的真實度和情感力度。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同時讓學生養(yǎng)成多動筆的習慣,對于好詞、好句、好的段落,學生可以進行摘抄或者仿寫,增加自身的寫作技巧,提升寫作水平和寫作的整體風采。教師讓學生將自己學到的文化知識轉化成文章的描寫,多動筆,通過練筆的寫作過程,學生會靈活運用遣詞造句方式,保證寫作的流暢性和穩(wěn)定性。最后,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改正自己習作的習慣,通過反復的朗讀檢查自己文章的錯誤,一方面提升寫作水平,一方面加深自己的寫作印象,增強修改文章的能力。
(四)教師將技法結合,引導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維和情感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和寫作的教學整合最重要的是追求神合,而不是形合。教師最終是要將閱讀和寫作進行本質上的整合,將閱讀和寫作從內容和技巧兩方面進行整合,教師通過教學設計選擇合適的整合點,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閱讀和寫作的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的語言練習以及語言應用。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和不同年級階段的學生采用不同的閱讀和寫作的整合方法。當學生處于低年級學段的時候,教師針對閱讀和寫作的具體內容進行整合教學,當學生步入高年級學段的語文學習的時候,教師就應該在閱讀和寫作的技法和技巧的層面進行整合的教學活動。
以部編版二年級下冊《找春天》課程教學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明確春天來臨時整個世界萬物的變化,讓學生深入課文,體會春光的美好,體驗投身大自然的情趣,養(yǎng)成主動觀察、積極發(fā)現的習慣。教師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知道作者描寫春天的方法,也可以鼓勵學生對文中的描述方法進行仿寫。通過寫作手法的學習和運用,教師可以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進行有效的整合,一方面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另一方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創(chuàng)作情感通過對閱讀文章的仿寫和摹寫得到提升和培養(yǎng)。
三、結語
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著重把閱讀和寫作進行有效的整合,讓學生能從閱讀中積累寫作的靈感和寫作素材,提升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寫作能力。讓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對閱讀產生激情,促使學生把閱讀和寫作當成習慣和自然的事情,從而提升自身的語文學習水平,增強語文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宋慧.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J].高考,2017(9).
[2]張正陽.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有效整合[J].新課程(小學),2011(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