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 李翠香
2018年河北省中考文言文閱讀試題的命題材料新穎,選擇了故事性強、篇幅相當、內(nèi)容淺近的四篇短文組合而成。這種組文方式在河北省乃至全國中考語文試卷中都屬首次。出題人針對四篇文言短文設置了五道試題,由字詞到內(nèi)容,先易后難,具有內(nèi)在的邏輯梯度。五道試題共計14分,學生抽樣平均分為9.3分。
第1題,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含義的識記、理解和遷移能力。這道題滿分4分,抽樣平均分為3.37分,通過率約為84.3%。學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識記不準確,有的答案錯得離譜。例如:“謂”應解釋為“叫作”“稱為”“稱作”,有的學生錯寫成“對……說”“被稱作”“所以”“因此”等;“何”應解釋為“為什么“怎么”,有的學生解釋成“如何”“哪里”;“旦”應解釋為“早晨”,有的學生寫成“凌晨”“第二天”“傍晚”“日出”;“是”應解釋為“這”,有的學生錯寫成“這是”“這就是”。還有少數(shù)學生干脆不填。還有一種情況,部分學生給一個加點詞寫了幾個解釋,但這幾個解釋的意思相反或者無關,例如有學生把“何”解釋為“哪里、為何”,這樣的答案不給分。
第2題,考查文言虛詞“于”的意義或用法。這道題滿分2分,抽樣平均分為1.452分,通過率為72.6%。虛詞構成了文言文特殊的表達方式和表達習慣,這道題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題干中的句子“舞于殿前”取自課外文言命題材料,“于”在這里是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可譯為“在”。四個選項中的句子都取自課內(nèi),屬于《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推薦背誦的篇目。其中,C項中的句子“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于”也是介詞,但表示比較。所以,意義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項選C。有學生錯選為B或D。
第3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滿分4分,抽樣平均分為2.58分,通過率為64.5%。這兩句話,結合試卷中的注釋,都可以字字落實地對應翻譯。學生出錯的主要原因一是不能夠抓住句中的關鍵詞來落實翻譯,二是語句不通順。典型錯誤有:有部分學生讀不懂“即以其言對”,翻譯成“就對他說了”,可見對“以”這個虛詞、“對”這個實詞沒有掌握;“及”,許多學生沒有翻譯,反映了學生不能字字落實;“覺”在文言文中多是“醒”的意思,例如“便有婦人驚覺欠伸”,但許多學生譯為“睡覺”,反映出部分學生對一詞多義辨析不清;“所見不博”中“所見”翻譯不準,反映出部分學生對“所”字結構認識不清。
第4題,考查學生“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素養(yǎng)。這道題就是要求在讀懂第一篇故事的基礎上遷移到“端午節(jié)”,并從文章中的內(nèi)容聯(lián)系到節(jié)日中的民間習俗。這道題滿分為2分,抽樣平均分為1.24分,通過率為62%。這道題的答案為:龍舟競渡(賽龍舟),吃粽子(包粽子、送粽子)。學生答案中的典型錯誤有:(1)寫錯字,例如,將“競”寫成“競”,將“賽”寫成“塞”,將“粽”寫成“綜”“棕”,這種情況不給分;(2)不寫動詞,例如“龍舟”“粽子”,這種情況給1分;(3)僅抄原文“五日投角黍以祭屈原”“故為龍舟以逐之”,這種情況給1分。
第5題,要求給第三篇短文擬一個恰當?shù)念}目,設題角度巧妙,需要在讀懂文言短文的基礎上,領悟內(nèi)涵,概括內(nèi)容,考查學生“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素養(yǎng)。這道題滿分為2分,抽樣平均分為1.67分,通過率為83.5%。第三篇短文講劉峻家貧好學,從夕達兒讀書。??炙姴徊@類故事,學生并不陌生,可以聯(lián)想到課內(nèi)學過的《送東陽馬生序》。答題格式側重“人+事”的形式,例:劉峻好學,劉峻讀書,劉峻苦學,劉峻勤學。閱卷時,只寫事給1分,寫“好學的劉峻”等類似的偏正短語給1分,出現(xiàn)錯字不給分。學生答案中的典型錯誤:(1)概括錯了段落,有的寫成第四篇短文,如答成“商羊鼓舞”,不給分;(2)沒寫主語,例如“刻苦讀書”“勤奮好學”,給1分;(3)寫成偏正短語,例如“好學的劉峻”“具有好學精神的劉峻”,給1分;(4)寫成疑問形式,如“劉峻如何讀書”,給1分;(5)啰唆,例如“劉峻雖然家貧,但是勤奮好學”,給1分。
總之,2018年河北省中考文言文閱讀題出得不偏不怪,形式新穎,四篇小故事通俗易懂。我們在復習備考時,該怎樣做呢?第一,學習文言文應該反復誦讀,體會文言文的簡潔凝練的特點,同時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字句;第二,課內(nèi)學習的常用實詞和虛詞,應分類整理,總結歸納,要能夠把課內(nèi)所學的知識遷移到課外;第三,在疏通字句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第四,不死記硬背,對文本進行理解、分析、欣賞;第五,活學活用,把文言文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從文言文中領會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理解和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